- 年份
- 2024(9305)
- 2023(13562)
- 2022(11905)
- 2021(11421)
- 2020(9493)
- 2019(21947)
- 2018(22035)
- 2017(40638)
- 2016(23368)
- 2015(26577)
- 2014(26711)
- 2013(25670)
- 2012(23916)
- 2011(21551)
- 2010(21927)
- 2009(19554)
- 2008(18997)
- 2007(16732)
- 2006(14688)
- 2005(13046)
- 学科
- 济(81074)
- 经济(80979)
- 管理(58828)
- 业(54436)
- 企(45227)
- 企业(45227)
- 方法(38386)
- 数学(32571)
- 数学方法(32082)
- 中国(26666)
- 教育(24055)
- 农(21885)
- 学(21509)
- 理论(19938)
- 财(19321)
- 业经(17873)
- 贸(16675)
- 贸易(16668)
- 地方(16376)
- 易(16211)
- 农业(14423)
- 制(14198)
- 技术(14160)
- 和(13922)
- 教学(13609)
- 环境(12668)
- 融(12377)
- 金融(12376)
- 银(11966)
- 银行(11916)
- 机构
- 大学(323983)
- 学院(317933)
- 管理(119686)
- 济(114292)
- 经济(111357)
- 研究(109587)
- 理学(103656)
- 理学院(102355)
- 管理学(100292)
- 管理学院(99718)
- 中国(75636)
- 京(71281)
- 科学(69894)
- 所(55450)
- 范(52259)
- 师范(51851)
- 财(51347)
- 农(51044)
- 研究所(50834)
- 中心(48599)
- 业大(48589)
- 江(47335)
- 北京(45702)
- 师范大学(42347)
- 财经(41410)
- 教育(41386)
- 农业(40159)
- 院(39693)
- 技术(39005)
- 州(38502)
- 基金
- 项目(215655)
- 科学(168980)
- 研究(163163)
- 基金(151501)
- 家(131680)
- 国家(130455)
- 科学基金(110742)
- 社会(97181)
- 社会科(91755)
- 社会科学(91726)
- 省(85833)
- 教育(82108)
- 基金项目(80428)
- 划(73979)
- 自然(72018)
- 自然科(70317)
- 自然科学(70300)
- 编号(69808)
- 自然科学基金(69000)
- 资助(62377)
- 成果(59459)
- 课题(50731)
- 重点(49393)
- 部(48315)
- 发(46405)
- 创(44709)
- 项目编号(42824)
- 教育部(41753)
- 年(41388)
- 创新(41337)
- 期刊
- 济(125188)
- 经济(125188)
- 研究(100514)
- 中国(69322)
- 教育(69284)
- 学报(52335)
- 科学(46828)
- 农(45885)
- 管理(42608)
- 大学(40287)
- 财(36906)
- 学学(36206)
- 农业(32678)
- 技术(31539)
- 融(23356)
- 金融(23356)
- 业经(19927)
- 图书(19541)
- 经济研究(19244)
- 财经(19217)
- 职业(17331)
- 业(16967)
- 经(16398)
- 问题(16025)
- 科技(15464)
- 理论(15109)
- 坛(15103)
- 论坛(15103)
- 版(14749)
- 技术经济(14087)
共检索到474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宋歌 王祖浩
通过跨学科的科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跨学科的思考者和行动者,是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转型的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其实质是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延伸,跨学科素养与学科素养互为补充的素养结构构成了支撑学生自我发展的整体框架。跨学科素养是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所表现出的有效行动,其态度倾向是跨越学科边界,其认知机制是多维整合。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以科学学科内整合、科学与其社会属性和工程的整合为情境载体,以科学实践活动为路径,促进学生实现多学科概念对流、理论互鉴与方法碰撞,在横跨学科领域的时空范围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相关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科学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学素养 跨学科素养 科学实践 整合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娜 肖冰 何芸
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信息素养未能有效渗入到具体课程中的现实状态出发,并对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导致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很难全面铺开和深入的根源在于:(1)现行研究多为图书馆或者计算机学者,基于自身学科背景或工作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2)掌握丰富教育基础理论和在教育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界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有所偏颇。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素养理论进行再审视,从育人的角度和受教者知识建构的角度重新还原信息素养教育,即从观念上进一步明确信息素养内涵、统一认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学科研究 人才培养 高校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迎春 虞晨琳
构建一个面向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 简称AI4R)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对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和伦理意识的科学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与AI相关的素养教育政策、课程与培训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个体系框架不仅关注教育对象对AI的知识理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思维及情感联系的教育。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受教对象,AI素养的教育培养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培养策略可由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社会性机构,亦或是图书馆、社区等公益性组织实施,他们通过承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补的教育培养策略,不仅推动AI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还负责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使其具备利用AI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闫安 陈旭远 朱妍
随着现代社会的综合化发展,现实问题愈发复杂,凭借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应对问题的解决,跨学科学习成为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推动个体知识融合发展的必要活动。深入跨学科学习“为何”“何为”“如何”等问题,按照“发生背景—本质过程—何以达成”的逻辑为跨学科学习澄明学理,提供教学实践层面的指引。从发生论意义上看,跨学科学习是知识整体交融发展的使然和诉求。在实践论的视域下,跨学科学习是促进素养进阶发展的有效手段。跨学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以现象、情境和问题为根据,以知识异质性互动、整合和建构为路径,以知识新配置和新创造为结果的个体知识发展过程。跨学科学习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的支持,包括以跨学科课程为载体的结构条件,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过程条件,以弹性、多维为序列的时空条件,以可靠性证据为依据的评价条件。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黎梅 郭广军
文章简述了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况,概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了MOOC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给出了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争取政策支持、经费扶持;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创造宽松信息环境;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推广信息素养学分制;依照信息需求,定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教学模块,便于课程组合;聚集各方力量,组建教学团队等策略以适应信息素养MOOC教育。
关键词:
MOOC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戴智敏 沈兆钧
打破学科教学界限,实现从"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是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需求。以课程、学生、教师、评价等"教学要素"为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跨学科开发、学生跨学科培育、教师跨学科培养和教学跨学科评价等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并探索将四大环节有机耦合,形成了"一纵四横"的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模式。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明星 钱鹏
从研究领域、研究主体和研究视角3个方面对国内外数据素养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据素养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主体、多视角的特点。拓展数据素养研究范围、促进数据素养教育,争取数据素养研究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构建数据素养教育案例库,注重数据素养研究的系统性,等等,是数据素养未来发展需要认真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
数据素养 信息素养 素养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习者的“学科素养”,也需要培育学习者的“跨学科素养”。这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旨在把新的知识同既有的知识、信息与体验链接起来,进而同社区生活乃至全球社会的现实课题链接起来,借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主题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理解,亦即超越了单一学科范畴的深度理解的精致化教学的设计。本文选择当今国际教育界公认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典型——美国的STEAM和日本的“综合学习”,旨在探讨其由来与发展、特质与价值、经验与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健
规制俘获理论是刻画政府规制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相互行为关系的理论,它将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及分析方法引入对政府规制目标和效果的研究,从而大大拓展了规制研究的视野。随着规制环境的变化,规制俘获理论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边界、跨层次的趋势,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与经济学中规制俘获理论的交叉、融合,发展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和领域。本文从规制俘获的前因、方式、结果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对这些领域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和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结合现有各学科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为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规制俘获 交叉学科 理论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晓红 高凡
[目的/意义]梳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针对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对现有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育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及经验。[结果/结论]结合新环境、新理论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拓展数据素养、元素养等教育内容;从学习者的学习出发,寻求"MOOC""翻转课堂"等适当且多元的教育模式;提出应抓住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新机遇,关注信息素养教育新动向的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黄如花 李白杨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网络调查法,调查了UNESCO、IFLA、ACRL等机构对信息素养概念的最新定义与要求;以笔者在爱课程网开设的"信息检索"MOOC为案例,分析了世界范围的MOOC平台中与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以佐证作者的观点。研究表明,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容正在泛化,现已包括了媒介与信息素养、视觉素养、数据素养等内容。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应有所调整,呈现出宽泛化、定制化、碎片化的特征;教学方式也宜有所创新,体现出合作化、混合式、游戏化、趣味化的特征。此外,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学生素质也应有相应的变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戴青华 丁永前 陈卫 姚雪霞 薛金林
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应借势新工科建设与新农科建设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分析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动因,归纳了农业院校工程类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五化一失"六方面制约因素,指明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遵循与关键举措,提出了农业院校工程类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已任,构建"工农融合"的跨学科育人体系;以"三农"问题与现代农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农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以管理机制为抓手,培养"工农融合"的跨学科思维意识与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学男 郑新蓉
通过对云南省腾冲县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与北京市朝阳区城区的共计48名学生分层抽样,针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及语言表达方面进行了半结构化的互动式访谈,并从民族、地区、城乡差异、文化背景等维度进行对比,发现小学四年级学段少数民族儿童的科学素养与汉族儿童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认知发展、语言输出、生活环境等多因素相互影响所致,进而揭示小学四年级学段少数民族儿童的思维过程与特点,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健 李沐慧 徐斌艳
数学建模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也是我国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重点关注的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模型意识”“模型观念”“数学建模”三个关键词,为数学建模素养培育指明路径。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成为了一项紧急且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理念与要求,设计测评工具,对全国5个城市1428名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展开调查。基于三重编码体系,研究分析了我国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整体水平及特征,为未来各学段的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学生尚不能适应开放且真实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缺乏对数学建模过程的完整认知;学生建模能力的性别差异受建模过程的推进影响;学生具备创造性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对未来的数学建模测评与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雷 方一鸣
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的单位类型,企业作为产业链成员,追求的是经济利润最大化。学校作为教育链成员,更加强调它的社会公益性。一味的追求经济利润就会忽视甚至损害社会利益;而片面强调社会公益性又会挫伤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关于人才二者却存在共同的利益,产业发展需要使用和依靠人力资源,学校存在需要培养并输送人才,于是人才培养成为各方的利益平衡点。而产教联盟的出现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产链和教育链的联合体,目的就是通过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学校人才培养最优化服务。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关于人才的培养最终都归结在学生的职业属性培育上,这种职业属性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职业素养。因此,如何在产教联盟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产教联盟 职业素养 平衡点 提升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