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9)
2023(6432)
2022(5397)
2021(4893)
2020(3916)
2019(9518)
2018(9410)
2017(19354)
2016(10231)
2015(11648)
2014(11710)
2013(11680)
2012(10417)
2011(9591)
2010(9752)
2009(8613)
2008(8278)
2007(7427)
2006(6363)
2005(5933)
作者
(28745)
(23752)
(23688)
(22558)
(15312)
(11305)
(10622)
(9249)
(9087)
(8555)
(8242)
(7914)
(7704)
(7525)
(7425)
(7314)
(7147)
(7090)
(6916)
(6629)
(5805)
(5799)
(5656)
(5651)
(5426)
(5343)
(5310)
(4995)
(4710)
(4572)
学科
(49978)
经济(49938)
管理(31619)
方法(27236)
(26645)
数学(25060)
数学方法(24570)
(22275)
企业(22275)
环境(11589)
(11198)
贸易(11190)
(10901)
(10801)
中国(10501)
(9737)
(9407)
金融(9407)
业经(8512)
(8117)
(7966)
银行(7961)
(7781)
(7694)
(7692)
理论(7614)
市场(7531)
(6784)
地方(6098)
技术(5884)
机构
学院(148705)
大学(148626)
(69757)
经济(68598)
管理(61799)
理学(53682)
理学院(53238)
管理学(52207)
管理学院(51951)
研究(46655)
中国(38469)
(30976)
(30250)
财经(25314)
科学(25234)
(23215)
经济学(22580)
(22466)
中心(22139)
(20624)
经济学院(20526)
研究所(20090)
(19662)
业大(19637)
财经大学(19278)
北京(19168)
商学(16935)
经济管理(16833)
(16759)
商学院(16739)
基金
项目(98674)
科学(79500)
基金(75048)
研究(70619)
(64881)
国家(64504)
科学基金(56995)
社会(46643)
社会科(44789)
社会科学(44778)
基金项目(38781)
自然(37741)
自然科(36997)
自然科学(36993)
(36973)
自然科学基金(36334)
教育(33186)
资助(32717)
(31474)
编号(27515)
(22711)
重点(21987)
(20702)
(20440)
成果(20434)
教育部(20134)
国家社会(19989)
人文(19609)
创新(19476)
科研(19041)
期刊
(69215)
经济(69215)
研究(43422)
中国(24850)
管理(23049)
(22611)
科学(18844)
学报(18196)
(17925)
金融(17925)
(15950)
大学(14687)
学学(14055)
技术(13741)
财经(12854)
经济研究(12447)
教育(11461)
(11064)
农业(10903)
业经(10705)
统计(10434)
理论(10073)
国际(9754)
(9500)
(9215)
实践(9169)
(9169)
问题(9143)
决策(8378)
技术经济(8313)
共检索到217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庆龙  刘力臻  
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对碳排放权价格与市场规模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价格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因市场顶层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的区间效应,表现为碳排放权稀缺性较低时,交易价格与市场规模没有显著性关系,或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当碳排放权稀缺性较高时,交易价格能显著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此外,碳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有利于地区内碳排放权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要逐步由"自愿减排"过渡到"强制减排",科学合理地权衡"拍卖竞价"和"免费发放"的碳排放权比重,同时也要考虑宏观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胡垚  
碳排放影子价格是衡量单位碳排放增加引起的边际产出减少的货币幅度,即环境治理的机会成本,其测算对我国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以及粒子群算法对我国7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所在地区的影子价格进行测算,同时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行交易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存在扭曲。研究结果表明:我国7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所在地区交易价格与影子价格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偏离,说明所在地区企业减排成本高、压力大,尤其是广东和深圳的环境治理成本较高,与此同时,湖北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承智  潘爱玲  谢涤宇  
碳排放权交易将在我国未来的减排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剧烈波动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是现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圳、天津、北京等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针对其量少价差大的特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剖析了其原因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机制,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张祎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价格机制是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公平、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引导企业要素资源流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当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仍然存在“不活跃、不灵敏、不畅通”等问题,进而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府驱动机制、市场分割特征、参与体系不健全等视角深入分析了其成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逐步探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细化碳排放实施路径、加快大数据技术实施应用、健全碳市场交易体系等对策建议,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浩  刘元根  朱佩枫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碳期货市场是否具备传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结果表明,EUA和CER各自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UA和CER各自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EUA的期现货价格各自互为格兰杰原因,说明配额交易机制下的欧盟碳排配额的期货现货价格相互引导。而CER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现货价格不是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这对于研究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中国将来建立碳期货交易所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吕靖烨  王腾飞  
采用EGARCH模型,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价格收益率为对象,研究碳价格的波动特征。研究发现,碳价格波动存在长期记忆性,且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利空消息对市场的冲击更为强烈。通过对比全国碳市场建设前的碳价波动情况,发现全国碳市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市场的杠杆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市场监管、碳价调控、信息披露等方面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降低价格波动、促进节能减排的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云  杨来科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伟  宋维明  
本文分析了国际主要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波动情况,并实证分析了国际碳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碳市场价格会受到包括配额分配制度、经济环境以及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应当建立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并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制定合理的配额调控措施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以成本最小化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控制的环境政策机制。目前,中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出口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出口的核证减排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然而本文认为,当前CDM项目的开发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考虑未来减排压力和减排成本的增加,当前碳排放权的出口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碳交易现状,指出了中国参与其中遭遇的问题与相应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郇志坚  陈锐  
碳期货市场在碳市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常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两种主要商品EUA、CER的期货价格关系,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公共因子模型对欧盟碳期货EU-A与CER期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EUA、CER这两种主要碳排价格指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均扮演着重要的价格发现角色,同时EUA期货价格引导CER期货价格变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静  周亚林  
行业覆盖范围的缩减会导致控排规模的压缩,但是基于准确、清晰的配额设计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助于降低核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链接试点市场和全国市场,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做到责任分权:国家统一制定规则,下放权力;地方政府则发挥优势,并积极配合实施。配额合理分配是保证碳市场以及之后衍生的金融市场正常、有序发展的关键。适度考虑行业差异性的基准线法在初期能够兼顾不同行业的减排压力和发展需求,为后期引入拍卖机制奠定基础。在过渡时期,同时采用碳税和碳市场这两种手段进行减排控制具有可操作性,也具备市场基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洪涓  陈静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及环境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逐渐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兴交易商品。中国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交易方式的碳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碳排交易价格体系。本文从国际需求、国内供给、国内限价政策以及国际市场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志雄  王宇露  
为推动我国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有效市场,本文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的特点,运用价格价值理论、价格市场理论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揭示了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双层价格形成机制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我国7个试点的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运行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素豪  宗刚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将成为我国节能减排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点。在R/S非参数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非线性特征检验模型,对我国五大试点碳交易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交易价格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和状态持续性,各个试点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易风险,交易价格时间序列并不存在周期性循环,综合来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达到有效状态。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引导我国碳交易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关丽娟  乔晗  赵鸣  龙琼华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影子价格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初始分配及其定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子价格模型,并采用上海的数据进行应用研究。分析认为,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应该采取有偿方式,影子价格模型可以为其初级市场定价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