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1)
2023(13451)
2022(11709)
2021(10802)
2020(9217)
2019(21223)
2018(21040)
2017(41160)
2016(22204)
2015(24874)
2014(24465)
2013(23958)
2012(22106)
2011(19866)
2010(19790)
2009(18386)
2008(17824)
2007(15773)
2006(13636)
2005(12021)
作者
(62068)
(51988)
(51943)
(49334)
(32848)
(25103)
(23906)
(20323)
(19422)
(18261)
(17438)
(17432)
(16343)
(16209)
(16059)
(15995)
(15954)
(15365)
(15053)
(14887)
(12811)
(12772)
(12485)
(11841)
(11738)
(11565)
(11440)
(11404)
(10411)
(10286)
学科
(90459)
经济(90380)
管理(57520)
(56572)
(44445)
企业(44445)
方法(41685)
数学(36304)
数学方法(35956)
(26176)
(26069)
贸易(26060)
(25280)
(22586)
中国(22350)
地方(19972)
业经(19482)
(17924)
农业(17317)
(16191)
理论(14277)
(14001)
金融(13998)
(13673)
财务(13649)
财务管理(13615)
(13439)
银行(13393)
(13210)
环境(12865)
机构
学院(309735)
大学(308546)
(130488)
经济(127949)
管理(116204)
研究(103786)
理学(100637)
理学院(99472)
管理学(97736)
管理学院(97164)
中国(77337)
(64007)
科学(63136)
(57886)
(53409)
(51942)
中心(48201)
研究所(47343)
业大(46730)
财经(46667)
(46081)
农业(42349)
(42291)
(41170)
经济学(40933)
师范(40762)
北京(39350)
(37440)
经济学院(37390)
(36843)
基金
项目(208119)
科学(163322)
研究(152500)
基金(150552)
(131249)
国家(130219)
科学基金(111090)
社会(96775)
社会科(91833)
社会科学(91806)
(82027)
基金项目(80040)
自然(71185)
教育(70834)
自然科(69571)
自然科学(69554)
(68827)
自然科学基金(68357)
编号(62902)
资助(61107)
成果(50653)
重点(47181)
(46170)
(45983)
(43800)
课题(42822)
创新(40910)
科研(40166)
国家社会(40119)
教育部(39735)
期刊
(139816)
经济(139816)
研究(87931)
中国(55479)
学报(48550)
(47972)
(45007)
科学(43537)
管理(39415)
大学(36299)
学学(34092)
农业(32944)
教育(32005)
技术(26085)
(25958)
金融(25958)
业经(23963)
经济研究(23862)
财经(22198)
(20761)
问题(20015)
(19309)
国际(18703)
(18104)
图书(15392)
技术经济(15218)
商业(15144)
(14946)
世界(14236)
统计(13920)
共检索到450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周宗莉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度了2001—2014年中美双边增加值贸易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单位出口获利能力低于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使得两国的贸易结构显示出较强的互补性。在对增加值贸易构成分解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下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外最终需求、生产网络上游因素分别是推动中国和美国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大的主导因素。此外,产业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扩大主要是由生产网络上游因素驱动的,生产网络外最终需求则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张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应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上下游经济体形成多元化匹配,进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丹青  于津平  
文章通过构建以出口产品最终吸收为标准的双边国家、部门及一国对外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依赖产出或出口内生变量核算增加值的不足。在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美双边贸易增加值构成及利益分配进行重新测度后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创造了全球生产模式下的"多赢"格局,但贸易利益分配越发不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不断下降揭示出中国以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获利能力正逐渐减弱;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领域;培育和提升服务业价值增值能力是未来中国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的关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戴枫  周天怡  
构建了多国模型中双边增加值贸易的解构模型,并利用2016年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及总值贸易的数据,结合中美贸易失衡的扭曲程度指标的构建与测算,从总体和结构两个层面对中美增加值贸易进行了失衡分析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还原了中美双边贸易的真实状态。结果显示,总体上,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20.17%;美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则是逐年上升;自2010年起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率逐渐下跌,而国内增加值率开始上升,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改善。结构上,中国对美国各行业增加值贸易以顺差为主;制造业的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96.30%,并且中国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国的增加值贸易出口均小于总值贸易出口,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新兴服务部门,美国相对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而在建筑业和一些传统服务部门,中国相对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兆国  
利用WIOD最新数据,对中日制造业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DVA)比重明显高于日本制造业对中国出口中的DVA比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下游位置;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主要对日本出口最终品,垂直专业化(VS)比重相对较低;中国中低技术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中间品比重呈小幅下滑趋势,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品出口国外增加值(FVA_INT)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相对较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更加依赖最终品出口,增加值出口(VAX_F)比重明显低于日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岚  盛斌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文章利用增加值贸易体系重新测度了1995-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并通过对双边总值贸易进行价值增值分解刻画了贸易利益在中美之间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统计极大地高估了中美贸易失衡,两国的贸易差额与贸易利益之间存在严重错配,分工地位的差距导致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正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机电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转变单纯追求出口规模的贸易发展方式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提高中国对美出口获利能力的关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焱  赵晨熙  张海燕  
随着服务贸易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科学分析两国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特征、剖析失衡产生的原因,对于深刻揭示中美贸易真实情况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状况进行了重新测度,并从贸易限制、垄断地位和话语权等视角剖析了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美国协商相互对等开放市场、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制度环境、减少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对外依赖等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文秀  姚洋洋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增加值贸易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构建了要素比例、技术差异对出口增加值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技能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密集度、要素充裕度,以及相对生产率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高技能劳动力的要素比例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显著,但资本要素的影响不显著;要素比例对不同产业出口增加值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比例、调整资本流向和缩小技术差距等途径促进中国出口增加值的增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缪子菊  
本文利用总贸易核算法和最新的WIOD数据库,将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测算了中美双边贸易中的实际利益。结果表明:(1)以贸易总值衡量和以增加值衡量的中美双边贸易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2)以贸易总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存在大额顺差,但以增加值衡量可以发现,顺差实际来源于隐含在中国出口中的其他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因此中美双边贸易中,尽管制造业出口贸易顺差在中国,但真实利得并不在中国;(3)从服务业来看,中国是贸易逆差国,且逆差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冯明  刘庆  刘淳  
人民币汇率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讨论中常常被作为攻讦对象。本文运用1995-2009年月度数据,基于贸易引力模型,通过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工具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及其它相关因素对中美双边贸易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本文发现:相对于中美两国的实体经济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很小;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符合"J曲线效应"。另外,加入WTO对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及扩展引力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农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和潜力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内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美国,意味着中国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较低,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中间品。(2)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返回增加值比重上升趋势明显,表明中国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所攀升。(3)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返回增加值比重显著低于美国,说明中国农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位置,很少会有出口增加值返回。(4)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最终品,而美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中间品。(5)中美农业贸易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比重明显高于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表明中美农业国际生产分工程度高于国内生产分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枫  刘瑞翔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的方法厘清了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三种主流指标,并结合生产侧与消费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核算指标,对现有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补充。通过对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进行重新测算、比较和分解,发现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消费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单纯计算消费侧的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而单纯计算生产侧的贸易差额又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只有将生产侧与消费侧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生产侧的比重在上升,而消费侧的比重在下降。在行业层面,中国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更多的是包含在工业制成品中为美国的消费环节而非最终生产环节所吸收;在制造业内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消费侧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较为缓慢,技术密集型部门基于消费侧的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在服务业部门,中美增加值贸易一直为逆差,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中美在最终品服务贸易环节的增加值贸易为顺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