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9)
- 2023(13225)
- 2022(11527)
- 2021(10963)
- 2020(9162)
- 2019(21404)
- 2018(21016)
- 2017(40531)
- 2016(21470)
- 2015(24578)
- 2014(24175)
- 2013(24213)
- 2012(22335)
- 2011(20364)
- 2010(20066)
- 2009(18352)
- 2008(17644)
- 2007(14918)
- 2006(13080)
- 2005(11594)
- 学科
- 济(90829)
- 经济(90733)
- 管理(58532)
- 业(55349)
- 企(44958)
- 企业(44958)
- 方法(43487)
- 数学(37924)
- 数学方法(37590)
- 贸(28641)
- 贸易(28628)
- 易(27901)
- 中国(25967)
- 农(22297)
- 财(21830)
- 业经(18342)
- 学(17774)
- 地方(16764)
- 出(15314)
- 制(15107)
- 农业(14668)
- 融(14389)
- 金融(14388)
- 和(14023)
- 环境(13998)
- 银(13716)
- 银行(13684)
- 理论(13673)
- 技术(13311)
- 行(13168)
- 机构
- 大学(311786)
- 学院(306412)
- 济(135243)
- 经济(132824)
- 管理(122744)
- 研究(107433)
- 理学(107001)
- 理学院(105872)
- 管理学(104306)
- 管理学院(103777)
- 中国(80723)
- 京(66309)
- 科学(62973)
- 财(58245)
- 所(52854)
- 研究所(48498)
- 财经(47759)
- 中心(46947)
- 农(44517)
- 经(43835)
- 业大(42831)
- 北京(42444)
- 经济学(42346)
- 江(40743)
- 范(39382)
- 院(39228)
- 师范(39075)
- 经济学院(38472)
- 财经大学(35947)
- 农业(34976)
- 基金
- 项目(212462)
- 科学(167820)
- 基金(157399)
- 研究(156673)
- 家(136837)
- 国家(135800)
- 科学基金(116533)
- 社会(100873)
- 社会科(95875)
- 社会科学(95853)
- 基金项目(83153)
- 省(78175)
- 自然(74483)
- 自然科(72789)
- 自然科学(72774)
- 自然科学基金(71496)
- 教育(70693)
- 划(66994)
- 资助(65504)
- 编号(62217)
- 成果(50421)
- 部(48742)
- 重点(47196)
- 发(44996)
- 创(43773)
- 国家社会(42583)
- 教育部(42291)
- 课题(42222)
- 创新(40907)
- 人文(40805)
- 期刊
- 济(139179)
- 经济(139179)
- 研究(95106)
- 中国(53116)
- 学报(46217)
- 管理(43818)
- 科学(43485)
- 财(40785)
- 农(39605)
- 大学(35417)
- 学学(33132)
- 教育(30470)
- 农业(28513)
- 融(25838)
- 金融(25838)
- 经济研究(24666)
- 技术(24197)
- 贸(23385)
- 财经(22854)
- 国际(21454)
- 业经(20784)
- 问题(19601)
- 经(19596)
- 世界(16269)
- 图书(15832)
- 业(15607)
- 理论(15059)
- 技术经济(14637)
- 科技(14053)
- 实践(13512)
共检索到446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克菲
本文运用VAR模型考察了2004年1月至2014年8月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通过两个子样本比较了后危机时代前后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差额和出口额的冲击效应,着重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非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全样本内正向的国际油价冲击在短期会导致中国贸易差额显著下降,对出口额的增加则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全样本中国际油价下降序列的冲击形式对中国贸易差额和出口额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形式的国际油价冲击,相对而言净石油价格增量的冲击效应最小。且在样本I区间内的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差额和出口额的影响普遍强于样本II区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侯建朝 杨美臣
采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非对称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出口贸易存在着长期非对称影响效应。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将增加0.4937个百分点;石油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将下降0.2521个百分点。短期内石油价格每变动1个百分点将导致出口贸易相应变动0.2816个百分点,石油价格波动对进口贸易存在着长短期非对称影响效应。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进口贸易将增加0.4673个百分点;石油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进口贸易将下降0.2338个百分点。短期内石油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进口贸易累计下降1...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丘兆逸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积极开展减排工作,并于2009年底宣布新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文章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并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碳排放强度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冲击存在J曲线效应,即在碳排放强度下降前期增加出口成本,降低出口;而在后期由于刺激创新,扩大出口。因此,为应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对出口贸易的冲击,需采取相应的刺激出口贸易措施来防止其过度波动;同时采用财政支持、加强合作等手段,促进降低碳排放强度相关技术创新。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下降 出口 J曲线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厚双 汪海峰 张倩
选取BACI数据库1995—2019年产品级贸易数据,将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量化为贸易冲击效应并加以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进口贸易对其他RCEP国家的需求效应大于出口贸易产生的供给效应,RCEP的签订有利于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和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对东盟国家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距离中国越近的RCEP国家受到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越强;中国对其他RCEP国家价值链下游行业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对价值链上游行业存在影响但不显著。因此,中国应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供需交互效应,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亚太经济一体化 需求效应 供给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厚双 汪海峰 张倩
选取BACI数据库1995—2019年产品级贸易数据,将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量化为贸易冲击效应并加以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进口贸易对其他RCEP国家的需求效应大于出口贸易产生的供给效应,RCEP的签订有利于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和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对东盟国家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距离中国越近的RCEP国家受到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越强;中国对其他RCEP国家价值链下游行业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对价值链上游行业存在影响但不显著。因此,中国应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供需交互效应,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亚太经济一体化 需求效应 供给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曹伟 金朝辉 赵静梅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经济波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溢效应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反向冲击效应。研究方法:运用跨国静态面板模型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外溢效应,并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进行动态冲击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冲击对独联体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最小;中国经济波动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对西亚地区特别是产油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波动,对中国均存在一定的反向冲击效应,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西亚地区次之,中亚地区最小。研究创新:对中心国家经济波动的传递渠道进行了梳理。将中国设定为中心国家,研究了中国经济波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溢效应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反向作用。研究价值: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针对性地发展双边贸易提供了依据;解释了为何增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阙澄宇 李金凯
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各因素与出口绩效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此基础采用TVP-VAR模型考察不同时间点、不同提前期各变量对出口绩效的动态演变特征。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工资上升在短期内会促进出口增长,但并没有形成工资上升冲击对出口的"惯性效应",而中、长期冲击影响为负;国际油价的上涨冲击在短期内对出口额没有显著影响,在中、长期会通过出口价格上涨而抑制出口;此外,由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需求弹性较大,使得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对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外需疲软、内需增强"的状况使得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肖光恩 惠欣
用微观产业贸易流量数据和多重差分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出口贸易不仅具有显著的限制作用,而且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地区转移。欧盟、东盟及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在中美贸易冲突中成为替代美国市场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东盟已经成为承接中国ICT产品出口贸易转移最多的地区。此外,中国通过提高部分受限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美国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苏立峰 李文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量的下降,但我国在2002~201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出口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张,该现象可称为"中国出口贸易之谜"。文章提出一个以生产率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率冲击"因素来解释中国的出口贸易之谜。通过利用我国出口量数据,以双边实际汇率、国外收入及中国绝对生产率水平或相对生产率水平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协整,结果表明收入和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而汇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均符合理论预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兵 乔晶
本文基于Feder的分析框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GMM估计实证检验中国出口部门相对非出口部门的生产率优势及其外溢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要素生产率差异而不是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整个出口部门,以及细分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内资企业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均不显著,外资企业则存在微弱的负向外溢效应。
关键词:
出口贸易 外溢效应 分类检验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冯国强 孙瑞
探讨难民涌入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机制,事关中国如何应对欧洲遭遇的难民冲击,从中优化贸易结构、稳定贸易水平。文章基于2013年欧洲发生的难民危机设置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估计与贸易引力模型检验难民流入欧洲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欧洲遭遇的难民冲击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额下降12%~14%左右。机制检验发现,难民涌入促使左翼民粹政党支持率上升,进而推动主流政党采取贸易保护举措,限制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异质性分析显示,欧洲难民冲击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品出口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而非劳动力密集型贸易品出口不受影响;受中国贸易冲击越多的国家或年份,难民冲击负面影响越大;难民冲击主要对中国的燃料与润滑剂类、除运输设备外的资本物品及其部件和零部件类、运输设备及其部件和零部件类商品出口有显著负向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一旦在经济政策的分析中考虑难民社会融入的因素,兼顾对用工成本造成的影响,难民涌入就更可能抑制而非促进贸易。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婧宇 陈强远 钱则一
作为正式协议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了中外城市之间的信任和深层次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本文从外贸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基于2002—2015年287个中国城市与136个国家或地区的匹配对数据,考察了国际友好城市形成的“朋友圈”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间的出口贸易。研究发现:(1)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协议使得中国城市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提高了10.0%和11.6%。(2)国际友好城市的贸易促进效应更多源于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3)除了影响出口集约边际,国际友好城市还从产品种类数和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等方面促进了出口扩展边际。(4)以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事件冲击,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城市出口的风险抵抗能力。(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对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与地理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促进效应更明显。以上结果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内涵以及探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子联
运用B-N(Beveridge-Nelson)数据分解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不确定性事件所带来的随机冲击进行分解,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项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在国内和国外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随机冲击中,国外事件特别是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自2009年1月开始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其季度冲击值平均为-0.089,占进出口贸易总额-0.87%,目前已造成进出口总额至少925.5亿元的损失;随机冲击项在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进一步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引发了17%的经济波动,冲击周期大约为4个季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对于低工资、低税收的依赖则更加严重,而贸易开放度则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比重呈正向线性影响。不同地区政府应针对各自贸易方式转型的阶段特点做好差别性就业保障工作。
关键词:
贸易方式 成本冲击 内生趋势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
关键词:
贸易方式 成本冲击 内生趋势 产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