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2)
2023(12889)
2022(10661)
2021(9610)
2020(8270)
2019(18553)
2018(18563)
2017(36689)
2016(19299)
2015(21922)
2014(21856)
2013(22122)
2012(20386)
2011(18172)
2010(18724)
2009(17963)
2008(17908)
2007(16415)
2006(14918)
2005(14004)
作者
(55251)
(46052)
(45984)
(43677)
(29528)
(21710)
(20903)
(17670)
(17161)
(16669)
(15764)
(15246)
(15093)
(14725)
(14169)
(13945)
(13676)
(13499)
(13423)
(13166)
(11663)
(11110)
(11020)
(10438)
(10435)
(10317)
(10270)
(10185)
(9178)
(8945)
学科
(88626)
(85336)
经济(85193)
(79345)
企业(79345)
管理(77757)
方法(37006)
(33095)
业经(28996)
数学(28328)
(28322)
数学方法(28159)
(24781)
中国(24002)
(21666)
财务(21638)
财务管理(21603)
(21550)
贸易(21540)
技术(21490)
(21146)
企业财务(20414)
农业(19533)
(16987)
(15997)
银行(15982)
(15693)
(15653)
(15389)
(15327)
机构
学院(290137)
大学(287902)
(131500)
经济(128920)
管理(118651)
理学(100706)
理学院(99844)
管理学(98858)
管理学院(98304)
研究(91207)
中国(75793)
(67283)
(60168)
财经(51923)
科学(48375)
(47076)
(45147)
(44745)
(42777)
中心(42203)
经济学(40599)
研究所(39209)
北京(38355)
财经大学(38332)
经济学院(36907)
业大(36675)
(35461)
商学(34204)
商学院(33916)
农业(33184)
基金
项目(178127)
科学(142743)
研究(136899)
基金(131706)
(111603)
国家(110618)
科学基金(97159)
社会(90826)
社会科(86401)
社会科学(86381)
基金项目(68974)
(68115)
教育(61335)
自然(58859)
自然科(57530)
自然科学(57517)
自然科学基金(56577)
(55952)
编号(55518)
资助(53184)
成果(45541)
(41275)
(40528)
(40396)
重点(39038)
国家社会(38491)
(38427)
(37972)
创新(37062)
课题(37005)
期刊
(152300)
经济(152300)
研究(92363)
中国(58642)
(55334)
管理(49986)
(40480)
科学(35030)
学报(34495)
(33245)
金融(33245)
大学(28350)
技术(28112)
农业(27700)
财经(26764)
学学(26420)
业经(25844)
教育(25555)
经济研究(24320)
(23106)
问题(20516)
(20292)
国际(18606)
技术经济(17670)
(16708)
世界(15346)
现代(14981)
商业(14833)
理论(14651)
图书(14346)
共检索到458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樊秀峰  寇晓晶  
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正在推动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有效利用服务外包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国际服务外包通过前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的内在机理,并运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及2001~2010年制造业行业数据,实证检验国际服务外包对不同要素密集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际服务外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前向溢出显著,而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后向溢出显著,且各服务外包行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如庆  时媛  刘国晖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小娟  陈彬彬  
本文利用我国29大制造行业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外国R&D通过中间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外国R&D活动通过中间产品进口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正影响,其产生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对技术效率的改进作用相对较小;从分行业来看,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强而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弱的特点。研究结果同时表明: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国内研发投入对行业技术的进步起主要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赵囡囡  卢进勇  
FDI和外包两种产品内分工方式为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两种有效渠道,但在技术溢出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和FDI数据,在利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选取了19个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一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在承接外包中所获取的技术溢出效应要远高于吸收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且不论哪种方式,资本密集型行业都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醒民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齐伟  
利用2004~2008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开放因素为中国制造业部门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开放因素对制造业部门的总体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很大差异,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部门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外商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则存在负面影响;(2)分部门看,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而出口贸易对所有制造业部门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凤朝  沈能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有不同的渠道效应。本文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TFP分解成技术进步指标与技术效率指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Geweke分解检验分别动态模拟了FDI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种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两者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表现出来的,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苏汝劼  李玲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研究其能否促进本国制造业技术提升对于回答制造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机制上,本文从技术互动、技术传递和技术扩散三个步骤研究逆向技术溢出产生机制,并分析技术差距对制造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在实证上,本文先计算制造业序列Malmquist指数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拆分为技术水平(TC)和技术效率(EC),利用中国2006—2017年制造业省级数据,从总体和分区域层面上检验制造业OFDI是否能显著地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地提升地区技术水平(TC),中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地提升地区技术效率(EC)和技术水平(TC),西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提升技术效率(EC);技术差距对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单一的门槛影响,技术差距越小,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越明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陶爱萍  盛蔚  
现有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鲜有文献将效应的研究延伸到产业高端化。本文作者基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在加入技术势差后,用门槛模型对中国省级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在一定程度的OFDI规模和技术势差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制造业高端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跨越"拐点"后,这些作用会变为负向且不显著;FDI技术溢出有助于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但国内R&D资本存量和进口技术溢出的影响并不理想。这表明,合理控制OFDI规模和技术势差有利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正向效应的发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文海   孙扬帆   吴静玲   魏伶倩  
随着全球局势的变迁,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此外,根据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当制造业高度集聚时,该省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显著提升了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创新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对中国制造业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不仅对对外直接投资和制造业创新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和补充,而且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邱爱莲  崔日明  逄红梅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 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然后,就生产性服务贸易前向溢出效应对中国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tF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均能显著提升我国所有类型制造业的tFP,其中跨境贸易比商业存在的作用大得多;虽然两者都是通过改进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来提升制造业tFP的,但其对制造业tFP的具体作用及作用途径却受到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