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8)
2023(7095)
2022(5927)
2021(5212)
2020(4116)
2019(8970)
2018(8841)
2017(17220)
2016(8878)
2015(9670)
2014(9172)
2013(8811)
2012(7886)
2011(7000)
2010(6854)
2009(6088)
2008(5100)
2007(4201)
2006(3462)
2005(2913)
作者
(21620)
(17982)
(17725)
(17005)
(11256)
(8444)
(8241)
(6962)
(6768)
(6133)
(5974)
(5931)
(5534)
(5442)
(5441)
(5398)
(5335)
(5289)
(5248)
(5047)
(4203)
(4189)
(4169)
(4133)
(4078)
(3912)
(3903)
(3870)
(3494)
(3489)
学科
(32025)
经济(31981)
管理(27234)
(22171)
(17501)
企业(17501)
方法(13540)
数学(11370)
数学方法(11259)
环境(10894)
(9674)
(9423)
贸易(9421)
(9192)
中国(8937)
(8563)
业经(7622)
(6817)
金融(6816)
农业(6540)
(6484)
(6407)
(6109)
(5919)
银行(5915)
(5727)
(5650)
理论(5605)
地方(5040)
(4661)
机构
学院(116403)
大学(112667)
(50974)
经济(50166)
管理(45430)
理学(39578)
理学院(39261)
管理学(38694)
管理学院(38505)
研究(35690)
中国(27840)
(22799)
(21689)
科学(19315)
财经(18661)
(17052)
中心(17045)
经济学(16110)
(16052)
(15100)
经济学院(14674)
业大(14653)
(14584)
研究所(14564)
(14509)
师范(14458)
财经大学(14024)
商学(13404)
(13257)
商学院(13250)
基金
项目(80769)
科学(65077)
研究(62561)
基金(59432)
(50680)
国家(50281)
科学基金(44203)
社会(41496)
社会科(39506)
社会科学(39502)
(31547)
基金项目(31026)
教育(28852)
自然(26984)
(26406)
自然科(26374)
自然科学(26370)
编号(26072)
自然科学基金(25851)
资助(23073)
成果(19488)
(18201)
重点(18155)
(18002)
(17636)
国家社会(17421)
课题(17238)
(16453)
创新(16413)
人文(16308)
期刊
(55754)
经济(55754)
研究(33141)
中国(18188)
(16079)
管理(15933)
科学(13655)
学报(13414)
(13003)
教育(12022)
业经(11115)
(10927)
金融(10927)
大学(10785)
经济研究(10533)
学学(10221)
农业(9200)
技术(9017)
财经(8151)
国际(7912)
(7645)
商业(7521)
(7127)
问题(6602)
世界(5176)
现代(5029)
商业经济(4959)
理论(4913)
统计(4850)
(4831)
共检索到164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陈耀辉  时云  
研究目标:探索国际最终需求视角下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研究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采用MRIO模型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地区)最终需求视角下的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是全球出口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是全球转移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消费碳排放中"境外排放"所占比例较高,且主要来源于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相较于发展中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更多地来自服务行业,而发展中经济体则主要来源于采掘业,重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从隐含碳排放实现方式来看,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以能源、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的经济体,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中间产品出口引致的。研究创新: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经济体的消费碳排放,并对一国(地区)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行业结构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价值:有利于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为准确核算一国(地区)碳排放的规模并界定其理应承担的碳减排义务和责任提供一个新思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平  王黎明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2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CO2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促进CO2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文超  赵健艾  张泽宜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两大助推器,且鉴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态势,预计未来由居民消费和投资拉动的CO2排放量比重会呈缓慢上升趋势;②消费中各产品部门的CO2排放量较为分散,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及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比例相对较重;③政府消费拉动的CO2排放量份额较小,且其贡献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④进出口对CO2排放量有相反的效应,且在未来,中国可能出现进出口拉动的净C...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开亚  何彩虹  王桂新  张浩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测算2000—2010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碳排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交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主要作用。能源结构对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②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始终表现为正效应,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除2004年外均表现为负效应,起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始终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安玉发  彭科  包娟  
本文采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进行宏观测算与结果分析,并对碳排放的变化做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消费和生产是碳排放的密集环节,城镇居民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碳排放比重高于农村居民;食品最终消费的快速增长是拉动产业间接碳排放上升的主要动因,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强度降低对食品链产业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大丰  
针对扩大内需将增加中国碳排放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中国最终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诱发的碳排放。分析结果发现,与投资、出口需求相比,新增万元消费需求引发的碳排放最少。扩大内需在弥补出口需求不足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中国碳排放的净增加。因此,提升消费需求和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将有助于中国的碳减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连芬  温佳丽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数据,引入投入产出法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最终需求侧环境效率以及中国分行业对工业总体环境效率变动的贡献度,对分行业环境效率变动进行了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排放强度效应3种影响因素的SDA分解。得出结论:中国环境效率较低,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等5个行业环境效率相对较低;对整体效率贡献率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95~2009年环境效率变动中排放强度贡献率最大,增加值系数和中间需求贡献较小甚至为负。最后从行业层面提出了改善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韩中  
从国际最终需求的视角,本文基于MRIO模型,利用WIOD数据库1995-2009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动态研究了外需对中国的就业效应及其技能结构。研究表明:整个研究期间,外需对中国的就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外需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其引致的就业人数占中国总就业人数比例由2001年的15%提高至2007年的23%,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的就业效应有所减弱;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外需对中国"农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效应比较显著;从就业人员技能结构来看,外需的就业效应主要集中于低技能就业人员,对高技能就业的拉动效应较弱。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蒋雪梅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菁  刘伊生  杨柳  胡一鸣  
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导致了气候变化,为保证人类的生存坏境,减少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行业的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其本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不是很高,但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带来的相关能耗和碳排放量则不可小觑。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广义建筑碳排放的内涵,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进行了全产业链视角下的建筑碳排放测算,得出了广义建筑碳排放的分布特征,总结提出了全产业链建筑碳排放量的宏观测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量结构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海燕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居民消费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包含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平、西部低”的阶梯型变化;不同维度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石能源和热力消费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为此,应多措并举完善碳减排顶层设计、加快碳减排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倡导国民养成低碳消费习惯,以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