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26)
2023(4864)
2022(4214)
2021(3995)
2020(3292)
2019(7784)
2018(7596)
2017(16097)
2016(8553)
2015(9566)
2014(9630)
2013(9616)
2012(9229)
2011(8292)
2010(8826)
2009(8215)
2008(7962)
2007(7235)
2006(6712)
2005(6147)
作者
(22831)
(19004)
(19000)
(18394)
(12520)
(9032)
(8829)
(7391)
(7288)
(7115)
(6528)
(6292)
(6263)
(6242)
(6144)
(5991)
(5698)
(5609)
(5508)
(5493)
(4970)
(4658)
(4576)
(4460)
(4446)
(4361)
(4349)
(4324)
(3849)
(3775)
学科
(37767)
经济(37734)
(23975)
管理(23419)
(17929)
企业(17929)
方法(15699)
数学(14062)
数学方法(13893)
(11285)
(10609)
中国(10378)
(10192)
贸易(10188)
(10014)
地方(8955)
(8553)
(7970)
金融(7970)
(7706)
农业(7512)
税收(7452)
(7436)
(7403)
(7280)
银行(7275)
(7043)
业经(6657)
及其(6150)
政策(5845)
机构
学院(121090)
大学(119724)
(59599)
经济(58508)
管理(46530)
研究(43678)
理学(39094)
理学院(38749)
管理学(38286)
管理学院(38053)
中国(35195)
(29554)
(24514)
财经(22183)
科学(22171)
(21498)
(20158)
中心(20003)
研究所(19053)
(18949)
经济学(18915)
经济学院(17138)
(16523)
财经大学(16300)
北京(15845)
(15636)
(15012)
师范(14928)
(14845)
业大(13720)
基金
项目(72270)
科学(57661)
研究(56868)
基金(52896)
(44602)
国家(44218)
科学基金(37950)
社会(36913)
社会科(35205)
社会科学(35201)
(26866)
教育(26401)
基金项目(26305)
资助(23575)
编号(23414)
(22789)
自然(22581)
自然科(22051)
自然科学(22047)
自然科学基金(21672)
成果(20652)
(17429)
课题(16737)
(16507)
重点(16271)
(15736)
教育部(15428)
国家社会(15233)
人文(15052)
(14690)
期刊
(67852)
经济(67852)
研究(43075)
中国(23078)
(21511)
(18071)
金融(18071)
管理(17881)
(15133)
科学(13503)
教育(12999)
学报(12781)
经济研究(11927)
国际(11320)
财经(10897)
(10691)
大学(10557)
技术(10220)
农业(10159)
业经(10017)
学学(9882)
(9448)
问题(9292)
世界(7719)
技术经济(6225)
统计(6146)
现代(5809)
理论(5783)
(5730)
(5508)
共检索到196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梅新育  
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长期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相对实力上升的势头可能逆转,"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尧成  魏玲  
文章应用基于MCMC模拟的TVP-VAR-SV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间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收支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中国汇率和国际收支冲击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2007年之后影响加大,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受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明显,但是国际收支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与传统的理论结论并不一致;最后,中国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国际收支长期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尧成  魏玲  
文章应用基于MCMC模拟的TVP-VAR-SV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间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收支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中国汇率和国际收支冲击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2007年之后影响加大,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受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明显,但是国际收支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与传统的理论结论并不一致;最后,中国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国际收支长期的"双顺差",而汇率冲击会使得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廖志刚  
一国的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的问题。内部均衡指理想的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但由于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一般以充分就业或通货稳定作为实现内部均衡的标志;外部均衡即指国际收支平衡。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为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目标,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等可供利用。根据政策产生功能之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允  杜萌  
关键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焦武  
文章研究了国际收支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问题。文章把中国国际收支出现的长期、持续"双顺差"现象纳入研究框架中,拓展了已有文献的研究范围。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并对比检验了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Thirlwall经济增长率和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异同,分析了其中的经济含义。最后,在对研究结论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成力为  赵越  
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首要问题,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对外开放的事后会计性记录,它的结构及各组成账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对外开放的事后会计性记录,从内外均衡的视角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研究贸易账户、资本账户和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进口、出口、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经济增长是出口、进口、进出口、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及外汇储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较之于出口,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彦红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局面。本文用实证方法,建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增长关系的模型,分析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长期密切相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向外汇储备增量的转化效果明显强于经常项目;外汇储备增长受储备导向和储备经营渠道等影响。并据此提出强化储备经营管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振亚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1995-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与信贷规模、国际收支进行了预测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九五”期间,若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能够保持11.5%以上的话,GDP增长率不宜超过13.5%,货币增长率不宜超过13%;若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只能维持在6%左右,那么,GDP增长率不宜超过8.5%,否则,较高的GDP增长率将会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国际储备产生不良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慧  
2003年,或者更准确些说,200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除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短暂例外,这个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因于对冲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过度膨胀的需要: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逐渐成为货币调控的重要手段,存款准备金工具被前所未有地使用,再贷款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炳才  
未来1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将会是什么样?国际经验和我国1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尽管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或资本净流出,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放任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处于长期逆差之中。因而,我们可以肯定,在未来15年的大多数年份中,甚至绝大多数年份中,我国的国际收支将处于基本平衡或顺差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持久的国际收支逆差。 然而,这样作结论意味着必须做到国际收支平衡和顺差,而不考虑这种“目的就是为了平衡”的政策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应当说,为保持国际收入平衡在某种时候付出一定的代价可能是必要的或是别无选择的,但不能总是这样。因为这违背了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和意义。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宝银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形成了严重的外部经济失衡。本文在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利弊影响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缓解“双顺差”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我国未来时期外汇储备控制的思路、规模和政策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彭湘君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难以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危害严重,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文章首先从我国双顺差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完整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状况,然后提出我国必须采取自主积极的调控方式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利用蒙德尔—弗莱明的IS-LM-BP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采用的四万亿振兴投资计划的适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