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1)
2023(11377)
2022(9451)
2021(8498)
2020(7099)
2019(15898)
2018(15263)
2017(29489)
2016(15933)
2015(17217)
2014(17068)
2013(17028)
2012(16165)
2011(14742)
2010(15012)
2009(13742)
2008(13449)
2007(11831)
2006(10613)
2005(9636)
作者
(49741)
(41928)
(41772)
(39645)
(26872)
(20203)
(18693)
(16198)
(15806)
(14787)
(14785)
(13755)
(13736)
(13410)
(13325)
(12767)
(12323)
(12321)
(12076)
(12034)
(10623)
(10425)
(10145)
(9673)
(9511)
(9328)
(9260)
(8864)
(8517)
(8264)
学科
(85453)
经济(85372)
管理(42433)
(40912)
方法(31727)
(31432)
企业(31432)
数学(27897)
数学方法(27643)
(18812)
地方(18725)
中国(18169)
(17746)
(17231)
业经(15374)
(15150)
贸易(15146)
(14711)
(13136)
金融(13134)
(12952)
地方经济(12840)
农业(12647)
(11612)
环境(11582)
银行(11559)
(11083)
(9939)
(9932)
(9744)
机构
大学(241165)
学院(238131)
(110136)
经济(108331)
研究(91114)
管理(85368)
理学(74200)
理学院(73252)
管理学(71937)
管理学院(71508)
中国(66574)
科学(56384)
(49881)
(48529)
(48014)
(47602)
研究所(44213)
中心(39066)
业大(39064)
农业(38614)
财经(38553)
经济学(36122)
(35240)
(34669)
经济学院(32453)
(32087)
北京(31025)
(29818)
师范(29370)
财经大学(28874)
基金
项目(161507)
科学(126698)
基金(120695)
(109520)
国家(108689)
研究(108631)
科学基金(90728)
社会(73263)
社会科(69713)
社会科学(69690)
基金项目(63484)
(60777)
自然(59796)
自然科(58482)
自然科学(58456)
自然科学基金(57467)
(52638)
资助(49292)
教育(48612)
编号(38940)
重点(37370)
(36129)
(35483)
(33235)
国家社会(32134)
科研(31505)
计划(31460)
成果(31435)
创新(31338)
教育部(30458)
期刊
(121477)
经济(121477)
研究(71955)
学报(46846)
(42845)
中国(42261)
科学(40454)
(35603)
大学(34092)
学学(32966)
管理(31127)
农业(28872)
(22548)
金融(22548)
经济研究(22009)
财经(20200)
(17491)
技术(16756)
业经(16510)
问题(16280)
教育(16042)
(15691)
国际(15292)
(14970)
世界(13325)
技术经济(12682)
(12458)
业大(12216)
统计(11793)
商业(11084)
共检索到355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万一方  陈云贤  
国际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影响在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答案,文章从不同类型国际援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问题。文章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对援助类型的重新分类;二是根据新分类的援助,实证分析不同类型援助的异质性影响。首先,基于中观经济学对生成性资源的分类方式,文章提出资源配对援助法,将国际援助分为了商业性援助、开发性援助和公益性援助三类,并与经合组织债权人申报系统相衔接,建立了分类后的国际援助数据集。然后,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研究了援助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国际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援助总规模对受援国的经济正向影响显著。同时,开发性援助和公益性援助存在门槛效应和滞后性,两者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开发性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要强于公益性援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孝松  田思远  
对外援助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双边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采用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援助的内生性及使用全球治理指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和制度质量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基础设施援助能够有效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分样本回归显示,受援国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基础设施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效应在亚欧受援国表现明显;拓展分析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和OECD国家对外援助呈现出"1+1>2"的效果。为提升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和质量,中国需要改进对外援助结构,加强对援助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减少受援国制度风险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朱丹丹  黄梅波  
本文基于中国对非洲16个受援国2000-2011年援助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回归法,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了出口渠道在其中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援助会显著促进非洲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且该促进作用会产生倒"U"型"门槛效应";(2)中国对外援助确实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促贸援助"模式是有效的;但是,不通过出口渠道发挥作用的对外援助则会阻碍受援国的经济增长。(3)受援国期初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其现在的经济增长,导致其易陷入"贫困陷阱",因此在一定发展阶段国际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胡建梅  单磊  
本文基于AidData数据库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非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研究了基础设施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援助能够显著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中国对非援助额每增加1%,受援国人均GDP将增加0.02%。基础设施在中国对非援助中对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16.20%,即中国对非援助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有16.20%是通过完善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实现的。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滞后两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基础设施中介效应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作用显著,而在北非地区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玮玮  徐康宁  王美昌  
关于非洲经济增长是否得益于中国的援助一直是存有争议的话题,至今未有定论。首先,本文从援助规模、方式和结构层面对中国援非项目进行了典型化特征事实分析;其次,构建了援助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包含物质资本补充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技术传递与外溢效应;最后基于2001-2013年中国对38个非洲国家的微观援助项目和校准夜间灯光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对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整体和分类别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稳定的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援助显著促进了非洲地区,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楚仁  徐锦强  梁晶晶  
随着我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逐年增加,中国援助对受援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研究中国援助对非洲国家出口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2000—2013年的"AidData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数据"、"BACI双边贸易数据"和"世界发展指数(WDI)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援助使非洲受援国增加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减少与其发展水平不适宜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因此,中国援助有利于非洲国家的出口结构朝着更加适宜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向调整,有利于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佘群芝  李雪平  
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选取1990—2018年76个受援国的面板数据,从气候援助的政策效应视角,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气候减缓援助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减缓援助整体上有效减少了受援国碳排放,气候政策在气候减缓援助与受援国碳排放关系中表现出轻微的“遮掩效应”;气候减缓援助在高排放国家的减排作用显著,在低排放国家不显著,气候政策在高受援和高排放国家的中介作用显著。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冯凯  李荣林  陈默  
本文将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同期影响纳入动态联立方程组中,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中国援助一方面可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的经济增长也会进一步吸引中国援助资金的流入。在区分中国对非官方发展援助与其他官方融资后,结论依然成立。PSVAR结果表明,援助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形成正反馈循环,其影响是累进性的,并且以积累的方式扩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佘群芝  吴肖丽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援助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值得关注。文章以亚洲26国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1992—2013年能源援助是否降低了受援国的碳排放,并对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能源援助在受援国内产生了有利的碳减排作用,该碳减排作用会随着受援国人均收入的提升而呈下降趋势;(2)贸易开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加剧受援国的碳排放,但能源援助有助于降低两者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趋势;(3)受援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存在双重碳减排作用,即不仅降低了本国碳排放还有助于加强能源援助的碳减排作用;(4)2013年中国未通过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门槛,能源援助对中国的碳减排作用还会随着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而有所加强。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荣林  冯凯  
随着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断增加,对援助增长有效性的评价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当前可归纳为"有效论"、"条件有效论"与"无效论"三类,援助影响受援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可归纳为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公共支出以及国内消费四个方面。未来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应当重视援助资金异质性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援助增长效应不同机制的对比研究,此外还应当拓展数据获取范围并注意数据处理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阎虹戎  张小鹿  黄梅波  
文章利用2002~2014年中国对120个国家提供的援助与受援国出口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对华出口规模扩大,提高了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这对于提高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来说都是有利的,符合中国对外援助"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异质性检验发现: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符合受援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品,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但并未促进农产品等非制造业产品以及初级品和资源品等制造业产品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从而较为全面地驳斥了西方国家提出的"资源掠夺论"等负面观点;中国对外援助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非洲以外其他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中低收入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中国"促贸援助"并未显著促进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受援国工业发展在中国对外援助促进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万广华  朱美华  
国际援助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援助的不断攀升,援助的社会经济效果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聚焦官方援助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增长、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减贫、就业、福利和移民方面展开。关于援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增长论"、"其他因素影响论"和"无因果关系论"三种论断。关于援助对贸易的影响,可以从援助国和受援国两个角度展开。援助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有互补和替代关系,且存在"基础设施效应"、"先锋效应"、"荷兰病效应"和"寻租效应"四种影响渠道。援助的减贫效果则受不平等程度、制度政策、援助形式和分配模式影响;援助可以增加就业;援助的福利效果存在"转移悖论";援助对非法移民存在两种相反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有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并简要总结关于中国对外援助效果的研究,得出政策启示。本文认为,关注官方援助的效果,及时调整援助方式和政策,是提高援助效率的关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周宝根  
二战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是国际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议题。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千年发展目标的推进,发展援助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爱兰  黄梅波  
近年来,非发展援助委员会援助国在国际援助舞台上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出现使得关于国际援助体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对非DAC国家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非DAC国家在援助原则、援助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的表现对全面考察和了解国际援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明  刘金山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本文利用2010年在新疆地区实施的19省市对口支援政策作为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5年地级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样本匹配的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以及多重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了省际对口援助政策对受援地区经济绩效的政策效果和影响过程。本文发现:第一,政策推进了受援地区总体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显著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城镇化率高的城市,政策更容易发挥对当地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城镇化率低的城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果更明显。第三,劳动力产业转移和人均财政支出规模,是政策影响受援地区经济绩效的中间过程,可以解释部分政策效应。研究表明,受援地区政府在激励和约束制度框架下,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产业间流动,并发挥发展型和服务型政府等有为政府公共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兼顾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公平"权衡,可实现省际对口支援促进受援地区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趋同双重政策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