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2)
- 2023(6588)
- 2022(5375)
- 2021(5034)
- 2020(4203)
- 2019(10090)
- 2018(10383)
- 2017(19159)
- 2016(10551)
- 2015(11488)
- 2014(11547)
- 2013(10848)
- 2012(9888)
- 2011(8717)
- 2010(9254)
- 2009(8715)
- 2008(8675)
- 2007(7165)
- 2006(6538)
- 2005(6141)
- 学科
- 济(44627)
- 经济(44579)
- 管理(28424)
- 业(24902)
- 企(22154)
- 企业(22154)
- 方法(21618)
- 数学(19695)
- 数学方法(19306)
- 财(12151)
- 中国(10875)
- 制(10175)
- 融(9230)
- 金融(9230)
- 农(8602)
- 理论(8501)
- 地方(8145)
- 业经(8021)
- 贸(7690)
- 贸易(7686)
- 银(7592)
- 银行(7591)
- 体(7568)
- 易(7496)
- 行(7336)
- 务(6972)
- 财务(6953)
- 财务管理(6938)
- 企业财务(6675)
- 体制(6469)
- 机构
- 大学(138351)
- 学院(136822)
- 济(59453)
- 经济(58277)
- 管理(52258)
- 研究(48604)
- 理学(44508)
- 理学院(44041)
- 管理学(43036)
- 管理学院(42764)
- 中国(38065)
- 财(29794)
- 京(29183)
- 科学(26346)
- 所(23893)
- 财经(22375)
- 中心(21752)
- 研究所(21276)
- 江(20731)
- 经(20406)
- 北京(19123)
- 范(18222)
- 经济学(18137)
- 农(18083)
- 师范(18063)
- 院(17855)
- 业大(17096)
- 州(16893)
- 财经大学(16755)
- 经济学院(16207)
- 基金
- 项目(88369)
- 科学(70212)
- 研究(67204)
- 基金(63946)
- 家(55217)
- 国家(54803)
- 科学基金(47459)
- 社会(41934)
- 社会科(39901)
- 社会科学(39890)
- 省(34025)
- 教育(33561)
- 基金项目(32357)
- 自然(29987)
- 自然科(29344)
- 自然科学(29338)
- 划(29261)
- 自然科学基金(28785)
- 资助(27525)
- 编号(27262)
- 成果(23072)
- 重点(20525)
- 课题(20290)
- 部(20151)
- 创(18900)
- 发(18704)
- 教育部(18000)
- 创新(17615)
- 国家社会(17588)
- 大学(17424)
共检索到22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邓婷婷 曹江琪 张庆麟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投资协定(IIAs)被锚定为跨领域、多主体协同治理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为缓解传统IIAs与全球气候治理需求的矛盾与冲突,各国在条约实践中通过注重投资准入的气候友好型导向、限缩高碳投资者的受保护空间、规定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创设气候友好型投资的利好环境等多种措施对IIAs进行了气候友好型改革的初步尝试。为了真正助推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实现,IIAs的改革需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兼顾东道国与投资者公私利益的同时,构建东道国、投资者及其母国协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共同体。基于现有实践,各国未来应当继续增强IIAs气候友好型改革的系统性。具体而言,可以在明确气候友好型投资界定的基础上,强化例外条款中的气候因素。此外,还可以通过强化投资者气候保护义务、完善气候友好型投资激励规则和投资便利化规则以及减少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对东道国实施气候措施的阻碍等方式,进一步推进IIAs改革以应对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林燕萍 朱玥
公平公正待遇是国际投资协定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条款。近年来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也是各抒己见。一般认为,公平公正待遇是国际最低待遇标准的一部分或者等同于国际最低待遇标准。但从近十年来的国际投资仲裁实践来看,公平公正待遇已经逐渐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外资待遇标准,与国际最低待遇标准不再有明显的联系。因此有必要从案例分析的视角,厘清公平公正待遇与最低待遇标准的关系,继而立足于我国对外投资法的新发展,为完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投资协定(BITs)中公平公正待遇条款提出修改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迅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投资协定大多数开始纳入环境条款。这些环境条款的类型包括序言条款、环境例外条款、不降低环境标准义务条款、与环境有关的程序性条款以及环境专章或专门环境协定。但是我国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还存在一些缺陷。在未来的投资协定规定环境条款时,应当注意从资本输入国和输出国两个角度来加以完善,对环境条款进一步具体化,回避在投资争议解决程序中由仲裁庭来解释这些模糊的环境条款,明确规定环境条款与多边环境协议和国内法规的关系,提高国内环境标准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参与度。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环境条款 缺陷 未来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胡斌 程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成为国际经济的两大支柱。多边投资保护机制除《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ICSID)、《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外,仍然较为脆弱,对国际投资的保护更多依赖国家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BIA)。截至2011年底,全球的双边投资协定已经达到2833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马乐
以美国BIT为代表的国际投资协定在透明度条款以及其他条款涉及透明度的规定中通过加强公众参与程度显著提升了透明度要求。这一变化是投资仲裁实践、国内贸易立法以及市民社会诉求合力作用的结果。透明度要求的提高一方面凸显了专业性社会组织对国际投资立法与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美国借此维护本国利益的实质。对此,中国在对外投资协定的签署与实践中需要审慎对待透明度要求,同时加强本国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
BIT FTA 透明度要求 公众参与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李庆灵
为减少与包括WTO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内的其他涉税条约争端解决机制之间的冲突,特别是,避免原有的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仲裁机制对本国税收主权的过度限制,中国晚近缔结的国际投资协定引入了专门的税收仲裁机制。这一尝试值得期许。然而,该税收仲裁机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可能会削弱其应有的作用。对此,中国应参考有关国家的实践,作出相应的调整。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龚伽萝 姚铃
以《巴黎协定》为代表的多边气候协定要求缔约方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国际贸易作为应对措施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与气候相关的贸易措施包括碳关税、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业补贴等,均易引发贸易冲突。各国对多边气候协定中的国际贸易措施态度模糊,只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在《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使用气候相关贸易措施,以减缓气候变化;多数发达经济体虽未在自主贡献中表态,实际也使用了较多单边贸易措施,并利用多边气候协定目标,持续在国际贸易机制中制造双重标准,不断对其他经济体发起贸易争端诉讼。多边气候协定本身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是不显著、间接的,但其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更显著、直接、广泛。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多边主义 巴黎协定 规则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桑百川
由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余劲松教授等主编的《国际投资条约与协定新论》一书2007年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关注和研究国际投资领域的重要现实问题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从经济和法律两个角度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咏梅 何圳申
《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是中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该法完善了既有的"外资三法"等法律法规,不但具有全新的调整对象和条款结构,还在投资准入、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和投资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则。与此同时,作为国内法的《外商投资法》与作为国际协定的中国新一代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中国晚近自由贸易协定的"投资"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致,但仍需进一步协调。在两者均涉及和调整的方面,国内法与国际协定应尽可能保持一致,而在各自侧重调整和规制的领域,国内法与国际协定应避免矛盾或冲突。如是,来华投资的外商将在中国享有更加稳定和可预见的法律环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倩雯 王鹏
中国在双边投资协定中国民待遇条款的行为逻辑包括需求、类型和供给三个维度,分别与国家资本流动活跃度、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以及国内国际规则差异度密切相关。通过改革开放初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三个时间节点上中国国民待遇的国际和国内法律实践分析,阐明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条款和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合理平衡中国对外开放与规制主权,适当规避中国卷入投资争端风险,中国未来投资协定应谨慎明晰准入前国民待遇适用条件,明确国民待遇例外,逐步扩大准入前国民待遇的适用对象范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詹晓宁 葛顺奇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薇
为了平衡投资自由化和环境保护间冲突,早期的环境条约意图规范加入投资规则。晚近以来,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环境规则已经成为新式投资协定发展的重要特色。从国际投资协定纳入环境规则的立法模式看,经历了从投资协定到自由贸易协定的多元化发展;从立法内容看,已经形成从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日趋完善的发展;从规范对象看,意图直接规范跨国公司的倾向已经显露。我国的投资协定在国际背景下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上都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环境规则 自由贸易协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中元
文章从国际投资协定的条款内容分类中选择与"经济实质"要求相关的7项条款构建"经济实质"条款强度变量,实证检验"经济实质"条款强度对OECD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投资协定中"经济实质"条款强度的提升会提高OECD经济体对投资伙伴方的总投资、股权投资和债务投资额。检验直接投资收益中介机制作用的结果表明,"经济实质"条款强度通过直接投资收益对OECD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检验中国案例发现,中国签署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经济实质"条款会抑制OECD经济体对中国的债务投资,这一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国际投资协定中对投资的限制性条款。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经济实质”条款 直接投资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博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法渊源,它建立了集权治理模式,其“自上而下”的减排规则形塑了气候治理国际公权力的雏形。而《巴黎协定》却打破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治理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分权治理模式。各缔约国需要自主推动气候多边进程,但由于受到公共卫生危机及俄乌冲突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规则体系依托于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法治分殊制衡。减排规则变迁加剧了各缔约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的分歧,为体现国家自主性与规则协同性共存的互动效果,中国应当积极应对“气候保护主义”倾向,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力争主导制定全球碳市场多边合作的国际规则。加快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气候合作的法律方案,体现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担当,共建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类与自然之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
气候多边进程 减排规则 气候谈判 碳中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