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3)
2023(10996)
2022(9266)
2021(8739)
2020(7238)
2019(16415)
2018(16133)
2017(30913)
2016(16645)
2015(18938)
2014(18782)
2013(18512)
2012(17536)
2011(16016)
2010(16249)
2009(15387)
2008(15161)
2007(13557)
2006(12263)
2005(11509)
作者
(46061)
(38670)
(38459)
(36805)
(24856)
(18261)
(17534)
(14866)
(14678)
(13963)
(13329)
(12826)
(12595)
(12580)
(12414)
(11972)
(11654)
(11265)
(11237)
(10992)
(10010)
(9366)
(9247)
(8883)
(8763)
(8679)
(8592)
(8523)
(7766)
(7735)
学科
(68656)
经济(68556)
管理(54874)
(52240)
(42018)
企业(42018)
方法(27194)
数学(23780)
数学方法(23540)
中国(23068)
(21317)
(20411)
(19307)
(17850)
贸易(17842)
(17591)
技术(15844)
业经(14935)
(14141)
银行(14123)
(13738)
金融(13734)
(13653)
农业(13192)
(12813)
(12783)
环境(11307)
(11278)
财务(11242)
财务管理(11214)
机构
大学(243326)
学院(241545)
(114933)
经济(112880)
管理(92553)
研究(89058)
理学(78327)
理学院(77524)
管理学(76662)
管理学院(76167)
中国(71005)
(55554)
(51700)
科学(46679)
(43897)
财经(42478)
中心(39780)
研究所(39103)
(38814)
经济学(36866)
(36207)
(33932)
北京(33620)
经济学院(33065)
(31833)
财经大学(31512)
(29984)
师范(29776)
业大(29241)
(27995)
基金
项目(152208)
科学(122498)
研究(117246)
基金(113765)
(97834)
国家(97080)
科学基金(83473)
社会(78085)
社会科(74379)
社会科学(74366)
基金项目(58060)
(54955)
教育(53589)
自然(50051)
自然科(48914)
自然科学(48904)
自然科学基金(48088)
(47386)
资助(47310)
编号(46251)
成果(39760)
(36879)
(34759)
重点(34488)
国家社会(33894)
(33111)
课题(32647)
教育部(32481)
(32304)
中国(31394)
期刊
(130034)
经济(130034)
研究(82297)
中国(53310)
(42550)
管理(37257)
(32034)
科学(31805)
学报(30310)
(28743)
金融(28743)
教育(26500)
大学(24746)
学学(23108)
技术(22592)
财经(22149)
农业(21876)
经济研究(21775)
(19191)
(18499)
国际(18060)
业经(17960)
问题(17116)
世界(15217)
技术经济(13409)
(11995)
(11576)
论坛(11576)
现代(11142)
理论(10971)
共检索到386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许质武  
国际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带有全球普遍性。由于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往活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堃  叶仁道  
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低碳技术转移,对企业低碳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Logit模型和两步骤实证分析,揭示中国CDM项目下低碳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核证减排量(CER)收益是技术转移的根本动力,而项目规模、CER价格及其形成机制、买方类型及其市场势力、政府对此类收益作征税率等因素则可通过影响收益作用于技术转移。此外,由碳交易机构、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可显著促进技术转移。中间商亦可凭借专业化优势或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正面作用,不同程度地抵消其市场势力所致不利影响。尤应关注的是,项目所在地经济落后程度、企业单纯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的市场失灵、金融资本的价格操控、已有相似项目的累积等,会显著制约技术转移。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卫平  李娇  
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的转移引导本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笔者通过研究依托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机制,并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实现技术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新一轮产业的国际转移要采取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健康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名  王茤祥  
目前缺乏从技术转移本质与特征理论视角研究技术转移发展对策,为此,系统分析技术转移的驱动因素、运动机理、构成要素与过程等4个本质维度,以及利益性、势差性和重复性等3个特征维度,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转移发展实践。研究显示,美日韩政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案、法律和计划等,保护有关参与者利益,制约技术转移的无限制重复;长期稳定的较高水平R&D投入产生大量可供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并在国家宏观层面整合的科研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技术转移势差;通过建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商业孵化器等形式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多主体联合,驱动技术转移运动。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技术转移逻辑框架,提出加强政府引导与制度创新等推动中国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则和发展方向,中国制造业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产业结构水平得以提升,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业转移的实施效果,如污染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础,着力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应博  刘震涛  
两岸在签订ECFA后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双方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特点,探讨两岸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目前的合作情况,剖析其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技术创新与转移、产业共同治理以及资源共享机制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双方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构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敖廷  周小林  沈云怡  杨云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方合作趋势以及战略需求的深入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将继续延续技术转移合作趋势的结论,并通过研究分析现存合作问题,提出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德忠  谌颖  张杨  
加快创新技术转移,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以城际专利转让刻画城际技术转移,基于城市技术转移的多维性建构城际技术转移指数评价模型,并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建构城际技术转移体系划分模型,从而对2001~2015年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等级体系的时空演化格局和关联机制进行了揭示。研究发现:(1)2001~2015年,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三角,另外成渝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中心,从而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共同架构了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四边形格局;(2)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等级体系不断细分,呈现出由上海向北京演替的格局,但至2015末,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等级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较多高等级技术转移等级类型缺失;(3)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生长演化没有体现出诸如社会网络"强强关联"下等级梯度扩散效应,而是呈跳跃态、跨层次进行转移;(4)中国城际技术转移活动高度遵循宏观上的空间集聚规律和微观上的地理邻近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雷  张婷  曹贤忠  宓泽锋  曾刚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向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热门专利长期聚焦于电力机械、医学技术、测试测量等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2)市内校企技术转移主要发生于高校资源密集的省会和直辖市;市际校企技术转移呈现“北出南进”特点,并从等级扩散转向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并存;跨区域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京津和长三角“双核”结构转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菱形”结构。(3)校企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是多种因素通过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利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供需空间相对错位、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综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蒋瑛  李媛媛  
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蓬勃发展,而我国服务领域所暴露出的发展水平不高、开放程度滞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本文以服务业国际转移为研究对象,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特点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政  杨丹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对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拓源  
为了更好实现中日技术优势互补,实现东亚两大国双赢,本文从中日两个方面分析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重视逆差产品技术的引进、在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加快技术引进、在日本投资建厂学习技术、利用国际产业雁阵转移,提升产业能级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建坤  孟浩  周立  吴玉鸣  李应博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时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逐步向外转移部分产业,以推动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着消费市场变化、资源与要素约束、环境约束、企业约束等一系列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快、更深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董旭升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正由以商品为中心向以资本为中心,进而向以技术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包括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这两个方面。世界上大部分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如美、日、欧洲之间的技术贸易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