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84)
- 2023(18041)
- 2022(15259)
- 2021(13965)
- 2020(11848)
- 2019(27030)
- 2018(26391)
- 2017(48524)
- 2016(26539)
- 2015(29757)
- 2014(29363)
- 2013(29151)
- 2012(27140)
- 2011(24761)
- 2010(24970)
- 2009(23241)
- 2008(23155)
- 2007(20736)
- 2006(18348)
- 2005(16591)
- 学科
- 济(109405)
- 经济(109296)
- 管理(78950)
- 业(75652)
- 企(61702)
- 企业(61702)
- 方法(48302)
- 数学(42087)
- 数学方法(41681)
- 中国(32639)
- 农(30500)
- 财(28266)
- 贸(26002)
- 贸易(25988)
- 易(25403)
- 业经(24162)
- 学(24157)
- 技术(23252)
- 制(21682)
- 地方(21489)
- 环境(20545)
- 农业(20423)
- 银(19016)
- 银行(18943)
- 融(18495)
- 金融(18493)
- 行(18170)
- 和(17035)
- 划(16708)
- 理论(16633)
- 机构
- 大学(384977)
- 学院(382808)
- 济(161798)
- 经济(158657)
- 管理(144350)
- 研究(137079)
- 理学(124164)
- 理学院(122728)
- 管理学(120738)
- 管理学院(120014)
- 中国(104753)
- 科学(85184)
- 京(82219)
- 财(72619)
- 农(72344)
- 所(70715)
- 研究所(64593)
- 中心(62901)
- 业大(60974)
- 江(58283)
- 财经(57505)
- 农业(57287)
- 经(52341)
- 北京(52055)
- 经济学(50311)
- 范(48985)
- 院(48943)
- 师范(48364)
- 州(46093)
- 经济学院(45610)
- 基金
- 项目(258220)
- 科学(202544)
- 基金(187846)
- 研究(183176)
- 家(167373)
- 国家(165997)
- 科学基金(140273)
- 社会(117778)
- 社会科(111847)
- 社会科学(111810)
- 省(101125)
- 基金项目(98895)
- 自然(91107)
- 自然科(89038)
- 自然科学(89006)
- 自然科学基金(87478)
- 划(86092)
- 教育(84044)
- 资助(76428)
- 编号(70700)
- 重点(59443)
- 创(57795)
- 成果(57278)
- 部(57060)
- 发(56459)
- 创新(53514)
- 课题(50553)
- 国家社会(49880)
- 科研(49784)
- 计划(48772)
- 期刊
- 济(174870)
- 经济(174870)
- 研究(111917)
- 中国(80657)
- 学报(67714)
- 农(64697)
- 科学(60196)
- 财(56078)
- 管理(53480)
- 大学(50075)
- 学学(47127)
- 农业(44008)
- 教育(41157)
- 融(35965)
- 金融(35965)
- 技术(33383)
- 经济研究(28997)
- 财经(28416)
- 业经(27289)
- 业(25890)
- 经(24563)
- 贸(23416)
- 问题(23411)
- 国际(21499)
- 科技(20549)
- 技术经济(20317)
- 版(19456)
- 世界(18314)
- 图书(17756)
- 统计(17755)
共检索到578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郑万腾 赵红岩 仲颖佳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8年30省份面板统计数据,采用动态固定效应模型、SYS-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国际技术溢出对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能显著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绩效,但存在渠道差异,其中OFDI技术溢出驱动功效最强,其次是FDI技术溢出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同时,这种驱动功效还存在区域和自主研发支出异质性。此外,国际技术溢出能通过引导创新生态要素耦合协调间接驱动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研究结论表明需要重视创新生态要素耦合协调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布局国际技术溢出渠道,持续发挥国际技术溢出驱动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长效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海滨 牛秀红 周佳宁
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绿色创新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程度是系统能否有序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划分为创新投入子系统、创新效益子系统和绿色效益子系统,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方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创新内部耦合性和协调性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绿色系统整体处于低耦合、低协调发展阶段,结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划分全国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三个区域—拮抗耦合中度协调地区、低度耦合中度协调地区、低度耦合低度协调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域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华春 张灿
基于五螺旋理论,评价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在直接效应层面,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有效促进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抑制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财政自主度未对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妍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看,研究期内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上升态势明显更强。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整体呈逐年提升态势,具体表现是省份层面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区域层面呈现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的分布态势。从产业数字化子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子维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在省份层面,两者发展趋势一致,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在地区层面,两者均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前者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在各阶段变化较小。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看,整体而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分地区看,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在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散点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东北、华中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距离较近而呈集聚分布状态,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华东、华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集聚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士健 张翼彤 周忠宝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阈,将高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两个子系统,在充分考虑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网络DE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年~2016年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整体创新效率和子系统创新效率均较高,且转化应用效率略高于技术研发效率,但各地区的创新效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企业传统发展格局面临重整,东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地区后发效应渐显,中部凹陷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资源大省、传统产业强省发展不足,而部分西部省区开始崛起。耦合协调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协调度较高,四川、湖北等地基本协调,内蒙古、青海等则存在系统失调问题。我国创新系统失衡问题将长期存在,但预计四川、贵州、陕西、重庆等地将有明显改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沿黄9省(区)2003—2021年的数据,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标准差椭圆法对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二者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沿黄9省(区)耦合协调等级在研究期内变化较小,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下游省份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等级,中上游省份处于极度失调等级。各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基本处于滞后发展阶段,研究期内并无显著变化。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在上游、下游地区提升较快,且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沿黄9省(区)下游省份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上游省(区)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兵 李艺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标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运用非期望产出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水平,并依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地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整体上由初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水平和较高的协调关系;(2)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上体现为相互促进;短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高质量绿色发展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效应;(3)对绿色创新效率分解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相比于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更能够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动态响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剖析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具有“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的一级指标障碍度由大到小为:流通产业资源数字化、流通产业服务数字化、流通产业渠道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流通产业基础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基于此,政府可通过提高数字流通资源质量、激发领先省份辐射带动作用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促进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鹏飞 武宵旭
提高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是新时代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高铁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作用表现出时间递增效应。相较而言,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城市、非一线城市、中度和低度耦合城市的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了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保障。
关键词:
高铁开通 技术创新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志新 妙丽英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志新 妙丽英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