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70)
- 2023(21808)
- 2022(18625)
- 2021(17587)
- 2020(14847)
- 2019(34570)
- 2018(33949)
- 2017(65231)
- 2016(35235)
- 2015(39972)
- 2014(40028)
- 2013(39634)
- 2012(36547)
- 2011(32933)
- 2010(33139)
- 2009(31188)
- 2008(30308)
- 2007(27013)
- 2006(23340)
- 2005(21139)
- 学科
- 济(142139)
- 经济(141984)
- 管理(100030)
- 业(98722)
- 企(80903)
- 企业(80903)
- 方法(67562)
- 数学(59110)
- 数学方法(58241)
- 中国(43433)
- 财(39442)
- 农(37540)
- 融(32685)
- 金融(32681)
- 银(32146)
- 银行(32087)
- 贸(30878)
- 贸易(30855)
- 行(30757)
- 业经(30698)
- 制(30357)
- 学(30318)
- 易(30072)
- 地方(27382)
- 务(25289)
- 财务(25192)
- 财务管理(25136)
- 农业(24841)
- 理论(24664)
- 企业财务(23856)
- 机构
- 大学(505248)
- 学院(502650)
- 济(207010)
- 经济(202660)
- 管理(195116)
- 研究(170255)
- 理学(168011)
- 理学院(166149)
- 管理学(162923)
- 管理学院(162032)
- 中国(137405)
- 京(107739)
- 科学(104124)
- 财(97125)
- 所(86295)
- 农(82671)
- 中心(79410)
- 研究所(78493)
- 财经(77736)
- 业大(73996)
- 江(73348)
- 经(70706)
- 北京(68707)
- 农业(64993)
- 经济学(64141)
- 范(64130)
- 师范(63482)
- 院(61457)
- 州(59648)
- 财经大学(57970)
- 基金
- 项目(336410)
- 科学(264108)
- 基金(245578)
- 研究(242436)
- 家(214599)
- 国家(212879)
- 科学基金(182537)
- 社会(153001)
- 社会科(145117)
- 社会科学(145079)
- 省(129358)
- 基金项目(128656)
- 自然(119930)
- 自然科(117205)
- 自然科学(117171)
- 自然科学基金(115080)
- 教育(112270)
- 划(109607)
- 资助(103691)
- 编号(97937)
- 成果(79685)
- 重点(75394)
- 部(74840)
- 发(70621)
- 创(69162)
- 课题(67480)
- 科研(64997)
- 创新(64674)
- 教育部(64215)
- 国家社会(63236)
- 期刊
- 济(220907)
- 经济(220907)
- 研究(150016)
- 中国(98774)
- 学报(80780)
- 财(75113)
- 农(74142)
- 科学(73462)
- 管理(70624)
- 大学(61277)
- 融(58983)
- 金融(58983)
- 学学(57753)
- 教育(51939)
- 农业(50280)
- 技术(43573)
- 财经(38484)
- 经济研究(36720)
- 业经(34358)
- 经(33022)
- 问题(28735)
- 业(27358)
- 贸(26513)
- 统计(25087)
- 技术经济(24503)
- 理论(24147)
- 国际(23878)
- 图书(23844)
- 版(23615)
- 策(22505)
共检索到750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娜 王珮瑶 解娜琳 刘精山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和风险传染日益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愈发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更加显著。本文选取四种代表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通过计算已实现半方差将其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区分由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带来的波动,进而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冲击方向和冲击规模下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主要由坏波动驱动,而极端状态下主要由好波动驱动;第二,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极端状态下风险溢出水平远高于正常状态;第三,方向性溢出在总波动、好坏波动上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且与国际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工业金属市场的好坏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强,外汇市场接收的溢出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防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风险溢出,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雁冰 吴腾华
选取国内金融市场代表指数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代表指数,采用溢出指数法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国内金融市场代表指数波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金融市场波动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2)中国债券市场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很小;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金属和工业原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影响最大;(3)在发生全球性极端事件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显著增大。根据结论,提出了中国应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完善和优化中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加快推进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等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程 李佳馨
基于TVP-VAR模型和波动溢出网络模型,测度了以原油、天然气和动力煤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此外还通过波动溢出网络刻画了风险溢出的方向和路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强,然后依次是天然气和动力煤,三者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是最强的;原油和天然气与金融市场的时变净溢出指数变化比较剧烈,而动力煤的这一指数变化则明显平缓了很多,在极端风险事件发生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输出水平显著增加;波动溢出网络在不同时期下存在明显的结构变化,具有事件驱动特征,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强度排序为新冠疫情时期、中美贸易摩擦时期和俄乌冲突时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治 尹力博 方彤
基于分整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FIGARCH),本文研究了考虑金融因素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量化宽松通过金融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溢出性、非对称性和长记忆性,即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在政策实施后得到加强,量化宽松政策对大宗商品市场有显著影响,且呈现行业性差异,大宗商品市场的典型长记忆特征得到显著增强,冲击造成的市场波动将持续较长时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颖 李佳彧
全球范围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高度关注。近年来,受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这一情况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围绕大宗商品的内涵和特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问题进行解读,分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以中国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特点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机制、系统性风险影响。结合现实情况,从优化价格管理体制及方式、严密监控管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方面出发,有效防范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产生的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俞仕龙 尹玉晗 刘立峰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现状,从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探讨了引发其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围绕政策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最后,从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有效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
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金融市场 系统性风险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姚爽 王艺晓 黄玮强
本文基于TVP-VAR-DY模型,通过将市场波动分解为正向和负向波动,研究了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各金融市场风险溢出非对称性呈现差异化和动态化特征;静态分析发现同业市场的风险溢出非对称性最大,而外汇市场的承受风险溢出非对称性最大;动态分析发现债券市场风险溢出非对称性始终为正,股票市场承受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性逐渐减弱,黄金市场风险净溢出大多数时期为负值。本文研究结论对跨金融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有效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小芬 张峻晓 郑辛如
大宗商品的金融化改变了其传统定价机制,不从市场间和市场内产品间全面地研究大宗商品价格的溢出效应就很难抓住商品价格溢出效应的本质特征。基于原油、天然气、黄金、银、铜、铝、小麦和玉米8种代表性商品,以及股票指数、债券指数、美元外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4类金融资产的价格数据,本文通过建立非对角的BEKK-GARCH和Diebold构造的基于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方法,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视角研究了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双向溢出关系。结果发现:(1)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2)收益溢出与波动溢出的特征与变化趋势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别与全球性危机和商品市场状况相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从商品金融化的视角调控监管商品价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隋建利 杨庆伟
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愈发显著。文章运用DCC-GARCH模型,刻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基于Granger-Geweke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构建动态因果网络,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测度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并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结果表明:(1)在极端风险事件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显著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分布区间扩张、分布中心右移以及峰度迅速下降的态势。(2)在极端风险事件的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交互冲击具有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3)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可知,能源、贵金属以及工业金属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强度高于其他商品,中国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承受的外部冲击较强。文章为中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唐勇 朱鹏飞 林玉婷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基于波动溢出视角,采用高频数据,使用有向无环图和基于VAR的DY指数,并构建非对称溢出指数,对中国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规模、大小、传染路径等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横向来看,不同的子市场在金融系统的波动溢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纵向来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波动溢出具有时变性和非对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于资产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锡良 吕娅娴 苗文龙
世界性金融系统风险成为经济动荡的主要根源之一。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个样本国相关数据,采用时变Copula-GARCH模型,分析得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危机国对其他国家具有显著的传染效应和冲击效应。中国金融市场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都受到了显著冲击,同时对其他国家也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因此,金融全球化下,金融传染加剧各国金融波动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治理世界性金融系统风险,各国当局应加强政策协调性,合理进行风险分担,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词:
金融波动 金融风险冲击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慧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考察了不同类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及其非线性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而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会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不同类别大宗商品价格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和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负向冲击效应更强。进一步的非线性检验发现,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而言,不同类别大宗商品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容忍度。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对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的容忍度更大,而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容忍度相对最低。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冲击的门槛效应不存在,但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超过门槛值之后,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更为明显的负向冲击作用。而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在门槛值前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门槛值之前表现为负向冲击效应,而跨越门槛值之后则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慧明 段容 贾相华
利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考量不同市场环境下原油价格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大宗商品市场非对称性冲击效应。结果表明:油价冲击对中国大宗商品收益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正负油价冲击对其均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好转,正油价冲击的作用逐渐增强,负油价冲击则逐渐减弱;政策不确定性对大宗商品收益有促进作用,但在牛市环境下有抑制作用;且危机前后,油价冲击对大宗商品收益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文伟 唐靖 朱洪进 马晓文
当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已经对多国造成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为揭示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采用基于广义方差分解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来测度不同时频下期现货市场对我国物价水平(CPI、PPI)的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均存在时变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其主要受到自身波动(收益)的影响;全球性重大危机加剧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总体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国外商品期货市场对我国商品期现货市场存在明显的净溢出效应。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在基于波动的连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会重点对PPI指数产生波动溢出影响。国外商品期货市场在基于收益的连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会重点对CPI指数、PPI指数产生收益溢出影响。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对物价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不同时频下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对物价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周期频率越长,各市场对物价的波动溢出效应越大,而收益溢出效应越小。在治理通货膨胀上,需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放在抑制PPI过快上涨并向CPI传导上。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磊 吕元祥 王宇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框架:基于利用金融市场间多元GARCH效应所识别出的结构VAR模型和结构GARCH模型,首次构造出均值和波动溢出指数模型,并对我国汇市、债市、股市和货币市场间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间的同期关系较为显著,且大部分与金融学基础假说相吻合;股市和债市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强于其它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各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均值溢出效应;并且股市对其它市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
关键词:
溢出效应 金融市场 结构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