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06)
2023(13340)
2022(11146)
2021(10904)
2020(9064)
2019(21082)
2018(20466)
2017(38467)
2016(20539)
2015(23562)
2014(22975)
2013(22577)
2012(21006)
2011(18687)
2010(18306)
2009(16900)
2008(16481)
2007(14116)
2006(12164)
2005(11142)
作者
(55234)
(46201)
(46159)
(44015)
(29511)
(21998)
(21140)
(18038)
(17875)
(16204)
(15817)
(15718)
(14536)
(14400)
(14361)
(14201)
(13785)
(13344)
(13341)
(13160)
(11534)
(11075)
(10942)
(10698)
(10477)
(10381)
(10137)
(9771)
(9165)
(9008)
学科
(87187)
经济(87099)
管理(56412)
(53846)
(42637)
企业(42637)
方法(42333)
数学(37885)
数学方法(37375)
中国(27376)
(22193)
(22053)
(20122)
贸易(20110)
(19715)
业经(17176)
(16923)
(15870)
金融(15869)
(15436)
银行(15425)
(14814)
(14664)
农业(14420)
地方(12885)
(12776)
财务(12734)
财务管理(12700)
(12347)
理论(12313)
机构
大学(288673)
学院(282808)
(130532)
经济(128409)
管理(111727)
研究(99291)
理学(96112)
理学院(95124)
管理学(93560)
管理学院(93017)
中国(80674)
(61410)
(58133)
科学(55025)
(47918)
财经(46743)
中心(46462)
研究所(43193)
(43075)
经济学(42117)
(40013)
(39469)
北京(39140)
经济学院(37913)
业大(37382)
(36015)
(35618)
师范(35300)
财经大学(35233)
农业(31093)
基金
项目(190181)
科学(152238)
基金(143753)
研究(139764)
(124939)
国家(124001)
科学基金(107629)
社会(92686)
社会科(88148)
社会科学(88125)
基金项目(74635)
自然(68193)
(67982)
自然科(66760)
自然科学(66744)
自然科学基金(65585)
教育(64270)
资助(59874)
(59423)
编号(54767)
(44426)
成果(44322)
重点(42510)
国家社会(40679)
(39981)
(39333)
教育部(39133)
人文(37229)
创新(36968)
大学(36946)
期刊
(135969)
经济(135969)
研究(86931)
中国(58487)
(45275)
管理(43266)
学报(40372)
科学(39522)
(35082)
大学(32647)
(30592)
金融(30592)
学学(30385)
教育(27732)
技术(26133)
农业(24204)
财经(24163)
经济研究(22985)
(20982)
(19533)
国际(19196)
业经(18490)
问题(18181)
世界(16738)
统计(15059)
理论(14520)
技术经济(14482)
(14436)
图书(13920)
(12864)
共检索到436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文杰  
本文基于全球垂直分工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将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歧视这一制度特征纳入到全球化与工资不平等的分析框架中,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形式国际外包对1995-2011年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歧视以及行业内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化和国际外包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重组和市场竞争等效应改善了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进入歧视状况,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的劳动力进入扭曲程度分别从1995年的25.21%和65.27%下降至2011年的15.37%和37.27%。并且,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形式的国际外包对我国不同行业的技能工资差距具有差异性影响:高技术外包对我国竞争性行业技能工资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晶亮  冯帅章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江  高波  
基于中国2001—2014年分省份数据,本文对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创新"促进效应"进行了检验。首先通过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法,本文核算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构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变化,进而以各省份最低工资水平为工具变量考察了劳动力工资上涨与TFP及各组分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2001—2014年期间我国TFP年均增长2.09%,支撑TFP增长的首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然后是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减速是近年我国TF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第二,总体来看劳动力工资上涨对我国TFP影响并不显著。从TFP组成来看,劳动力工资上涨显著促进了我国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增长,但对技术进步影响并不显著,对规模效率增长则表现为显著负影响。组分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工资上涨对TFP增长的影响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垂直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江  高波  
基于中国2001—2014年分省份数据,本文对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创新"促进效应"进行了检验。首先通过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法,本文核算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构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变化,进而以各省份最低工资水平为工具变量考察了劳动力工资上涨与TFP及各组分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2001—2014年期间我国TFP年均增长2.09%,支撑TFP增长的首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然后是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减速是近年我国TF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第二,总体来看劳动力工资上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湛文婷  李昭华  
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cOttOn分解和neumark分解等三种工资差异均值分解方法,对2000-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户籍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城市工与农民工工资总差异的比重在逐年减少,个体特征逐渐成为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是造成工资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工作单位类型是影响工资差异的个体特征中的主要因素;在运用上述三种分解方法研究户籍歧视引致的工资差异均值分解时,neumark分解优于另外两种分解。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杰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数据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国际外包活动对我国工业行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外包的不同环节以及高低两种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存在面板门槛效应,当我国工业行业承接国际外包环节低于或接近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当承接国际外包环节明显高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则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从长期看,进一步动态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破除限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臧旭恒  赵明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广泛参与到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当中,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中低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而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但回归系数弹性要小于总体行业回归和中低技术行业回归的弹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云飞  朱钟棣  
笔者利用我国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贸易发展与我国就业结构与工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有出口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进口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模式对我国熟练劳动力非常不利,出口和进口的增加不仅会减少熟练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而且会缩减就业中熟练劳动力的比重。因此为实现贸易对经济的长期拉动作用,我国应该尽快调整进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滕瑜  迟睿  
随着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服务贸易对异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异质劳动力细分为高、中和低技能劳动力,基于我国服务业11个细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对异质劳动力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服务贸易进口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而不利于中等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的提高,因此会扩大高技能劳动力与中低等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而服务贸易出口会提高中等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从而高技能劳动力和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缩小。但具体到高低技术服务行业,服务贸易进出口对异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则不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芳  周兴  
文章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对2011年城市外来劳动力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外来劳动力群体中,性别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已经变得不太显著,但在职业方面针对女性外来劳动力的"粘性地板"现象仍然十分突出。(2)人力资本禀赋和就业职业特征对男性与女性外来劳动力工资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影响系数也有明显的差异。(3)性别歧视是造成外来劳动力性别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男性与女性劳动者工作经验的差距以及工作经验收益率的差异已经取代教育因素成为了性别收入差距中的突出问题。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吕品  郑莉峰  周焱彬  
通过采用中国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报酬占比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对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提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有积极影响,其中出口的作用最显著,从区域来看,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要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应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合理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顾天竹  
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分析了具有不同身高等外貌特征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及其来源。分解结果显示,较高男性的高收入几乎全部可以用人力资本、社会交际及其他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非常小。较矮男性的低收入有60%可以用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有40%属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身高较高(矮)的女性的高(低)收入也主要源于劳动能力特征差异;对较矮女性来说,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具有相反的影响,即劳动力市场不但不歧视反而偏爱较矮的女性。因此,劳动力市场歧视并不是身高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基于由WIOD数据库整理所得的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文章从整体就业和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离岸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离岸服务外包具有技能偏向型特征,因为离岸服务外包有助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而抑制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离岸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承接国异质性,由发达国家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对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由发展中家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与其恰好相反;无论从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视角还是从不同承接国视角来看,离岸服务外包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均显著为负,而效率效应均显著为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仍需规范公有单位的用工和招聘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