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6)
- 2023(14611)
- 2022(12800)
- 2021(12038)
- 2020(10051)
- 2019(23272)
- 2018(23011)
- 2017(44808)
- 2016(24727)
- 2015(27531)
- 2014(27524)
- 2013(27234)
- 2012(25275)
- 2011(22901)
- 2010(23067)
- 2009(21091)
- 2008(20394)
- 2007(17944)
- 2006(15874)
- 2005(14008)
- 学科
- 济(94394)
- 经济(94276)
- 管理(68871)
- 业(64675)
- 企(53242)
- 企业(53242)
- 方法(42722)
- 数学(36782)
- 数学方法(36262)
- 中国(27341)
- 农(24993)
- 财(24806)
- 学(22925)
- 地方(20012)
- 业经(19970)
- 贸(18427)
- 贸易(18422)
- 易(17910)
- 制(17619)
- 理论(16606)
- 农业(16574)
- 融(15257)
- 金融(15256)
- 务(15157)
- 银(15156)
- 和(15132)
- 银行(15099)
- 财务(15089)
- 财务管理(15061)
- 环境(15035)
- 机构
- 大学(349269)
- 学院(346443)
- 济(135903)
- 管理(134696)
- 经济(132695)
- 研究(123194)
- 理学(116438)
- 理学院(115038)
- 管理学(112824)
- 管理学院(112205)
- 中国(90128)
- 科学(78448)
- 京(75754)
- 所(63221)
- 财(63040)
- 农(60178)
- 研究所(57821)
- 中心(54836)
- 业大(53907)
- 江(50963)
- 财经(50057)
- 北京(48023)
- 农业(47611)
- 范(46724)
- 师范(46214)
- 经(45661)
- 院(45465)
- 州(41456)
- 经济学(40085)
- 师范大学(37449)
- 基金
- 项目(239070)
- 科学(186893)
- 基金(173119)
- 研究(171179)
- 家(152897)
- 国家(151660)
- 科学基金(128805)
- 社会(105759)
- 社会科(100118)
- 社会科学(100088)
- 省(92476)
- 基金项目(91364)
- 自然(86310)
- 自然科(84293)
- 自然科学(84268)
- 自然科学基金(82734)
- 划(79488)
- 教育(78266)
- 资助(72516)
- 编号(68985)
- 成果(56886)
- 重点(53878)
- 部(52466)
- 发(51036)
- 创(48877)
- 课题(48477)
- 科研(46055)
- 创新(45637)
- 计划(44310)
- 教育部(44278)
- 期刊
- 济(148243)
- 经济(148243)
- 研究(104866)
- 中国(65124)
- 学报(58876)
- 农(53634)
- 科学(53508)
- 管理(48855)
- 财(45709)
- 大学(43694)
- 学学(41120)
- 教育(39186)
- 农业(37324)
- 融(31517)
- 金融(31517)
- 技术(28172)
- 经济研究(23735)
- 财经(23554)
- 业经(23269)
- 问题(20684)
- 经(20096)
- 业(19320)
- 图书(17922)
- 科技(16906)
- 理论(16615)
- 贸(16154)
- 版(16132)
- 技术经济(15941)
- 现代(15811)
- 实践(15275)
共检索到511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思 于迪 车伍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提高排水系统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介绍了脆弱性评估的概念和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并分析其局限性;在借鉴发达国家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适应性对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
暴雨内涝 脆弱性评估 适应性 海绵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睿 王军 李梦雅
为了揭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对应急响应服务功能的影响,论文基于高精度城市洪涝模型(FloodMap)和增强型两步移动搜寻法(E2SFCA),对暴雨内涝灾害影响下上海市中心城区消防服务可达性进行精细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百年一遇暴雨内涝情景下,内涝最严重时积水深度超过50 cm的淹没范围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态势,淹没总面积约1.5 km~2,可导致471条路段(约占路网全长5.11%)通行受阻。(2)上海市中心城区消防服务可达性的空间差异比较显著,大体呈现出由黄浦江两岸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态势,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并不明显。(3)与正常天气条件相比,暴雨内涝情景下不可达单元(250 m×250 m)数量显著增多,夜间低峰、早高峰、白天平峰和晚高峰时段分别增加36.32%、35.89%、39.07%和32.01%;从暴雨内涝的过程(全程120 min)上看,在雨峰后半段((30, 45] min)不可达单元数量最多,消防服务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程度最大。(4)消防服务可达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值聚集区("高—高"型)主要位于黄浦江两岸以及浦西边缘地区,低值聚集区("低—低"型)主要位于西北和西南区域,这2类聚集区呈"团块状"分布,而"高—低"型和"低—高"型集聚均不显著。(5)研究区内消防服务可达性与需求的空间失配现象("低需求—高可达"或"高需求—低可达")较为明显,而暴雨内涝会加剧空间失配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城市洪涝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朝辉 王克林 熊鹰 许联芳 杨勋林
自然灾害灾情受到灾害系统脆弱性和致灾因子风险性的共同作用,而脆弱性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耦合的产物。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降低灾害脆弱性可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灾害脆弱性的研究对防灾抗灾具有重要的意义。洪涝灾害是湖南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选取7项指标,应用数学模型来综合评估湖南省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揭示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这种分异规律与实际洪涝灾害情况具有一致性,说明本研究对该区防洪抗涝决策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邵勉也
过去30年里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凸显,研究与评估金融脆弱性对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压力、金融危机的分类及相互关系、金融脆弱性评估原理、国际金融评估和银行业监测情况等方面,引介了国际上的相关理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国际金融评估监测情况和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金融脆弱性现状,阐述了应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倩 谢苗苗 郭强 王亚男 武蓉蓉 刘琦
全球气候变化及快速城市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高温热浪作为其中的典型效应,增加了与热相关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气象学、医学与地理学学者的关注。论文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的定义,从地理学视角,以空间评估作为切入点,总结分析了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中的空间指标、空间制图方法与空间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该领域已从单一视角逐步深入到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复合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理学作为桥梁将气象学与医学有机结合,为脆弱性评估提供空间指标参数、为制图提供思路与方法,并提供空间对策连接规划和风险预警等实践工作。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空间指标综合各学科研究需要、集成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空间制图在社区小尺度到区域大尺度的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探讨跨区域研究表达方式,空间对策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差异化研究,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松鹤 韩传峰 孟令鹏
基于系统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应对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并引入熵值法克服指标重要度排序的主观性,评估中国大陆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结合评估结果运用优势粗糙集理论得到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指标的约简,即影响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评估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能为建设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彤玥
城市脆弱性空间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及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的城市脆弱性研究不足以支撑弹性规划。建立"暴露—敏感—适应"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收集城市自然灾害危险性分布、地形、降水、街道单元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空间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暴露—敏感—适应"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评价分析结论的针对性及规划应对的可操作性,基于街道空间单元的研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识别的精度,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弹性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案例城市兰州城市脆弱性在三个组分上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可以降低暴露性、降低敏感性和提高适应能力为原则,针对呈现出不同脆弱性特征的城市空间单元施加相应的弹性规划干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彤玥
城市脆弱性空间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及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的城市脆弱性研究不足以支撑弹性规划。建立"暴露—敏感—适应"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收集城市自然灾害危险性分布、地形、降水、街道单元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空间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暴露—敏感—适应"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评价分析结论的针对性及规划应对的可操作性,基于街道空间单元的研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识别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虎平
如何遏制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对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以掌握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生态脆弱性发生与应对的机理模型,发现应对的关键环节在于对脆弱性进行评估,其环节包括构建数据库,挖掘评估指标,单项、整体脆性评估,脆性与地方政府协同度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在策略矩阵中选择适当的应对工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岩 方创琳 张蔷
当前,脆弱性为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脆弱性是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外城市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梳理了城市脆弱性概念、研究分类、分析框架、动力机制和评价方法。目前对城市脆弱性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动力机制与调控的研究不足,缺少对城市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未来,应在现有城市脆弱性研究基础上,建立综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注重典型区域的城市脆弱性评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可持续发展 评述 展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松秀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业适应性的概念和内涵,然后,以衡阳盆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适应性对策。适应性对策包括三个方面:蓄水方面,修复和兴建各类水利设施,蓄洪济旱,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固土方面,加强植被恢复和建设,调整坡地农地类型,以保持易蚀土壤,稳固基质。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推广抗病虫害和治污技术,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和病虫害灾害。文章从生态脆弱性视角对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规避农业风险,为研究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鹤
矿业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矿业城市脆弱性分析框架,分析了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的脆弱性及调控对策,认为矿业城市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突出表现在面临的扰动因素多、强度大,城市结构敏感性较高,自身缺乏应对扰动影响的能力,并且外部援助机制和途径不健全。指出应积极促进矿业城市转型,减少或规避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扰动因素,优化城市人地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城市内外各种应对资源,有效调控矿业城市脆弱性以实现其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矿业城市 脆弱性 人地系统 东北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亚欧 徐梅
2007年底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章通过衡量我国金融脆弱性,就减轻或消除既有的金融脆弱性,防止金融脆弱性进一步加剧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美国次贷危机 金融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士伟 万三敏 李小建
在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将其设定为四个目标层,即资源脆弱性、生态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各目标层的脆弱性则设定为敏感性、适应性、应对力三个因子的综合函数,使评价模型能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的脆弱性,同时,又能反映出各城市脆弱性的主要症结,为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脆弱度进行测量,发现总体脆弱性呈降低趋势,与区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找出了各城市的脆弱性风险主导因子,据此,提出河南不同省辖市降低城市脆弱性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士伟 万三敏 李小建
在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将其设定为四个目标层,即资源脆弱性、生态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各目标层的脆弱性则设定为敏感性、适应性、应对力三个因子的综合函数,使评价模型能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的脆弱性,同时,又能反映出各城市脆弱性的主要症结,为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脆弱度进行测量,发现总体脆弱性呈降低趋势,与区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找出了各城市的脆弱性风险主导因子,据此,提出河南不同省辖市降低城市脆弱性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紧凑城市、生态城市、双创城市、海绵城市,慎建城市新区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