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8)
- 2023(18360)
- 2022(15104)
- 2021(13808)
- 2020(11696)
- 2019(26149)
- 2018(25851)
- 2017(49412)
- 2016(26617)
- 2015(29286)
- 2014(28695)
- 2013(28271)
- 2012(25198)
- 2011(22093)
- 2010(21969)
- 2009(20095)
- 2008(19623)
- 2007(17342)
- 2006(14891)
- 2005(13227)
- 学科
- 济(110177)
- 经济(110058)
- 业(102257)
- 企(91229)
- 企业(91229)
- 管理(90392)
- 方法(51640)
- 数学(42048)
- 数学方法(41594)
- 财(34776)
- 业经(34169)
- 农(33682)
- 中国(28597)
- 技术(24655)
- 务(24403)
- 财务(24346)
- 财务管理(24320)
- 农业(24057)
- 企业财务(23113)
- 贸(20837)
- 制(20834)
- 贸易(20825)
- 易(20324)
- 理论(19734)
- 地方(18674)
- 划(18459)
- 和(18203)
- 策(17767)
- 学(17097)
- 银(16438)
- 机构
- 学院(372040)
- 大学(366402)
- 济(156806)
- 经济(154059)
- 管理(152398)
- 理学(132557)
- 理学院(131300)
- 管理学(129255)
- 管理学院(128585)
- 研究(115616)
- 中国(89953)
- 京(74921)
- 财(72719)
- 科学(70088)
- 农(64676)
- 财经(58322)
- 业大(56737)
- 所(56308)
- 江(54897)
- 中心(54424)
- 经(53312)
- 研究所(51252)
- 农业(51005)
- 经济学(47939)
- 北京(45639)
- 经济学院(43596)
- 财经大学(43363)
- 州(43065)
- 范(42796)
- 商学(42293)
- 基金
- 项目(256295)
- 科学(204750)
- 基金(189562)
- 研究(184321)
- 家(166162)
- 国家(164765)
- 科学基金(143805)
- 社会(120872)
- 社会科(114951)
- 社会科学(114922)
- 基金项目(100984)
- 省(100849)
- 自然(94030)
- 自然科(92054)
- 自然科学(92031)
- 自然科学基金(90459)
- 教育(84568)
- 划(84068)
- 资助(75628)
- 编号(72223)
- 创(58478)
- 重点(57305)
- 部(56558)
- 成果(55579)
- 发(54702)
- 创新(53989)
- 国家社会(51111)
- 业(50717)
- 科研(49127)
- 教育部(49096)
- 期刊
- 济(166079)
- 经济(166079)
- 研究(102245)
- 中国(68634)
- 管理(61137)
- 财(58816)
- 农(58766)
- 学报(56593)
- 科学(53812)
- 大学(43876)
- 学学(42109)
- 农业(40441)
- 技术(35956)
- 教育(33251)
- 融(32347)
- 金融(32347)
- 业经(29217)
- 财经(28724)
- 经济研究(26778)
- 业(24831)
- 经(24790)
- 问题(22326)
- 技术经济(21009)
- 科技(19110)
- 贸(18080)
- 商业(17881)
- 版(17544)
- 现代(17504)
- 财会(17187)
- 国际(17036)
共检索到537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子彪 王楠 孙可远
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
国际化行为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研发投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乔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杜梅 孙芹 李玉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愈发重视,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能否促进区域创新绩效尚无定论。文章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并考察区域位置与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区域位置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红岩 蒋双喜 杨畅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外部知识获取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其中吸收能力被认为是企业创新赖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运用135个针对企业的调查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吸收能力三阶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转化性和开发性学习阶段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显著影响,探索性学习对其影响不显著。鉴于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本文还加入环境动荡性这一调节变量,分析三阶段演化过程及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对于正确理解吸收能力的阶段演化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建民 王红燕
以企业的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20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在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下,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资本的外部横向关系资本与纵向关系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斜向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呈U型关系;在吸收能力与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下,横向与纵向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性加强;斜向关系资本与创新绩效由U型关系转化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磊 段云龙 覃大嘉 周礼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外部环境充满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创新质量的提升是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13—2019年387家中国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技术搜寻—吸收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机理。研究得出:技术搜寻宽度和技术搜寻深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均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平衡型技术搜寻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吸收能力在技术搜寻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关系中具有异质性的中介传导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和深化了技术搜寻和吸收能力对创新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技术搜寻 创新质量 吸收能力 多重中介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解学梅 左蕾蕾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379家电子信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协同创新网络特征的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同质性、网络强度)均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知识吸收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翟瑞瑞 陈岩 姜鹏飞
对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并存的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且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不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差异化影响;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能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在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且作用程度受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爱 钟景雯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术业上市跨国企业的年度观察数据,采用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首次从逆向知识转移的视角,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对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显著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以研发投入强度衡量的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以布劳异质性指数测量的地理多样性则显著负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加大海外研发投资力度以提升母公司创新绩效,且为更好地实现外部知识的逆向转移,应同时提高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但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不宜在地理分布上实行快速扩张,否则较高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将弱化逆向知识转移的程度,而不利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邢会 陈园园 高素英
产业融合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为探究服务化转型对行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2002—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实证研究,并对技术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同时结合我国服务化发展特征展开扩展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对创新绩效产生“U”型影响,我国当前整体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尚处于“U”型曲线下降区;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可通过提高技术吸收能力,间接对创新绩效发挥作用;相比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创新绩效的驱动效果更显著。研究为有效推进服务化转型进程、扩展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苏敏艳 郑慧凌 王紫红 高山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并购成为企业快速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对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尚未达成一致认识。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和Tobit经济计量模型,对国内医药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并购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并购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吸收能力对并购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在技术并购和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通过技术并购提升创新绩效时,需要注重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动态能力的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涛 黄兰兰 周正
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四川省成都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150家企业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条件下,外部创新源的六个子分类即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
外部创新源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中介变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长峰
吸收能力理论被广泛用于研究复杂的组织现象,是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产业经济与战略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指标,很多学者用该理论解释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说明了吸收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模型。其次在企业网络的视角下,探讨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第三,总结了两个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本文指出随着外部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的增强,不能继续把知识作为一个已知的常量,要区分不同的知识属性是否对企业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