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20)
2023(6497)
2022(5652)
2021(5351)
2020(4238)
2019(9681)
2018(9536)
2017(17954)
2016(10052)
2015(11439)
2014(11327)
2013(11119)
2012(10958)
2011(10093)
2010(10747)
2009(10012)
2008(10331)
2007(9456)
2006(8571)
2005(8050)
作者
(31029)
(25762)
(25688)
(24396)
(16957)
(12464)
(11641)
(9981)
(9853)
(9535)
(9089)
(8833)
(8634)
(8567)
(8342)
(8077)
(7605)
(7578)
(7541)
(7365)
(6813)
(6367)
(6316)
(6149)
(5915)
(5814)
(5768)
(5499)
(5258)
(5219)
学科
(42159)
经济(42101)
(27024)
管理(26174)
(23789)
企业(23789)
方法(15741)
(13100)
数学(11387)
数学方法(11139)
中国(11133)
理论(10275)
(10219)
业经(10179)
(10019)
贸易(10016)
(9726)
(8781)
(8714)
金融(8713)
地方(8362)
(8147)
(8018)
(7671)
银行(7650)
(7412)
(7347)
农业(6871)
(6610)
教育(6568)
机构
大学(159314)
学院(155017)
(63523)
经济(62174)
研究(60890)
管理(55579)
理学(47148)
理学院(46432)
管理学(45599)
管理学院(45269)
中国(44508)
科学(36756)
(35926)
(32266)
研究所(29448)
(29111)
中心(24972)
(24972)
(24238)
师范(24049)
(23953)
北京(23574)
财经(23048)
(22551)
业大(21769)
(20811)
师范大学(19857)
经济学(19285)
农业(19169)
(19062)
基金
项目(96068)
科学(75276)
研究(70161)
基金(69562)
(62228)
国家(61756)
科学基金(50866)
社会(43344)
社会科(40986)
社会科学(40970)
基金项目(35900)
(35286)
自然(32954)
教育(32714)
自然科(32157)
自然科学(32147)
(31639)
自然科学基金(31598)
资助(28970)
编号(28153)
成果(25169)
重点(22861)
(21711)
(21167)
课题(20628)
(19396)
教育部(18487)
(18186)
科研(18145)
创新(18073)
期刊
(76536)
经济(76536)
研究(51194)
中国(29594)
学报(26116)
科学(24807)
管理(23060)
(22085)
教育(21372)
(21057)
大学(20042)
学学(18574)
农业(14866)
(14697)
金融(14697)
国际(11924)
财经(11735)
经济研究(11626)
业经(11592)
技术(11288)
(11128)
问题(10393)
(10280)
世界(9221)
(8523)
林业(8400)
图书(8363)
科技(7814)
(7622)
(7594)
共检索到245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郎永清  
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国际分工决定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国完全按照要素禀赋指向发展本国产业,可能导致经济剩余的大量外流,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娟娟  
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以其逻辑的自洽性和对于中国改革前后的历史有很强的解释力,因而对中国的改革之路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文章在重读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运用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对比较优势战略提出三点质疑:首先,从理论的逻辑起点上,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忽视了企业自生能力的内生性;其次,在理论论证过程中对于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承载链条;最后,在理论的政策含义上,对于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有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误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刘军民  
中国作为后发的大国,其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有赶超诉求和赶超战略特征。本文论述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必然性,并分析与之思路不同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军  
本来,任何一位受到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都深知价格机制在分配资源和实现配置效率上的头等重要性,而这正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但是,当经济学家面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东亚奇迹"时,却有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离开了政府的指导和有选择的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这些"奇迹"是否可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建伟  葛岳静  胡志丁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小平  
资源禀赋说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然而国内近年来颇具影响的 ,必须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对“入世”的发展战略思路 ,就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加入WTO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理论为指导原则 ,各国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劳动价值论是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为此 ,我国加入WTO应立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 ,利用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在更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我们自己。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林毅夫  孙希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而且经济学理论也有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实践,也包括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也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更重要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可能有机结合;经济学如果在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两种不同路径发展,必然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可能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培林  刘孟德  
樊纲教授最近发表的两篇论文认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继起的互不相干的两个优势,并认为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难以用比较优势加以解释。我们认为,虽然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并非不同发展阶段上继起的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唯有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才能顺利、充分地释放后发优势。这正是破解樊纲教授所说的"发展悖论"的"发展的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文丁  
当代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 ,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格局。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 ,并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咏梅  鞠胜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越来越活跃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包具有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投入等要素优势。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中国在后勤和客户联系这两项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可以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定位在企业的一般职能、知识服务与决策分析及研发方面,不断培养适合该类市场需求的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燕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可能存在两面性效应。本文以传统李嘉图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参数模拟方法,结合经济规模、产业间技术溢出、产业内技术溢出等因素,探讨开放经济背景下干中学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认为开放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两面性效应,是其在获取国际产业内溢出或获取国内产业间溢出二者间的取舍。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干中学能力较强和产业间溢出显著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根据初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会抑制其技术进步,而适当的产业干预政策则会促进其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梅妮  
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或者干脆使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否定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先生在指出对这两种理论相互关系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主张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发挥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尝试通过新兴古典的超边际分析,论证了促进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为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辉文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其“静态性质”而遭到批评。实际上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都具有动态性 ,因此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 ,那些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因此 ,尊重现代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