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7)
- 2023(9637)
- 2022(7962)
- 2021(7062)
- 2020(5577)
- 2019(12703)
- 2018(11932)
- 2017(23374)
- 2016(12144)
- 2015(13585)
- 2014(13485)
- 2013(13595)
- 2012(13047)
- 2011(11960)
- 2010(12643)
- 2009(12035)
- 2008(11211)
- 2007(10160)
- 2006(9390)
- 2005(9204)
- 学科
- 济(60420)
- 经济(60368)
- 业(33740)
- 管理(30545)
- 融(28218)
- 金融(28218)
- 中国(26011)
- 企(25881)
- 企业(25881)
- 银(25207)
- 银行(25196)
- 行(24629)
- 地方(20475)
- 方法(17249)
- 农(16034)
- 数学(14624)
- 业经(14602)
- 数学方法(14535)
- 制(14353)
- 财(13718)
- 贸(13412)
- 贸易(13394)
- 易(12965)
- 中国金融(11303)
- 农业(11114)
- 发(10464)
- 地方经济(10404)
- 体(9293)
- 学(9023)
- 环境(8541)
- 机构
- 学院(176442)
- 大学(173674)
- 济(82383)
- 经济(80719)
- 研究(67696)
- 管理(62282)
- 中国(60283)
- 理学(50938)
- 理学院(50354)
- 管理学(49760)
- 管理学院(49423)
- 财(39718)
- 京(38230)
- 科学(36180)
- 所(34379)
- 中心(32246)
- 研究所(30423)
- 财经(30213)
- 江(27866)
- 农(27450)
- 经(27361)
- 经济学(26642)
- 北京(25484)
- 院(24071)
- 银(24044)
- 经济学院(23952)
- 州(23480)
- 融(23480)
- 范(23449)
- 师范(23225)
- 基金
- 项目(104676)
- 科学(82562)
- 研究(81076)
- 基金(74614)
- 家(63646)
- 国家(63055)
- 科学基金(53813)
- 社会(52410)
- 社会科(50037)
- 社会科学(50027)
- 省(40983)
- 基金项目(37935)
- 教育(35770)
- 划(34185)
- 编号(32871)
- 自然(31372)
- 资助(31257)
- 自然科(30647)
- 自然科学(30642)
- 自然科学基金(30089)
- 发(29663)
- 成果(27747)
- 发展(24689)
- 展(24273)
- 重点(24122)
- 课题(23964)
- 部(23082)
- 创(22250)
- 国家社会(21867)
- 性(21603)
共检索到304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建炜 姚洋
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失衡问题,通过构造一个金融市场-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标,利用1990~2005年4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研究,证实金融-制造业比较优势对于经常账户赤字(盈余)的重要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我们的主要结论。特别地,我们发现,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国际分工新格局加以解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全球失衡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际分工 金融发展 全球失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珍增 陆建明
本文以金融发展的跨国差异为基本前提,通过建立包含资本中间品生产的宏观经济框架,分析了金融发展在国际分工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不同分工模式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根据模型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结论:第一,金融发展差异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发展差异提高通过加大相对价格差异提高了贸易量,但贸易收支是平衡的;第二,给定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形态,一旦金融发展水平超过某一特定临界值,国家间的分工就会由传统的水平分工转化为产品内垂直分工,贸易不平衡随之产生并逐渐扩大。利用分行业贸易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后认为模型具有合理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兴 肖翔
本文发展了徐建炜和姚洋(2010)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学说,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和分布的差异是推动当前国际分工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全球失衡更深层次的根源。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分布较分散的经济体,在金融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出现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反之,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低、分布相对集中的经济体,在实体经济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导致经常账户的顺差。利用全世界108个经济体较长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和全球失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兴 肖翔
本文发展了徐建炜和姚洋(2010)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学说,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和分布的差异是推动当前国际分工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全球失衡更深层次的根源。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分布较分散的经济体,在金融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出现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反之,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低、分布相对集中的经济体,在实体经济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导致经常账户的顺差。利用全世界108个经济体较长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国际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建明 李宏 朱学彬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角。同时,大量FDI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形成了发达的全球生产体系。基于全球失衡的上述特点以及在Antràs和Caballero(2007)水平分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垂直分工模型,可以从国际分工视角为全球失衡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模型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创新和生产两个环节,并指出与生产活动相比,创新活动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在创新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在生产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进行国际交换时,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通常反映在国际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丹阳
金融资产等服务产品与货物一样,也存在"贸易模式"的问题,本文基于"服务业-制造业"这种国际分工形态,从生产差异的角度解读了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文章认为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最终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完成。
关键词:
世界经济失衡 金融市场 国际分工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陆建明 杨珍增
当前的全球失衡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发展差异的国际分工模型以阐释当前全球失衡的微观机制。在生产过程可分割的条件下,金融发展的差异会使得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在产品创新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在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两类国家会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垂直分工。当国际商品流动或资本流动完全自由时,经常项目会保持平衡;但是,当国际资本的流动存在障碍时,这种国际分工就会引发经常账户的失衡。本文基于50个国家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金融发展程度和FDI净流出都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但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经常账...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全球失衡 垂直分工 资本开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余静文 彭桅 周志梁
笔者利用Lane等新构建的各国资产负债数据库,从金融发展和制度质量两个层面对当前国际资本的"逆流"现象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制度质量的提高可以极大地促进三类资本的流入;在制度质量的变量中,政府效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制度质量 资本逆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付争
本文利用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了在开放经济前后两国利率、资本存量、消费和对外负债的变化,研究了封闭与开放均衡时期金融市场差异在形成两国相应经济变量数量差异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金融市场对资本跨境部门间流动和经常账户变动的影响,进而探究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在提供无风险资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的金融部门较生产部门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更强,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恰好相反。由此,金融市场差异通过对资本的配置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使两国经常账户顺逆有别。本文还通过将39个国家2000年后的相关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金融市场 资本流动 经常账户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宏 陆建明 杨珍增 施炳展
全球失衡是当前理论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发生失衡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差异,加之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从金融市场差异的视角解释全球失衡产生原因。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究全球失衡的根源有助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缓解持续、大规模贸易失衡,并解决由贸易失衡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本文对从金融市场差异视角解释全球失衡根源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基于储蓄—投资缺口的宏观路径和基于国际分工模式的微观路径两个层面,对关于金融市场差异和全球失衡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
金融深化 金融发展 金融市场 全球失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兴
本文发展了"不完全金融市场"假说,探讨了当前全球失衡现象的深层次根源。本文认为:各国制度质量的差异是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是全球失衡的深层次根源;制度质量越高的国家,其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出口金融资产,进口实际产品,从而形成经常账户的逆差。进一步利用94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以上观点进行实证检验,静态和动态面板估计结果以及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制度质量对经常账户余额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也表明,制度质量的确通过金融发展这个中介变量对经常账户余额产生了影响,所有实证结果均支持了本文的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当前全球失衡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制度质量 金融发展 全球失衡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广谦
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王广谦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地位的突出和重要性的增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或制约因素。在西方理论界,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市场本身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颖
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这将制约资本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股市与债市的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关关系角度 ,论述“只有保持资本市场中股市与债市的共存与协调比例发展 ,才会有助于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对于一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观点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股市 债市 协调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潘雅琼
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构建动态面板回归分析模型,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对经常项目失衡的影响,从金融发展的新视角探讨影响经常项目失衡的各主要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结合1986—2013年59个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不会对全样本产生显著影响,而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市场效率却会影响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常项目。(2)对于发达国家(地区),减少政府预算赤字,提升劳动生产率,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将会缩减经常项目赤字。(3)对于发展中国家(地区),要改善其经常项目状...
关键词:
经常项目失衡 金融发展 动态面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黄宇明
刍议我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黄宇明一、金融市场的本质判断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和机制。作为一种场所,它无非代表着按一定规则组织下的市场形式,如证券交易所等,作为一种机制,金融市场发挥着它在整个市场经济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市场经济系统是由三个主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