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54)
- 2023(2574)
- 2022(2069)
- 2021(2152)
- 2020(1633)
- 2019(4050)
- 2018(4156)
- 2017(6110)
- 2016(4578)
- 2015(5370)
- 2014(5511)
- 2013(4651)
- 2012(4431)
- 2011(4208)
- 2010(4558)
- 2009(3790)
- 2008(3537)
- 2007(3203)
- 2006(2957)
- 2005(2817)
- 学科
- 教育(18266)
- 中国(9162)
- 济(6763)
- 经济(6751)
- 理论(6271)
- 教学(5487)
- 管理(4437)
- 学(3831)
- 发(3502)
- 发展(3413)
- 贸(3389)
- 贸易(3389)
- 易(3350)
- 展(3291)
- 业(3217)
- 世界(3196)
- 革(3177)
- 改革(3134)
- 研究(3054)
- 高等(3017)
- 思想(3015)
- 融(3014)
- 金融(3014)
- 政治(2896)
- 国际(2878)
- 教育改革(2777)
- 思想政治(2759)
- 政治教育(2759)
- 治教(2759)
- 德育(2735)
- 机构
- 大学(55656)
- 学院(50281)
- 教育(25466)
- 研究(22699)
- 范(18262)
- 师范(18232)
- 师范大学(15438)
- 济(13997)
- 京(13831)
- 经济(13455)
- 管理(11550)
- 科学(11332)
- 所(10964)
- 中国(10863)
- 职业(10837)
- 北京(9955)
- 教育学(9953)
- 研究所(9946)
- 技术(9617)
- 理学(9496)
- 理学院(9261)
- 管理学(8988)
- 江(8871)
- 管理学院(8855)
- 中心(8706)
- 院(8138)
- 职业技术(7366)
- 教育学院(7306)
- 财(7118)
- 州(6976)
共检索到92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丹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主动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全校策略 再造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饶从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对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持续下降将影响民主的稳定与发展的担忧,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把实施主动公民教育作为主要政策追求,在加强学生在学校与社区生活中的参与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等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知情的、负责任的参与型公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直到"文革"时期,公民身份又偏向了"人民"身份,学校公民教育也逐渐"异化"为革命伦理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身份认同才逐渐获得了现代性的特征,公民教育理念也转向以公共伦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西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丛立新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权利 义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柴楠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催生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期待,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性话语。公民本质上是政治公民,公民教育的中国立场因此显得必要而紧迫,中国立场意味着理论创造的中国意识和中国式思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也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世界公民应该是心灵自由、态度开放、具有博雅胸襟的公民。《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一书所要做的便是探索公民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塑造具有时代意识、国家立场和世界眼光的当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时代精神 中国立场 世界公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班建武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消解了个体承担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权利的被操控和义务的被消解,从根本上瓦解了公民身份。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一是要帮助个体通过多角度的识读媒介信息,使其从媒介信息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帮助个体认识和洞悉媒介信息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克服自我欲望的局限而走向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切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关键词:
学校本质 公民教育 社群意识 民主共同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资质 公民教育 基础教育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争先
我国残疾学生教育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与其公民身份问题密切相关。基于公民身份理论的视野,通过对权利与责任、平等与差异、包容与排斥三对核心范畴的讨论,有助于澄清对于如何认识残疾人事业、残疾学生教育安置模式、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