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1)
- 2023(8960)
- 2022(7728)
- 2021(7165)
- 2020(6184)
- 2019(13989)
- 2018(14133)
- 2017(28051)
- 2016(15230)
- 2015(17138)
- 2014(16705)
- 2013(16627)
- 2012(15666)
- 2011(14342)
- 2010(14799)
- 2009(14252)
- 2008(13876)
- 2007(12757)
- 2006(11668)
- 2005(10894)
- 学科
- 济(64135)
- 经济(64066)
- 业(43774)
- 管理(42272)
- 企(35236)
- 企业(35236)
- 方法(24431)
- 中国(20594)
- 数学(20304)
- 数学方法(20094)
- 农(19526)
- 制(16652)
- 财(16185)
- 业经(15687)
- 贸(15474)
- 贸易(15463)
- 易(15082)
- 地方(14062)
- 银(13365)
- 银行(13347)
- 行(12871)
- 农业(12486)
- 融(12099)
- 金融(12096)
- 产业(10941)
- 体(10814)
- 学(10477)
- 策(10090)
- 和(10058)
- 理论(9971)
- 机构
- 学院(217457)
- 大学(215346)
- 济(95339)
- 经济(93337)
- 管理(82213)
- 研究(74271)
- 理学(69241)
- 理学院(68531)
- 管理学(67599)
- 管理学院(67173)
- 中国(59057)
- 财(46487)
- 京(45663)
- 科学(40066)
- 所(36811)
- 财经(35824)
- 江(34261)
- 中心(33913)
- 研究所(32549)
- 经(32133)
- 北京(29585)
- 农(29372)
- 经济学(29035)
- 范(28851)
- 师范(28621)
- 州(27848)
- 院(26727)
- 财经大学(26234)
- 经济学院(26219)
- 业大(25862)
- 基金
- 项目(129378)
- 科学(102222)
- 研究(101133)
- 基金(92413)
- 家(77910)
- 国家(77270)
- 科学基金(66123)
- 社会(64318)
- 社会科(61169)
- 社会科学(61159)
- 省(50656)
- 基金项目(47770)
- 教育(46867)
- 编号(43209)
- 划(42304)
- 自然(39245)
- 资助(38502)
- 自然科(38311)
- 自然科学(38301)
- 自然科学基金(37643)
- 成果(36921)
- 课题(30299)
- 发(29967)
- 重点(29271)
- 部(29181)
- 创(27169)
- 项目编号(26674)
- 性(26370)
- 国家社会(25943)
- 教育部(25587)
- 期刊
- 济(115008)
- 经济(115008)
- 研究(72607)
- 中国(43297)
- 财(33916)
- 管理(33556)
- 农(28053)
- 科学(26364)
- 教育(26350)
- 融(26251)
- 金融(26251)
- 学报(25738)
- 业经(20549)
- 大学(20410)
- 经济研究(19177)
- 技术(18835)
- 农业(18755)
- 学学(18731)
- 财经(17734)
- 问题(15823)
- 贸(15663)
- 经(15492)
- 国际(15031)
- 商业(12323)
- 图书(11737)
- 理论(11325)
- 现代(11095)
- 技术经济(10970)
- 坛(10807)
- 论坛(10807)
共检索到347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方雯 郭文豪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趋势 产业结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计志英
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东亚整体的经济格局已不再存在适合"雁行模式"的条件。本文论述了"雁行模式"重构下我国经济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提出了利用外资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升级 雁行模式 利用外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小爱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广东省东莞市原有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东莞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东莞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向内部转移产业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
东莞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 策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岳平 葛岳静
关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思考王岳平葛岳静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市场化、国际化和继续工业化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结构问题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和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它关系到效益、通胀、就业、资源和环境等诸多重大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中耀 李坤
本文通过构建静态消费理论下的ELES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进而计算出17个主要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系数,并以三次产业消费需求进行分类,最终预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结构比重,适度扩大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婷
本文通过构建静态消费理论下的ELES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进而计算出17个主要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系数,并以三次产业消费需求进行分类,最终预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结构比重,适度扩大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池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带动了劳动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都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契机,谋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飞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得以彰显。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到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规则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局部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正确认识结构调整的阶段性和紧迫性,认识到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调整过程中要重视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述英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我国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在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下,按照全球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特点,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主要对策是: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借助于跨国公司的渠道,发展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产业合作;制定高效的产业技术政策;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护重要战略产业。
关键词:
产业全球化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调整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雪琴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贞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国际外包市场迅速发展,业务外包成为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新方式和新趋势。中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
国际外包 跨国公司 全球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华 邵润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俊江 李一鸣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戴宏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宝明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度下降,并呈现出更加注重东道国家消费市场、研发中心与生产转移结合紧密、新兴产业成为新热点以及围绕能源、原材料、技术和科研成果激烈争夺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突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市场战略资源,促进技术转移与生产转移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竞争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