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25)
- 2023(19338)
- 2022(16318)
- 2021(15188)
- 2020(12930)
- 2019(29379)
- 2018(28931)
- 2017(55395)
- 2016(30250)
- 2015(33815)
- 2014(33434)
- 2013(33510)
- 2012(30766)
- 2011(27784)
- 2010(27684)
- 2009(26052)
- 2008(25836)
- 2007(22873)
- 2006(20309)
- 2005(18373)
- 学科
- 济(126946)
- 经济(126767)
- 业(105293)
- 管理(98463)
- 企(91753)
- 企业(91753)
- 方法(55530)
- 数学(44943)
- 数学方法(44536)
- 财(38440)
- 农(37954)
- 业经(35944)
- 中国(33771)
- 制(27954)
- 农业(26205)
- 务(25491)
- 财务(25421)
- 贸(25397)
- 财务管理(25387)
- 贸易(25385)
- 易(24747)
- 学(24081)
- 企业财务(24071)
- 技术(22878)
- 地方(22844)
- 和(22002)
- 理论(21225)
- 体(20136)
- 银(20095)
- 银行(20024)
- 机构
- 大学(438469)
- 学院(438090)
- 济(183964)
- 经济(180461)
- 管理(172852)
- 研究(150579)
- 理学(148900)
- 理学院(147293)
- 管理学(145122)
- 管理学院(144335)
- 中国(115391)
- 京(94088)
- 科学(91365)
- 财(85542)
- 农(77890)
- 所(76294)
- 研究所(69283)
- 财经(67926)
- 业大(67200)
- 中心(66799)
- 江(64190)
- 经(61907)
- 农业(61429)
- 北京(59614)
- 经济学(55817)
- 院(53880)
- 范(53551)
- 师范(52958)
- 州(51066)
- 财经大学(50400)
- 基金
- 项目(293056)
- 科学(230555)
- 基金(214313)
- 研究(212127)
- 家(188096)
- 国家(186524)
- 科学基金(159565)
- 社会(136049)
- 社会科(129066)
- 社会科学(129032)
- 基金项目(113392)
- 省(112905)
- 自然(103511)
- 自然科(101064)
- 自然科学(101034)
- 自然科学基金(99284)
- 教育(95200)
- 划(95150)
- 资助(87932)
- 编号(84189)
- 成果(68235)
- 重点(65654)
- 部(65043)
- 发(62790)
- 创(62567)
- 创新(57993)
- 课题(57919)
- 国家社会(56680)
- 科研(55715)
- 教育部(55593)
- 期刊
- 济(205573)
- 经济(205573)
- 研究(131576)
- 中国(83769)
- 农(72151)
- 学报(71601)
- 财(67423)
- 管理(66942)
- 科学(65566)
- 大学(54211)
- 学学(51496)
- 农业(49434)
- 教育(40824)
- 融(39914)
- 金融(39914)
- 技术(36044)
- 财经(34131)
- 业经(34056)
- 经济研究(32994)
- 经(29388)
- 业(28016)
- 问题(27148)
- 贸(23123)
- 技术经济(22512)
- 科技(21522)
- 国际(21377)
- 世界(21008)
- 版(20981)
- 现代(20619)
- 理论(19755)
共检索到653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寇明龙 孙慧 门柯平
本文基于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TiVA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全球价值链分解法,测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均与制造业GVC地位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弱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后向参与度强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度对国际产业输出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中间产品比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更平缓;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协同会促使其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陡峭。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古柳 戴翔
文章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TiVA数据库有效测算了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并借鉴Cai&Stoyanov(2016)的方法,将中国制造业按照要素密集度特征分为年龄增值型、年龄贬值型和体能型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利用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密集使用年龄增值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对另外两种要素密集度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在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下,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因此,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和转型两种对策举措并举,并在实施差别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中,适应乃至利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自然规律,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全球价值链 年龄型技能密集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 乔敏健 张彦红
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ECD-Ti VA(2021)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5—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转移规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目前大部分制造业未跨越拐点,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适度区间”,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2)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会弱化两者间的倒“U”型关系,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平缓;(3)扩展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会弱化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则会强化这种“低端锁定”效应;(4)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倒“U”型曲线较中间产品国际产业转移更陡峭。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卓 梁超 赵明君
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被削弱,寻找新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大多对劳动力成本变动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了说明,但针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仍缺少劳动报酬层面的分析。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选取TiVA数据库数据,采用了Koopman地位指数分析法测算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整体及中国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比较,同时将劳动力成本纳入GVC下的国际分工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值和GVC地位指数呈增长趋势,在同类型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体来看,中低技术部门地位略有下降,高技术部门则大幅提升,工资水平在其中有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在高技术部门更为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分工地位 工资水平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戴翔 马皓巍 杨双至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以及Tobit广义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该结论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现实效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之间,均表现出差别化的作用力;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是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主要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升起 兰珍先 付华
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统计数据,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GVC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自身比较还是国际间比较,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呈现"L"型演变特征,这一演变特征与中国的要素禀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有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媛 金殿臣
采用WIOD数据库数据测算1995-2011年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及三类技术制造业(低、中低、中高及高技术行业)的出口额、GVC参与指数及GVC地位指数,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的关境及增加值出口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制造业出口结构中以低技术制造业为主,近年来开始转为以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虽然出口增速远低于中国,但其出口结构中以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为主。(2)中国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最高;美国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也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媛 金殿臣
采用WIOD数据库数据测算1995-2011年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及三类技术制造业(低、中低、中高及高技术行业)的出口额、GVC参与指数及GVC地位指数,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的关境及增加值出口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制造业出口结构中以低技术制造业为主,近年来开始转为以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虽然出口增速远低于中国,但其出口结构中以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为主。(2)中国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最高;美国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也在逐渐提升,其中中低技术制造业的GVC参与指数最高。(3)中国制造业的GVC地位指数远低于美国,三类技术制造业的GVC地位指数也同样均低于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颖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依据2005—2018年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和先进制造业各行业的数据,考量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攀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两业融合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资本深化、产业集聚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和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其地位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中高分位点显著,对其地位的“倒U”形影响在各分位点均显著,并且在高分位点的影响更大。鉴于此,应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合理利用FDI的溢出效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适宜的资本深化态势以及有序推进产业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蓉芳
文章介绍了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制造业发展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国家纺织制造业,对我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
纺织 产业转移 制造中心 发展阶段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秋红 李文文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从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简晓彬 周敏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运胜 郑乐凯 惠丽霞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融资约束成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相对于以往研究,本文以企业层面数据微观测度中国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率作为新的GVC地位衡量指标,研究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GVC分工地位总体较低,融资约束与中国制造业企业GVC地位提升呈现倒U型关系,较强的融资约束会显著阻碍价值链升级,但进一步区分企业异质性类型之后结果有所不同。同时,本文在金融市场化改革、适度引入外资及要素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光明
中国先进制造业当前正开始迅速发展,但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国内低端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将低端制造业区分为"要素投入劳动密集外向型制造业"、"有劳动密集环节的低增值率外向型制造业"两大类,并梳理展示了2006-2019年中国两类六种低端制造业的国内发展与区位转移情况,发现第一类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完成由东部至中西部的国内转移过程,而第二类低端制造业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与承接之中,中西部省份发展相对于东部省市更快。同期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地劳动力越便宜、城镇与女性人口比重越高、能源成本越低,越容易促进当地低端制造业发展。分类检验则发现不同类型低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中国应在适度对外投资低端制造业的同时,通过国内转移优化配置与布局两类低端制造业,保持一定程度低端制成品的生产能力与制造业部门的完整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