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2)
- 2023(10953)
- 2022(9113)
- 2021(8559)
- 2020(7081)
- 2019(16275)
- 2018(15684)
- 2017(30279)
- 2016(16068)
- 2015(17726)
- 2014(17052)
- 2013(17201)
- 2012(16165)
- 2011(14696)
- 2010(14439)
- 2009(13335)
- 2008(12779)
- 2007(10975)
- 2006(9524)
- 2005(8648)
- 学科
- 济(73007)
- 经济(72931)
- 业(41967)
- 管理(39829)
- 方法(31432)
- 企(31326)
- 企业(31326)
- 数学(28030)
- 数学方法(27878)
- 中国(21860)
- 贸(20996)
- 贸易(20991)
- 易(20623)
- 农(19987)
- 财(17685)
- 业经(15425)
- 出(14248)
- 制(13658)
- 农业(13585)
- 地方(13049)
- 学(12978)
- 融(12405)
- 金融(12403)
- 产业(12400)
- 银(11581)
- 银行(11535)
- 行(11174)
- 技术(11115)
- 环境(10271)
- 体(10028)
- 机构
- 大学(233792)
- 学院(229557)
- 济(111268)
- 经济(109818)
- 研究(87288)
- 管理(87069)
- 理学(76032)
- 理学院(75159)
- 管理学(74248)
- 管理学院(73833)
- 中国(66494)
- 科学(50390)
- 京(49140)
- 财(46592)
- 所(44020)
- 农(42164)
- 研究所(40533)
- 财经(37912)
- 中心(37779)
- 经济学(36949)
- 经(34982)
- 业大(34929)
- 农业(33623)
- 经济学院(33607)
- 北京(31239)
- 院(31014)
- 江(30765)
- 财经大学(28617)
- 范(28074)
- 师范(27689)
- 基金
- 项目(159168)
- 科学(126687)
- 基金(120386)
- 研究(111891)
- 家(107620)
- 国家(106822)
- 科学基金(90288)
- 社会(76810)
- 社会科(73318)
- 社会科学(73304)
- 基金项目(63335)
- 省(57760)
- 自然(57125)
- 自然科(55899)
- 自然科学(55880)
- 自然科学基金(54997)
- 划(50380)
- 教育(49439)
- 资助(48988)
- 编号(40685)
- 部(37126)
- 重点(36331)
- 发(35622)
- 国家社会(34278)
- 创(33692)
- 成果(32264)
- 中国(31897)
- 教育部(31858)
- 创新(31711)
- 科研(30608)
- 期刊
- 济(113295)
- 经济(113295)
- 研究(69956)
- 中国(42023)
- 学报(39390)
- 农(37648)
- 科学(36449)
- 财(32806)
- 管理(31019)
- 大学(29770)
- 学学(28373)
- 农业(25888)
- 融(21628)
- 金融(21628)
- 经济研究(21192)
- 财经(19093)
- 贸(18667)
- 国际(18046)
- 业经(16793)
- 经(16671)
- 问题(16423)
- 教育(16398)
- 技术(15746)
- 业(15214)
- 世界(14881)
- 技术经济(11436)
- 科技(10927)
- 商业(10564)
- 版(10461)
- 统计(10421)
共检索到33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从制造业领域延伸到服务业领域,从产业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由于具有显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国。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不仅显著促进了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基于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中国应关注和把握发达国家的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本国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完善生产性服务,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中国出口产业进一步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童书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迅速,按出口贸易额已占世界第11位,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了初步的优化,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现在出口产业结构还是比较落后的,档次是比较低的,特别是缺乏拳头出口产品,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出口增长就会缺乏后劲,到本世纪末达到出口2000亿美元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还会对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林生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和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必须与调整产业的地区分布相结合,使各项产业在地区上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出口的竞争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地区分布不合理的情况未见改善,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类同(相似)的趋势反而有所加强,这主要表现为各省、市、自治区同步发展以轻工业、纺织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导致地区分工即地区生产专业化削弱,区际贸易明显降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漫天
本文根据企业面板数据,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出口产业特别是样本期间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向内陆省市迁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迁企业以内资、小型企业为主,但大企业内迁倾向更高;内迁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性工序;广东和长三角是外迁企业主要的来源地,主要迁移路线是广东至江西、长三角至安徽;大多数企业迁移后出口率和毛利润率上升;中部地区以及西部的广西在承接沿海出口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
关键词:
出口产业 内陆省市 迁移 贸易成本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德友
出口型产业的空间转移是推动中国产业地理演变的重要力量。文章从时间、空间、行业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型产业转移。通过构建转移指标和企业案例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004年后出口型产业的国内市场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但绝大多数出口型产业仍具备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特征;(2)出口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2004年已然形成,但贸易出口转移幅度小于产出的转移幅度,转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川渝桂蒙;(3)出口型产业转移的动力源于企业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金融危机强化了转移的趋势。本文最后提出了要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全产业链配套、国内经济一体化承接出口型产业转移,以产业的...
关键词:
出口型产业 转移 要素密集度 转移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伟 贺灿飞
利用2000—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两位数出口数据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2000—2006年多类出口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有所降低,其中原材料类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下降较大,劳动密集型次之,技术密集型产业下降较小甚至稍有增加。从城市尺度看,这一阶段出口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明显,2000—2006年原材料类产业从中西部城市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城市群外围城市扩散。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于沿海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伟 贺灿飞
利用2000—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两位数出口数据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2000—2006年多类出口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有所降低,其中原材料类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下降较大,劳动密集型次之,技术密集型产业下降较小甚至稍有增加。从城市尺度看,这一阶段出口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明显,2000—2006年原材料类产业从中西部城市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城市群外围城市扩散。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于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空间扩散表现为由珠三角核心城市向长三角核心城市转移。2007—2011年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扩散,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最终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通过计量模型初步发现,新贸易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区位选择及空间分布有较强的解释力,本地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获得出口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出口除了受到本地市场规模的影响外,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还受到了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影响。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会挤出出口企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开发区政策等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但地方政府税收力度过大会降低出口企业选择该地的可能性,并阻碍出口企业的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毅 张潇
根据Wang at el.(2013)提出的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法,重新评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并从增加值分解和产业分解层面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研究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中逐渐向高附加值部分转移;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已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从增加值分解层面看,纯中间产品增加值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趋势,加工出口到第三国的增加值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最大;从产业分解层面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宁 蒙英华
为解释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提升的原因,我们通过对平新乔等(2006)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进后,对中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依然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特征,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则是提供给中国中间品的主要来源地;其次,出口份额与垂直专业化比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充分表明当前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中间品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依然在于廉价的劳动力;第三,尽管中国目前仍处于国际垂直生产体系的低附加值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已开始优化其出口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加工贸易的生产与贸易模式。
关键词:
外包 垂直专业化 出口产业结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晋玲
本文基于中国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当期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均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从跨期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冲击主要来自于自身,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冲击与影响贡献率均较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菲
文章基于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1994—2010年间出口贸易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发现出口贸易部门对非贸易部门技术外溢的正外部性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但中国各出口贸易结构部门以及整体出口贸易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依然较低,并由此提出通过实施贸易商品结构战略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化、贸易主体结构民营化以及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出口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 贸易内生技术进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晋玲
本文基于中国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当期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均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从跨期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冲击主要来自于自身,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冲击与影响贡献率均较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建伟
产业特性不同,产业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的规律和特征也各不相同。分析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垂直型产业间转移、水平型产业内转移和协作型产品内转移三种类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三种产业转移类型对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有所不同,或表现为形式上的低端环节固化,或表现为形式上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条件和分工收益来看其差别却不大。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在实质上实现产业升级面临诸多阻碍,但是产业间转移规律的差异,尤其是国家根植性和区域生产协作网络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国跳出国际产业转移陷阱、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要借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振华 刘欣欣 陈艳
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国际贸易和吸收FDI两条基本路径出发,探究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泰尔指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选用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限效应形成主因则在于区域差异与发展失衡。现阶段中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的结构优化和价值链攀升,也要注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的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