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4)
- 2023(10231)
- 2022(8767)
- 2021(7845)
- 2020(6861)
- 2019(15590)
- 2018(15259)
- 2017(29771)
- 2016(16348)
- 2015(18251)
- 2014(18198)
- 2013(18162)
- 2012(16962)
- 2011(15421)
- 2010(15399)
- 2009(14302)
- 2008(14184)
- 2007(12836)
- 2006(10922)
- 2005(9577)
- 学科
- 济(71413)
- 经济(71341)
- 业(45899)
- 管理(43782)
- 企(35379)
- 企业(35379)
- 方法(33385)
- 数学(29304)
- 数学方法(29092)
- 农(20460)
- 财(17563)
- 中国(16722)
- 贸(16514)
- 贸易(16514)
- 易(16083)
- 业经(15910)
- 地方(14682)
- 学(14583)
- 农业(13972)
- 制(12176)
- 产业(12125)
- 技术(11515)
- 融(11084)
- 金融(11080)
- 银(10512)
- 银行(10456)
- 和(10314)
- 务(10258)
- 财务(10244)
- 财务管理(10216)
- 机构
- 大学(241383)
- 学院(241048)
- 济(103404)
- 经济(101553)
- 管理(92028)
- 研究(83687)
- 理学(80443)
- 理学院(79527)
- 管理学(78261)
- 管理学院(77832)
- 中国(60954)
- 科学(53308)
- 农(50203)
- 京(49890)
- 财(43957)
- 所(43910)
- 业大(41757)
- 研究所(40477)
- 农业(40324)
- 中心(38167)
- 财经(35823)
- 江(34962)
- 经(32526)
- 经济学(32302)
- 北京(30822)
- 经济学院(29695)
- 范(29394)
- 院(29301)
- 师范(28956)
- 州(27664)
- 基金
- 项目(165904)
- 科学(129281)
- 基金(120569)
- 研究(114500)
- 家(107825)
- 国家(106948)
- 科学基金(89893)
- 社会(73763)
- 社会科(70205)
- 社会科学(70180)
- 省(65641)
- 基金项目(64976)
- 自然(59398)
- 自然科(58029)
- 自然科学(58006)
- 自然科学基金(57002)
- 划(55748)
- 教育(51263)
- 资助(48259)
- 编号(44678)
- 重点(37812)
- 发(37067)
- 部(36342)
- 创(35147)
- 成果(34852)
- 创新(32905)
- 计划(32850)
- 科研(32521)
- 国家社会(30910)
- 课题(30568)
- 期刊
- 济(107324)
- 经济(107324)
- 研究(64477)
- 学报(44965)
- 农(44757)
- 中国(41058)
- 科学(38836)
- 财(33234)
- 大学(32389)
- 学学(31103)
- 管理(30268)
- 农业(30114)
- 融(19854)
- 金融(19854)
- 业经(18664)
- 技术(18469)
- 经济研究(18279)
- 教育(17459)
- 财经(17438)
- 业(16655)
- 问题(15430)
- 经(15075)
- 贸(13946)
- 国际(13131)
- 版(12773)
- 商业(12715)
- 技术经济(12635)
- 科技(12217)
- 业大(11542)
- 统计(11182)
共检索到340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元笃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多方向、跳跃式的特点,完全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前的线性单向转移模式。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产业转移目的地的传统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迫切需要找到新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各种模式的特点,并对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东道国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朱廷珺
国际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本文从传统的母国视角转换为东道国视角,分析产业转移(FDI)的贸易替代与贸易创造效应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以中国省区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为承接产业转移之前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文祥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针对1983—2007年期间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阶段性影响,而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表明我国产业在承接高层级的国际产业转移存在一些障碍,从而强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和次序性。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政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元礼 张宇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效应分析,指出我国应通过扩大对国际转移产业的吸纳规模,发展跨国经营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振华 刘欣欣 陈艳
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国际贸易和吸收FDI两条基本路径出发,探究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泰尔指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选用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限效应形成主因则在于区域差异与发展失衡。现阶段中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的结构优化和价值链攀升,也要注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的均衡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斐 宋毅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被视为东道国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FDI纵向一体化的进入模式有可能不利于东道国的产业发展。文章在双边寡占的框架下,将技术转移决策以及技术扩散效果引入Lin和Saggi(2011)的模型中,分析上下游FDI一体化与非一体化进入方式对东道国产业发展和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时,上下游FDI一体化进入方式虽然会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转移,但这更有利于FDI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一体化的进入方式通过消除自身面临的"双重边际化"以及加剧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双重边际化"来挤压本土企业的利润,进而给东道国企业的利润和福利带来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文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使原油这一重要能源的运输格局发生变化,通过产业耗油量和产能转移量研究此问题。我国原油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采掘业中的油气开采和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是原油的主要消费行业。石化工业分布及其高端项目有由内陆向临港布局转变的趋势,而上游产业可能逐步转移至中西部。产能不变时,油气开采的理论转移使国产原油运输总体上由西向变为东向。石化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在于目标产业基地外炼油能力的转移,分别分析福建、内蒙、青海、云南四省可能转移方向下的周转量变化,总体变化不大,运输格局的最终变动取决于具体的产能布局需求和有关设施条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晓
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各次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发现国际产业转移与接续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蓬勃发展与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许多产业已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部分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这其中的一些产业受国内部分生产要素稀缺的影响,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客观上存在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以求更好发展的需要。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一国或地区通过跨境资本转移或跨境投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优化我国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乔敏健
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升级测度指标体系,测算并对比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前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高级化程度及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和异质性角度,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东道国产业升级的效果。研究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效果明显,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演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产业升级的效果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一带一路"国家更为明显;"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而产生强化产业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一带一路”倡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本文利用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基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三个中介变量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高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低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发达国家而言,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人力资本积累的独立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为负或不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飞
国际产业转移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两种主要方式。文章以我国1983-2006年的数据,对第二产业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表明,第二产业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第二产业比例的Granger原因。因此,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治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通过两种重要途径影响东道国产业发展:一是技术转移;二是产生后向关联效应。而现有文献很少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本文则试图通过建立东道国上下游产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分析垂直技术转移与后向关联效应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跨国公司垂直技术转移方式的决定条件及其对东道国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垂直技术转移 后向关联 跨国公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良 于军威
一、FDI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理论(一)FDI与产业结构20世纪60年代,钱纳里基于结构主义原理提出了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指出经济发展在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演变,认为由于存在结构刚性,东道国经济发展会受国内资源不足的制约,因此引进和利用外资有助于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进而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70年代以后,丹尼森、索洛、肯德里尼、乔森根的研究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之间的理论研究。赫尔希曼从弥补"技术缺口"的角度讨论了利用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意义,发展了钱纳里关于利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陈媛媛
本文通过在Copeland and Taylor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引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考察了外资进入对东道国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进入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东道国的环境管理政策类型、外资企业的部门流向与产业分布,以及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外资进入东道国污染密集型部门时必然会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当外资进入清洁型部门时,在环境政策外生时东道国污染变化是不确定的,在环境政策内生时污染排放则保持不变。本文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性,发现外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治污技术、内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效应都有利于抑制东道国污染排放。
关键词:
外商投资 环境污染 污染管制 治污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