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90)
- 2023(15506)
- 2022(13095)
- 2021(12103)
- 2020(9707)
- 2019(22439)
- 2018(21949)
- 2017(40200)
- 2016(21858)
- 2015(25050)
- 2014(25158)
- 2013(24800)
- 2012(23807)
- 2011(21812)
- 2010(22146)
- 2009(20004)
- 2008(20079)
- 2007(17952)
- 2006(16325)
- 2005(15146)
- 学科
- 济(98219)
- 经济(98108)
- 管理(53512)
- 业(51434)
- 企(38349)
- 企业(38349)
- 中国(34661)
- 方法(31678)
- 地方(29370)
- 农(29057)
- 数学(26127)
- 数学方法(25876)
- 业经(22927)
- 贸(20476)
- 贸易(20453)
- 易(19834)
- 农业(19816)
- 财(19775)
- 制(19015)
- 学(18719)
- 融(18442)
- 金融(18438)
- 银(17982)
- 银行(17959)
- 行(17441)
- 地方经济(16060)
- 环境(15986)
- 发(15973)
- 理论(15923)
- 和(15355)
- 机构
- 学院(308987)
- 大学(308500)
- 济(132991)
- 经济(130131)
- 研究(117884)
- 管理(109590)
- 中国(92730)
- 理学(90993)
- 理学院(89778)
- 管理学(88387)
- 管理学院(87779)
- 京(69185)
- 科学(68155)
- 财(61625)
- 所(59864)
- 研究所(53513)
- 中心(53330)
- 江(50026)
- 农(47921)
- 财经(46784)
- 范(46720)
- 师范(46321)
- 北京(45536)
- 院(42746)
- 经(42530)
- 经济学(41670)
- 州(40351)
- 业大(39339)
- 经济学院(37342)
- 师范大学(37327)
- 基金
- 项目(195145)
- 科学(153269)
- 研究(151669)
- 基金(137595)
- 家(119657)
- 国家(118256)
- 科学基金(99649)
- 社会(95836)
- 社会科(90784)
- 社会科学(90764)
- 省(75583)
- 基金项目(71437)
- 教育(69671)
- 划(64098)
- 编号(62964)
- 自然(58855)
- 自然科(57321)
- 自然科学(57305)
- 自然科学基金(56246)
- 资助(55845)
- 成果(53396)
- 发(48702)
- 课题(45760)
- 重点(45373)
- 部(43696)
- 创(40534)
- 国家社会(40118)
- 发展(40048)
- 展(39401)
- 性(38652)
- 期刊
- 济(164178)
- 经济(164178)
- 研究(104138)
- 中国(78862)
- 教育(47895)
- 财(45760)
- 农(45746)
- 管理(44133)
- 学报(43779)
- 科学(42503)
- 融(34711)
- 金融(34711)
- 大学(33885)
- 农业(31576)
- 学学(30503)
- 技术(29653)
- 业经(25896)
- 经济研究(25765)
- 财经(22939)
- 问题(21429)
- 图书(20539)
- 经(20221)
- 贸(20087)
- 国际(19633)
- 业(18037)
- 世界(17416)
- 坛(16398)
- 论坛(16398)
- 书馆(15494)
- 图书馆(15494)
共检索到514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艳 丁婕 乐婵婵
2010年12月18日,由安徽大学和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虹 胡金 胡明骏 柳晓倩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转移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2000—2020年中国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分位数回归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该政策效应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而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较弱。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够正向调节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效应。结论有助于丰富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厘清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有利于以产业转移为抓手释放城市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任亚运 胡宇晨 刘俊霞
基于2003-2020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承接地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承接地的低碳发展;(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低碳发展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间存在异质性;(3)从作用渠道上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政府环境关注程度来促进承接地低碳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创新水平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冰 陈彦均 韩加林
科学分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的碳转移效应,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产业转移中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总体上显著提高了所在地碳排放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示范区政策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弱化了环境规制,进而加剧了碳排放;西部地区与无明确承接区域的示范区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碳排放,示范区设立提高了周边地区碳排放,但降低了产业转出地碳排放。本文为辩证审慎看待我国产业转移所存在的碳排放问题提供了学术参考,并为实现全国碳减排与产业空间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示范区 碳排放 产业转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耦合协调模型 演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熊凯军 张柳钦
基于2004—2019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显著提高承接地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约7个百分点,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本结论依然成立。(2)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非省会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其对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有更高的收入提升效应,说明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实现了包容性增长。(3)产业转移示范区能通过增加资本流入和优化就业结构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晓军 陈国生 张瀚文 彭文武 蔡琴 罗歆 肖璨
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在工业规模差异、工业结构差异、生产效益差异和高新产业差异等方面所存在较大梯度差异,使得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势能差,这种势能差有利于两地产业转移与承接,按照克拉森区域分类法分析,重点对大湘南示范区从珠三角可承接的产业进行甄别,力图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华克思
皖江示范区设立以来,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快速,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依托皖江示范区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特色承接、集群承接、创新承接、联动承接、绿色承接,是实现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皖江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顺应这一政策思路,在当前国内面临劳动成本上升、外需市场缩小和技术优势尚未确立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挖掘产业转移创造的资源配置机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民 蒋倩颖 张敏 仇定三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指数(Malmquist index)对低碳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发展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无效的城市占多数,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波动状态,与技术进步变化有很强的同向性。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低碳发展效应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3)产业结构、外来投资、教育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始终是影响皖江城市带低碳发展效应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主体和重要动力源,是承接工业经济、配置工业用地要素的重要平台,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是评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7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抑制效应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3)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冲击效应,显著影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使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要明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消除妨碍要素配置的各种行政壁垒,通过市场来体现工业用地出让竞争价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贺胜兵 张倩
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年以来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采用边际处理效应方法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全样本估计结果显示,设立示范区平均而言促进了区域创业和创新水平的提升,边际处理效应随着设立示范区的潜在成本的增加而降低。分区域估计结果显示,设立示范区提高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创业水平,对不同区域创业水平的边际处理效应具有异质性;设立示范区提高了中部地区的创新水平,对西部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莉 金哲松 韦苏倢
国际产业转移历来都具有机遇与挑战的两重性,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规划,为中国西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中国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和进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拓宽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西部承接产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
西部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