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20)
2023(9460)
2022(7939)
2021(7386)
2020(6229)
2019(14158)
2018(13852)
2017(26775)
2016(14030)
2015(16203)
2014(15887)
2013(16189)
2012(15175)
2011(13922)
2010(14193)
2009(13887)
2008(12862)
2007(11220)
2006(9912)
2005(9299)
作者
(38814)
(32767)
(32527)
(30985)
(20608)
(15424)
(14758)
(12512)
(12337)
(11726)
(11193)
(10844)
(10595)
(10429)
(10299)
(10078)
(9755)
(9402)
(9291)
(9096)
(8475)
(7782)
(7752)
(7452)
(7412)
(7185)
(7182)
(7053)
(6512)
(6485)
学科
(65864)
经济(65771)
管理(47016)
(45400)
(37253)
企业(37253)
方法(26180)
数学(22612)
数学方法(22482)
中国(20269)
(17357)
(17354)
(17308)
(15933)
贸易(15926)
(15665)
业经(15358)
(13300)
金融(13296)
(12480)
银行(12468)
(12248)
(12064)
产业(11635)
农业(10808)
地方(10625)
体制(10458)
技术(9997)
环境(9907)
(9305)
机构
大学(210799)
学院(208409)
(103518)
经济(102005)
管理(81108)
研究(75967)
理学(69334)
理学院(68650)
管理学(68007)
管理学院(67595)
中国(60307)
(47509)
(44394)
科学(38804)
财经(37268)
(36736)
(34033)
经济学(33925)
中心(33139)
研究所(32874)
经济学院(30459)
(29153)
北京(28729)
财经大学(27863)
(27321)
(26941)
业大(24613)
(24377)
师范(24205)
商学(22850)
基金
项目(134299)
科学(108709)
基金(101887)
研究(101810)
(87373)
国家(86759)
科学基金(75326)
社会(70153)
社会科(66978)
社会科学(66969)
基金项目(52411)
(48292)
教育(45351)
自然(44916)
自然科(43908)
自然科学(43897)
自然科学基金(43174)
资助(42185)
(41132)
编号(38549)
(32399)
成果(32184)
(31347)
国家社会(30956)
重点(30192)
(29823)
教育部(28804)
(28507)
中国(28474)
人文(27607)
期刊
(114262)
经济(114262)
研究(69354)
中国(42755)
(36282)
管理(32951)
科学(27411)
(26157)
学报(25886)
(22957)
金融(22957)
大学(21485)
学学(20223)
经济研究(19927)
财经(19592)
农业(17862)
技术(17464)
教育(17237)
(17126)
业经(16586)
(16535)
国际(16321)
问题(15687)
世界(13930)
技术经济(10607)
(10152)
现代(9547)
经济问题(9330)
商业(9102)
统计(9016)
共检索到324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兴华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危机逐步显现。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对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危机进行解释,并针对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价值链的增值空间、集群的溢出效应和知识产权优势三个方面对加强价值链管理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苏建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企业的产业转移失败,其原因均与工厂位置有直接的关联。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供应链理论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工厂在进行产业转移之前均处在一个供应链中,工厂的位置改变将引起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物流、信息流的变化从而带来该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和效率的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锐  
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正在不断加剧。2011年4月以来,中国多地电力供应出现异常紧张的局面,浙江、江西、湖南、重庆、陕西等多省市接连发生百万千瓦用电缺口,一些省份不得不拉闸限电,在能源消费淡季提前出现的供应紧张局面似乎预示着2011年夏季可能面临全面电荒。与此同时,2011年一季度国内成品油消费两位数增长,但相应的炼油能力不能完全匹配消费的快速增加,原油价格在出现"批零倒挂"的情况下,"油荒"开始向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寇明龙  孙慧  门柯平  
本文基于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TiVA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全球价值链分解法,测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均与制造业GVC地位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弱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后向参与度强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度对国际产业输出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中间产品比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更平缓;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协同会促使其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陡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庸萍  刘建江  刘兵权  莫崇立  
通过纵向比较分析认为:二战后的前三次全球性产业大转移,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50年代的冷战、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近的一次产业转移亦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子。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但危机作为一个外部性因素,始终伴随全球性产业转移的全过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亦可能带动新一轮产业转移。有鉴于此,我国需要做好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   乔敏健   张彦红  
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ECD-Ti VA(2021)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5—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转移规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目前大部分制造业未跨越拐点,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适度区间”,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2)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会弱化两者间的倒“U”型关系,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平缓;(3)扩展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会弱化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则会强化这种“低端锁定”效应;(4)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倒“U”型曲线较中间产品国际产业转移更陡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屹祯  曹卫东  张宇  朱鹏程  袁婷  
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2008、2016年我国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从业人数为研究数据,应用区位熵、热点分析、锡尔系数、动态集聚指数等方法,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转移态势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分别呈现"西密东疏"、"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异格局,并且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也存在显著差异;(2)东部地区的烟草制品、化学纤维等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但有逐渐扩大的趋势;(3)制造业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方向是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层次具有较高的梯度性。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相关理论,为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芳  苏竣  
清洁能源技术国际转移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内容。本文对中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庆霖  苏启林  
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将东部地区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置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代工产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即严重依附于跨国公司和国际采购商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放大器"。出口导向型代工产业由于内在升级动力机制无法有效建立,造成产业内源性升级缓慢,但金融危机却在客观上为产业外源性升级提供了契机。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方向在于:一是沿着产业链的上游进行技术破坏,从代工供给终端摆脱对生产者驱动的依附;二是沿着产业链的下游进行市场破坏,从代工需求终端摆脱对购买者驱动的依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简晓彬  周敏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阳明明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觉、以运输成本下降为线索,援引大量历史数据探讨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产业转移与港口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港口经济的发展规律。文章认为凭借物流优势,港口周边很可能发展为制造业中心和贸易中心,但随着腹地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和升级,港口本身又可能而逐渐丧失物流市场,上演由盛转衰的规律。依据这个规律,文章认为珠三角的制造业将向那些具备优良港口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珠三角目前庞大的港口群因此都将面临危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产业链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当前在要素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产业链外迁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外迁的环节和外迁主要目的地相对集中、外迁的主动与被动动机并存等特征。中国产业链外迁近年来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模式,即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互补的“中国—东南亚模式”、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竞争的“中国—印度模式”。为应对以上两种模式,提升中国对外迁产业供应链的可控力是关键。在战略战术上,形成相互可控的供应链是各国产业链合作的博弈均衡;在实现手段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和拓展国际供应链网络的作用;在政策支撑上,要在开放中提升对中国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支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文章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与现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目前面对的环境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研发问题、市场功能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三个方向:一是注重研发,二是市场转型,三是产业升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蓉芳  
文章介绍了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制造业发展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国家纺织制造业,对我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世宏  郑江淮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转型国家的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外贸出口额大幅缩减,但更为主要的是发展中转型国家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自身所处的国际低端产业价值链所致。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回报过低是目前制约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淘汰竞争对手的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报酬,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增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