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63)
- 2023(10681)
- 2022(9181)
- 2021(8563)
- 2020(7471)
- 2019(17754)
- 2018(17118)
- 2017(33375)
- 2016(17888)
- 2015(20740)
- 2014(20752)
- 2013(21137)
- 2012(20066)
- 2011(18373)
- 2010(18387)
- 2009(17325)
- 2008(17325)
- 2007(15365)
- 2006(13307)
- 2005(12186)
- 学科
- 济(88219)
- 经济(88141)
- 业(48541)
- 管理(47347)
- 方法(41047)
- 企(38267)
- 企业(38267)
- 数学(36247)
- 数学方法(36032)
- 贸(25953)
- 贸易(25946)
- 易(25382)
- 中国(24258)
- 农(22032)
- 财(21331)
- 业经(17034)
- 地方(16452)
- 学(15550)
- 制(15326)
- 出(14951)
- 农业(14376)
- 融(14129)
- 金融(14127)
- 银(13351)
- 银行(13327)
- 行(12830)
- 和(12255)
- 产业(11926)
- 务(11843)
- 财务(11827)
- 机构
- 大学(273293)
- 学院(268695)
- 济(129140)
- 经济(127039)
- 管理(101836)
- 研究(97782)
- 理学(87733)
- 理学院(86735)
- 管理学(85520)
- 管理学院(85027)
- 中国(75351)
- 京(57696)
- 财(56136)
- 科学(55223)
- 所(49541)
- 财经(45256)
- 研究所(45032)
- 中心(43099)
- 农(42942)
- 经济学(42617)
- 经(41339)
- 经济学院(38798)
- 江(37949)
- 北京(37178)
- 业大(36517)
- 院(34488)
- 范(33956)
- 农业(33901)
- 财经大学(33732)
- 师范(33694)
- 基金
- 项目(173796)
- 科学(137806)
- 基金(129589)
- 研究(127681)
- 家(112416)
- 国家(111589)
- 科学基金(94744)
- 社会(84862)
- 社会科(80750)
- 社会科学(80730)
- 基金项目(67680)
- 省(63659)
- 自然(58373)
- 教育(57422)
- 自然科(57054)
- 自然科学(57037)
- 自然科学基金(56100)
- 划(54912)
- 资助(54230)
- 编号(49310)
- 部(41019)
- 成果(40620)
- 重点(39293)
- 发(38892)
- 国家社会(36675)
- 创(36041)
- 教育部(35580)
- 中国(34725)
- 人文(34072)
- 课题(33970)
- 期刊
- 济(136796)
- 经济(136796)
- 研究(83258)
- 中国(49527)
- 财(42501)
- 学报(39967)
- 农(38618)
- 科学(37736)
- 管理(35744)
- 大学(30427)
- 学学(28566)
- 农业(26388)
- 融(25990)
- 金融(25990)
- 经济研究(24089)
- 财经(23280)
- 贸(22722)
- 教育(22164)
- 国际(21168)
- 技术(20995)
- 经(20231)
- 问题(19992)
- 业经(19849)
- 世界(16645)
- 业(15502)
- 技术经济(14613)
- 统计(14075)
- 商业(12629)
- 策(12317)
- 理论(12030)
共检索到404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任志成
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同时"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已经广受认可。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国际产业资本促进"刘易斯拐点"出现的作用机制,应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国际产业资本与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资本促进了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可能与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加速转移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
国际产业资本 刘易斯拐点 相关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炜 王柯敬
目前,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对"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经过分析,文章认为以工资水平和人口红利作为判断劳动力稀缺指标并不恰当。遵照二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用劳动者报酬变化速度和社会总产出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判断"刘易斯拐点"的标准更为准确。经过测算,我国的"刘易斯第一拐点"将在2015年出现。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二元经济 劳动报酬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0年春节过后,我国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情况。许多用工单位大幅度提高用工工资后,应征者依然寥寥无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无工可招、无人可用"的情况,这与2008年下半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宇新 张平
本文以新古典模型作为研究基准,从资本积累的视角对中国刘易斯拐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避免了当前研究思路与刘易斯模型不一致的问题,也避免了以部门分类特征搜集数据的困难,突破了以劳动力市场作为研究重心的研究思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资本积累速度与人均资本量并不存在新古典体系所预言的负向关系,而是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我国资本收益率还未进入到明显的下降趋势中,意味着刘易斯模型含义下的刘易斯拐点并未真正到来。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资本积累 新古典模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衍
财政部2010年财政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是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此同时,今年东南沿海地区发生的"民工荒"现象也引发中国专家和学者对"刘易斯拐点"以及提高居民收入等问题的热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扬 陈莹
1978年以来,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部分生产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妥善解决要素禀赋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刘易斯拐点理论入手,通过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根据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得以从谋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人口转变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三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曾一度得益于庞大的人口红利优势,经过30多年的经济奇迹后,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更加理性与客观的认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的省会和核心城市,人口红利问题更加值得研究、试验与借鉴创新。本文结合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形势,分析广州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建立促进经济长期有效理性增长的一个综合框架。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刘易斯拐点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于 朱少非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经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对此,一个经典的解释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产业升级。在当代背景下,产业升级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相互协调与配合,绝非单一企业所能完成。基于此,本文建构了一个带中间品的两商品模型,引入了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协调"这一因素,在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背景下,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供求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20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加大地区差别化政策力度,形成东西部产业级差梯度;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转移。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 民工荒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过去的一年对在华跨国企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从年初华南地区工潮和劳动争议频发到下半年员工离职率上升、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几乎所有的美国商界巨头都难逃劳动力成本上升、合规要求增加和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很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远风
中国现代部门的工资决定已经摆脱了传统部门保留工资的约束。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中国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过度吸纳导致的农村空心化成为二元经济的最主要表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经济二元性,应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使农业转变成利润导向性产业,使再生产性资本能够在农业或农村寻找到足够的经济机会,改造传统农业,引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培育农村经济组织,丰富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内涵,使农业劳动力配置摆脱耕作经验的硬约束,从而打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燕 佟家栋
"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现象引起较多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议。本文从开放经济与二元经济关系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的二元经济转型是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开放过程的并存。同时,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仍未到来,工资差距仍在行业和地区间存在,并吸引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而外部冲击、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匹配等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剩余劳动力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基于284个地级市宏观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上述结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垠
本文将刘易斯拐点纳入到马克思产业后备军理论视野下加以考察,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模型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无限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来源、现代工业部门制度工资率的决定机制、产业后备军作为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功能、两个模型中的劳资分配结果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拐点的对应等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模型不仅能够用于分析刘易斯拐点问题,而且对指导中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劳动力市场以及劳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都具有极其现实的针对性意义。
关键词:
产业后备军理论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市场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两种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还会有若干个十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将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看成是中国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的前兆。本文首先基于人口转变的视角回顾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机制,然后在一个简单的索洛模型框架下界定了"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指出单一的人口拐点或刘易斯拐点并不值得担忧,刘易斯(第二)拐点之后同时发生的人口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才是经济减速、甚至人均产出水平下降的推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和
关键词:
人口拐点 刘易斯拐点 储蓄/投资拐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