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75)
2023(16373)
2022(14351)
2021(13414)
2020(11315)
2019(26107)
2018(25909)
2017(50256)
2016(27569)
2015(31469)
2014(31796)
2013(31517)
2012(29413)
2011(26850)
2010(27040)
2009(25146)
2008(24565)
2007(21934)
2006(19099)
2005(17046)
作者
(83028)
(69463)
(69054)
(65901)
(44182)
(33451)
(31506)
(27330)
(26228)
(24800)
(23502)
(23454)
(22160)
(22050)
(21599)
(21453)
(21152)
(20430)
(19870)
(19821)
(17466)
(17311)
(16780)
(15753)
(15751)
(15457)
(15450)
(15411)
(14217)
(13737)
学科
(126388)
经济(126268)
管理(74958)
(70705)
(58001)
企业(58001)
方法(54203)
数学(46973)
数学方法(46467)
(30447)
中国(29577)
(29442)
(27340)
地方(27176)
业经(25544)
(21604)
贸易(21593)
(20819)
农业(20437)
(20200)
理论(19275)
(18610)
环境(17758)
(17579)
金融(17574)
(16967)
银行(16897)
(16589)
财务(16515)
财务管理(16475)
机构
大学(406172)
学院(403765)
(165169)
经济(161553)
管理(154377)
研究(141033)
理学(133184)
理学院(131646)
管理学(129298)
管理学院(128573)
中国(102583)
科学(89449)
(86452)
(73492)
(72970)
(70802)
研究所(67255)
业大(63179)
中心(62302)
(59573)
财经(58667)
农业(55841)
北京(54923)
(53791)
师范(53275)
(53029)
(50530)
经济学(50069)
(48133)
经济学院(44968)
基金
项目(271029)
科学(209923)
研究(195680)
基金(193424)
(169837)
国家(168438)
科学基金(141913)
社会(120978)
社会科(114489)
社会科学(114455)
(106693)
基金项目(102788)
自然(92541)
自然科(90294)
自然科学(90266)
(89868)
教育(89832)
自然科学基金(88614)
资助(80488)
编号(80385)
成果(66374)
重点(61025)
(59355)
(58706)
课题(55827)
(55378)
科研(51967)
创新(51737)
大学(50290)
教育部(50166)
期刊
(185599)
经济(185599)
研究(119751)
中国(73232)
学报(69466)
(64327)
科学(61342)
(54971)
管理(54755)
大学(50914)
学学(48044)
农业(44158)
教育(43441)
技术(34667)
(33166)
金融(33166)
经济研究(30079)
业经(28917)
财经(28858)
(24682)
问题(24320)
(22840)
图书(20940)
技术经济(20920)
(19376)
(19351)
理论(19256)
科技(18938)
商业(18111)
统计(18011)
共检索到594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任湘怡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纯粹政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国际现象。早期的IPE学者们习惯于沿用传统政治学的思路,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循着一种"逆向思维",研究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联盟与分裂的假说、双层博弈等理论为代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90年代完成了研究路径由外而内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这两种单向的研究路径只能提供片面的理论解释,学界有必要探索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的IPE理论,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丽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现象日益加强,国际力量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更深入到国家内部结构。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受此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佳  
立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针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种创新观念进行思辨。在现有的"双创"研究中,存在着西方经济学所渗透的个人主义思想方法以及资本权力观念,这些观念脱离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观。探究"双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入把握创新的实质,摒弃资本主导型的创新模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立君  梁俊尚  
研究目标:理论上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逆全球化浪潮偶有发生的成因,经验上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评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逆全球化风险。研究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资本积累理论及世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假设退出模型,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美2018~2019年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发现:资本积累的矛盾是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当前以加征关税为主要手段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两国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对中国的负面冲击处于可控范围以内。然而,如果中美停止商品贸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因此损失约2.5个百分点,新增失业人口将高达千万人以上。研究创新:基于全球生产、分配体系定量考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短期应充分做好应对潜在的逆全球化冲击的准备,长期应降低外贸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强化多边贸易关系,构建高质量、低风险的国内国际经济新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杰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性的趋势,不仅外化于世界经济领域,在主权国家仍然构成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投射到政治、安全和文化等领域,外化出浓厚的政治和战略色彩。简言之,经济全球化给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破坏性和解构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以“国家中心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关系中日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建设性和再造性,经济的全球化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推动着国际关系在体系结构、秩序模式、制度规范和决策程序的全方位变革,这就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秩序的结构性重构,也为国际关系在制度和机制层面的创新注入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傅沂  
在总结路径依赖理论和新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用演化的新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路径依赖问题的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从跨学科的视角来提出对策是破解路径依赖的关键所在。最后从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建立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邝梅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忽视了国内政治因素尤其是政治制度在对外经济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政治因素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政治与经济相互结合的视角探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因素。在实行代议民主制的国家,作为政治制度主要行为体的利益集团和左右翼政党的政策偏好,以及不同的民主模式,对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政策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李新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学。从需求层面来看,国际间偏好的巨大差异性,使得聚集甚至是解释偏好较之于国家层面更加困难。从供给层面来看,全球治理模式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结构亦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促进他们之间合作的必要保障。在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上,中国应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充分保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积极融入并努力推进现有国际机制的调整。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秦卫波  刘力臻  
欧债危机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重新探讨欧债危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的爆发由多种原因引起,欧元区国家及IMF等国际机构为应对欧债危机,先后组建近万亿欧元的金融防火墙,并约束各国制定严格的财政预算,努力推动欧元区的财政联合,以消除欧债危机的根源。当前,随着危机的深化,欧元走向何方成为最大悬念。本文分析了三种可能,认为欧债危机的解决必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万里  
20世纪60—7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出现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今天,跨国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换模式,改变了财富的来源和分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琳  
互利共赢是维系国际经济合作长久稳健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各国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论证构建互利共赢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之必要性,揭示当前国际经济交流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及其原因,探讨我国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当下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关注的重点任务。由李滨撰著的《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一书,基于当下全球治理格局建设不合理,国际关系有待重构的事实,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任琳  郑海琦  
近期欧洲形势的变化聚焦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议题方面,主要表现为大选稳中有变、难民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隐患频现、经济复苏与潜在危机并存、英国脱欧进程缓慢艰难等方面。大选结果整体稳定,为经济复苏带来利好消息,但深层问题并未解决,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形势的变动将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基本图景。就权力格局而言,欧盟作为一极的能力和影响力将有所削弱,美欧关系更为务实,俄欧关系有改善空间,中欧关系前景看好。就全球治理而言,各国仍需在货币、贸易、发展、安全领域加深合作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作为与欧洲存在广泛共同利益的行为体,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欧洲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育中欧信任关系,推动"一带一路"与欧洲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共谋包容性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朝科  
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可以理解为自利者(民族国家、厂商、家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负外部性的累积和放大并超过环境自净力的结果。全球环境是国际性公共产品,它不能用"俱乐部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提供,只能依赖于建立一套有约束力的国际间联合生产体系,并重新设计现代商业和工业的运行规则。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文彬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永恒的主题。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现实主义重视国家的作用,然而国家的逻辑是权力,市场的逻辑是财富,财富本身又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历史上国家与市场经历了一个合作-竞争-合作竞争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是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斗争史。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二者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极有参考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超  
从南方国家到“全球南方”概念的历史演变,既体现了全球化条件下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被置于全球视角下,也反映出南方国家的内涵从以经济内涵为主转变为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并重的新格局。经济内涵主要表现在发展合作上,包括发展援助、发展议程和发展筹资三个方面。而政治内涵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自主,既包括短期内不盲目跟随西方国家,也包括长期内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应对全球南方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坚持自身发展中国家定位,淡化“全球南方”的领导权之争,夯实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与价值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