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5)
2023(10154)
2022(9218)
2021(8680)
2020(7335)
2019(16998)
2018(17042)
2017(33126)
2016(18114)
2015(20383)
2014(20502)
2013(20443)
2012(18784)
2011(16891)
2010(16772)
2009(15312)
2008(14578)
2007(12463)
2006(10900)
2005(9566)
作者
(51779)
(42639)
(42332)
(40371)
(27408)
(20586)
(19426)
(16815)
(16268)
(15199)
(14812)
(14159)
(13530)
(13518)
(13252)
(13071)
(12760)
(12723)
(12251)
(12095)
(10511)
(10501)
(10228)
(9797)
(9547)
(9478)
(9473)
(9405)
(8521)
(8372)
学科
(69743)
经济(69655)
管理(49948)
(47665)
(40198)
企业(40198)
方法(33851)
数学(28814)
数学方法(28476)
(17407)
中国(17404)
(17263)
(15906)
地方(15450)
业经(15250)
(14414)
贸易(14406)
(13979)
(12640)
理论(12597)
(12112)
(11990)
金融(11989)
农业(11673)
(11672)
银行(11626)
(11058)
(10908)
技术(10908)
环境(10880)
机构
大学(253704)
学院(250299)
管理(102735)
(97447)
经济(95168)
理学(89381)
理学院(88350)
管理学(86906)
管理学院(86457)
研究(83602)
中国(62849)
(54468)
科学(52422)
(43598)
(41689)
(38807)
中心(38315)
研究所(38288)
业大(37639)
(35317)
财经(35311)
北京(34587)
(33588)
师范(33289)
(32126)
(30613)
农业(30213)
(29476)
经济学(28079)
师范大学(27260)
基金
项目(175216)
科学(136943)
研究(128979)
基金(126374)
(109770)
国家(108874)
科学基金(93306)
社会(79126)
社会科(74910)
社会科学(74890)
基金项目(67911)
(67756)
自然(61492)
自然科(60056)
自然科学(60043)
自然科学基金(58949)
教育(58695)
(57617)
编号(53343)
资助(52230)
成果(43350)
重点(38721)
(38686)
(36899)
(36415)
课题(36352)
创新(33899)
科研(33549)
项目编号(33328)
教育部(33090)
期刊
(103906)
经济(103906)
研究(74267)
中国(44368)
学报(39266)
管理(36681)
科学(36013)
(34093)
(31019)
大学(29450)
教育(28861)
学学(27491)
农业(24178)
(23588)
金融(23588)
技术(20995)
业经(16392)
财经(16045)
经济研究(15950)
图书(14747)
理论(13722)
问题(13699)
(13499)
实践(12864)
(12864)
(12743)
科技(12614)
技术经济(11544)
现代(11415)
(11390)
共检索到363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郭濂  
信用评级是金融行业的"看门人",国家信用评级对于国际投融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介绍国家信用评级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家信用评级进行比较研究,对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的发展历史、评级划分、评级方法、评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具有权威性的评级结果。与此同时,认为国家信用评级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完善评价指标和优化评级方法、降低依赖性、防范"评级失灵"和打破评级垄断、创造中国话语权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丹  伦杭  聂逆  宿夏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于信用评级的认识及评级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研究对比近几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内涵及对于一般主体和债项的评级方法,以增进对评级理念的了解,促进我国评级机构评级方法的完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朱冰  张智嘉  
三大机构的评级很大程度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所采用的评级方法也过于陈旧,其在主权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理应破除。2010年,大公国际首次公布了对50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试图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及其固有评级模式,建立一套新型的评级体系。大公国际进行主权信用评级的指导思想与三大评级机构不同,核心评价指标也存在很大差异,评价结果也有明显不同:对政治稳定、经济表现优秀及前景良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高于三大机构,而对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发达国家的评级则明显低于三大机构。这反映了大公国际与三大机构评级理
[期刊] 征信  [作者] 孙红  张国柱  罗红光  娄辉  
发展和完善主权信用评级业是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均通过综合评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来展示主权国家的信用状况。此评级模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方式,评级指标全面、准确、完整,但具有潜意识下的制度偏好,易受主观影响且透明度不高。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大力扶持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立自己的评级标准和模式,并加强主权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明  
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对限定区域内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政府组织的总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债进行融资,因此,地方政府也成为一类特殊的被评级对象。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梳理总结评级思路、评级方法及其特点,可以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帅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一些学者针对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探讨有鲜明的国情特色。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皆采用发行人付费模式,借助西方国家完善的监管体系与三大机构自身的公信力可以保证评级结果的相对公正与有效。与之相比,我国信用评级采用发行人付费易出现评级购买等负面问题,但投资者付费因"搭便车"导致可操作性差。为此,我国评级机构应暂时保持发行人付费模式,同时还应完善监管体系。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永  田志鹏  何亚琴  张水泉  
2009年底欧债危机爆发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接连调降希腊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致使危机愈演愈烈。欧盟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与批评声四起。结合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失职表现,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与改革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夏凡  姚志勇  
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广受批评。有人认为其评级太过宽松,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负有责任;有人认为其评级过于严苛,频繁下调公司和主权信用评级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本文为协调上述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发现"评级高估"和"评级低估"都可能在均衡路径上出现,同时信用评级具有"顺周期"特性:评级高估更有可能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而评级低估则更有可能出现在经济萧条时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鹏  朱珠  
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自其建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本文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并从近几次危机中评级失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方法。研究表明:正常年份中,债务国发展的基本面情况是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决定因素;评级行业的垄断与评级机构特殊的政治目的固然是近年来评级失真频现的原因,但国际投资者对于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亦是危机中"评级结果决定主权走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要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无限夸大,应该在提高投资者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评级市场的竞争,并且努力构建内外监管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小金  
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在,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本文通过借鉴声誉溢价模型,分析不同收费模式下声誉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行为,认为现有的收费模式并不是导致"声誉失效"的原因,而是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建立起声誉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范思雯  
在全球评级行业中,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进一步将发展方向瞄向本土市场,并通过与本土公司建立非竞争合作伙伴关系,在扩展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本文全面介绍了欧美信用评级市场及其准入制度,分析了本土合作伙伴的国际化出路,并指出,对中国评级机构而言,如果能够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外发债人和中国投资者提供独一无二的附加价值,就有望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主导的国际评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晓光  
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进入支付服务市场。第三方支付在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支付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风险与隐患。随着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社会各方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作、监管等问题越来越关注。本文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内部建设出发,提出第三方机构应该对客户采取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鸿禧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问题愈加严峻,信用评级对于违约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国际上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MSCI、德勤等)的信用评级思路方法进行综述并加以对比,涵盖了传统信用评级、市场隐含评级和大数据评级三个评级类型,从评级框架、评级要素、评级方法、难点等多维度进行论述,最后将三种类型的信用评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信用评级研究展望。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宝虹  白建东  赵辰光  
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