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8)
2023(8485)
2022(7187)
2021(6593)
2020(5664)
2019(11921)
2018(11907)
2017(21914)
2016(11510)
2015(12816)
2014(12288)
2013(11823)
2012(10744)
2011(9623)
2010(9901)
2009(9370)
2008(9293)
2007(8656)
2006(7673)
2005(7126)
作者
(31850)
(26772)
(26592)
(25230)
(17133)
(12716)
(11871)
(10159)
(10065)
(9681)
(9172)
(8946)
(8814)
(8553)
(8316)
(8166)
(7959)
(7796)
(7714)
(7614)
(6756)
(6449)
(6310)
(6142)
(6085)
(6069)
(5920)
(5912)
(5302)
(5288)
学科
管理(47014)
(46252)
(41241)
企业(41241)
(40975)
经济(40905)
技术(21441)
(15047)
方法(14856)
(14727)
技术管理(13697)
中国(13376)
业经(12017)
数学(11902)
数学方法(11781)
(11577)
(10014)
银行(9997)
(9866)
(9545)
(9328)
财务(9304)
财务管理(9279)
(8899)
金融(8897)
企业财务(8841)
体制(8499)
(8115)
理论(8039)
农业(7882)
机构
学院(162059)
大学(161448)
(68652)
经济(67193)
管理(65547)
理学(55781)
理学院(55251)
管理学(54561)
管理学院(54225)
研究(53590)
中国(41944)
(34553)
(33669)
科学(29969)
(26533)
财经(26163)
(25843)
中心(24982)
(23659)
研究所(22758)
(22316)
业大(21195)
北京(21182)
经济学(20910)
(20367)
(19770)
财经大学(19309)
技术(18980)
(18791)
经济学院(18644)
基金
项目(106815)
科学(86285)
研究(82610)
基金(77149)
(66259)
国家(65694)
科学基金(57771)
社会(53868)
社会科(51207)
社会科学(51197)
(43337)
基金项目(40711)
教育(37775)
(35384)
自然(35051)
自然科(34308)
自然科学(34295)
自然科学基金(33735)
编号(32296)
(29785)
资助(29468)
(27181)
创新(26827)
成果(26566)
重点(24142)
(23914)
课题(23286)
(22930)
国家社会(22793)
(21843)
期刊
(79370)
经济(79370)
研究(51340)
中国(41848)
管理(29804)
(29112)
科学(22152)
教育(21389)
学报(21181)
(20774)
技术(18204)
(17566)
金融(17566)
大学(17436)
学学(16308)
农业(13818)
财经(13673)
科技(13544)
业经(12325)
经济研究(12319)
(11839)
技术经济(10543)
(9949)
论坛(9949)
问题(9306)
(7943)
现代(7788)
(7743)
财会(7542)
理论(7510)
共检索到257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赣州  范肇臻  
从技术转移角度讲,国防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是通过技术扩散产生的,技术创新是由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扩散带来的创新效应发挥作用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转移存在的障碍,考察了美国军工技术溢出传导途径的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防技术对于民用技术传导机制,即"由军及民"转化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机制、各级政府政策投入机制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吕超  
首先,对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基本构成及其相应的功能进行分析,明确国防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而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处于辅助性地位;其次,对各创新主体的内在连接机制进行分析,明确各创新执行主体通过技术连接,构成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执行主体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红  员智凯  
新时期中国国防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本文从民用科技资源为国防科技创新服务的视角,研究和解决管理机制和政策机制等问题,使民用科技更好地发挥为国防建设服务的优势和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白莽  王九云  王一刚  
本文分析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保障的四个特点,并探讨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保障过程中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颖  
文章在明晰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影响提出了我国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伟  赵富洋  
知识产权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保证。文章在明晰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和国防知识产权内涵的基础上,对国防知识产权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和研究了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和国防知识产权保护的关联作用。从意识、法律、管理和人才四个方面提出了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希宋  姜喜龙  夏志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范建民  侯光明  张勇  王俊鹏  
在分析了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特征,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特点、现状和未来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国防科技工业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与其他行业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不同,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运行配套条件;提出了由传统模式向这一新模式转型的建议,其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自主创新战略、加速成果转化和建立良性的人才管理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洁  张建卫  宣星宇  
本文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对404名国防科技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职业使命感与情绪耗竭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情绪耗竭对创新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情绪耗竭在职业使命感与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时间压力分别与挑战性评价和威胁性评价联合调节职业使命感与情绪耗竭关系间的曲线关系以及情绪耗竭的中介效应,即在高时间压力、低挑战性评价和高时间压力、低威胁性评价条件下,职业使命感与情绪耗竭的曲线关系以及情绪耗竭的中介效应更强。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新闻  侯光明  
强大的国防必须有一个面向新军事革命需求、领军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趋势的国防科技创新组织系统。本文对国防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特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基于军民融合构建了四个国防科技创新组织分系统:以政府和军队为主导的宏观调控组织分系统、以国家研究院所和研究型大学为主体的国防科学创新组织分系统、以国有军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互动的国防技术创新组织分系统、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组织分系统,最后提出了以军事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为动力、科研计划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组织协调机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旭  罗威  武帅  张兰  王海波  
文章梳理了国防科技创新资源(人才、机构、技术、成果和学术活动等)感知与评估的现状,提出了使用科学计量、大数据统计、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设计了国防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感知与评估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其中基础数据采集、创新资源数据库构建、创新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多维知识产品生成等关键技术问题。该研究可为相关机构开展人才选拔、项目评估、专家评定、技术发展方向预测等提供更有效的数据量化支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庆兴  闫旭军  贾东生  
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并将知识管理引入国防科技声像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之中,对国防科技声像创新服务展开深入研究,最后对国防科技声像创新服务模型进行了初步构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钦  周德群  
2000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若干的科研成果,文章在有关成果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法等方法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结论认为:我国科技工业科研创新能力的在最近这几年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距离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还有较大的差距。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昉  陆浩然  韩绍阳  
美国通过构建科学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多元协同的技术转化机制和全面流畅的中介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技术在民用部门的扩散,推动了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结合美国实践的成功要素及实际国情,我国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激活科研人员企业家精神、构建多元化科技转化机制、强化信息披露交流以及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六方面着手,深入推动国防科技民用转化,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龙阶  陈爱江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而在国防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建立健全科学激励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