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4)
- 2023(17005)
- 2022(14499)
- 2021(13301)
- 2020(11085)
- 2019(24943)
- 2018(24966)
- 2017(47801)
- 2016(25896)
- 2015(29127)
- 2014(28791)
- 2013(28710)
- 2012(26354)
- 2011(24166)
- 2010(24226)
- 2009(22689)
- 2008(21525)
- 2007(19160)
- 2006(17377)
- 2005(15250)
- 学科
- 济(123265)
- 经济(123134)
- 业(72760)
- 管理(68906)
- 农(51260)
- 企(51225)
- 企业(51225)
- 方法(45817)
- 数学(39813)
- 数学方法(39406)
- 农业(34266)
- 中国(29565)
- 业经(29447)
- 地方(27929)
- 财(26626)
- 学(25628)
- 制(20680)
- 贸(18317)
- 贸易(18305)
- 易(17669)
- 环境(16609)
- 理论(16583)
- 发(16548)
- 和(15994)
- 银(15736)
- 银行(15678)
- 策(15452)
- 体(15354)
- 融(15305)
- 金融(15303)
- 机构
- 学院(373996)
- 大学(371880)
- 济(156903)
- 经济(153652)
- 管理(144135)
- 研究(131875)
- 理学(124985)
- 理学院(123606)
- 管理学(121398)
- 管理学院(120760)
- 中国(97509)
- 科学(82172)
- 农(78975)
- 京(78872)
- 所(67465)
- 财(67424)
- 业大(61788)
- 研究所(61419)
- 农业(60936)
- 中心(58999)
- 江(55835)
- 财经(53557)
- 范(49527)
- 北京(49400)
- 师范(49043)
- 经(48695)
- 院(46892)
- 经济学(46784)
- 州(44405)
- 经济学院(41756)
- 基金
- 项目(253914)
- 科学(198639)
- 研究(185809)
- 基金(183238)
- 家(160358)
- 国家(158948)
- 科学基金(135186)
- 社会(118007)
- 社会科(111289)
- 社会科学(111255)
- 省(100069)
- 基金项目(96945)
- 自然(86692)
- 自然科(84596)
- 自然科学(84573)
- 教育(83371)
- 划(83148)
- 自然科学基金(83068)
- 编号(76380)
- 资助(74845)
- 成果(61939)
- 重点(56873)
- 发(56078)
- 部(55509)
- 创(52225)
- 课题(52203)
- 创新(48680)
- 国家社会(48356)
- 科研(48193)
- 教育部(47004)
- 期刊
- 济(184661)
- 经济(184661)
- 研究(112100)
- 农(79300)
- 中国(73523)
- 学报(62932)
- 科学(57748)
- 农业(53790)
- 管理(50981)
- 财(48866)
- 大学(47842)
- 学学(45540)
- 教育(38426)
- 融(33303)
- 金融(33303)
- 业经(33069)
- 技术(31400)
- 经济研究(28674)
- 财经(26253)
- 业(25519)
- 问题(24106)
- 经(22535)
- 版(19612)
- 技术经济(19221)
- 世界(18585)
- 科技(17644)
- 图书(17566)
- 业大(17451)
- 现代(17125)
- 理论(17039)
共检索到558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三、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与“三大关系”前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必将对我国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及其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和长远战略高度把握上述问题,无疑是今后处理和解决好“三大关系”的必要前提。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 分配关系的现状和矛盾 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正中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海涛 向飞丹晴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2010年,我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并专门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指出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蛋糕"分好。这表明,在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并将超过4000美元①的社会经济重要转型期,收入分配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卢丽娟 李晓津
空域资源是民航业的关键资源,该文运用1980-2014年的数据研究了空域资源、民航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发现当航空里程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民航收入的增加将会遭遇"天花板"。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航空里程与国民收入之间呈现正向的长期协整关系及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国民收入增长带动航空里程的增长。通过投入产出表法测算,虽然航空里程对于国民收入增长弹性不大,但民航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拉动作用显著。
关键词:
空域资源 民航收入 国民经济 投入产出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珍罗尔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从工农相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三重维度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为此,应优化工农相促的产业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入现代化管理;完善城乡互补的区域制度,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区域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变革;提升共同繁荣的整体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共同富裕理念,并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提供积极保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青
人口负担与经济落后是阻碍我国发展的最重要的两大问题,怎样有效地控制人口,又迅速发展经济,经济学者宋伯勤指出,只要抓住人口城乡结构这个重大比例关系进行调整,我国的人口社会经济将很快实现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约27%,而世界平均水平约45%,城市发育不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戈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的劳资关系治理具有理论话语与现实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在新制度、新社会创设的大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劳资关系治理实践处在新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再造、社会权力关系的重构以及社会整合与动员机制的生成三条重要线索的交汇点上,表现为资本-劳动、政党-群众、国家-社会三个重要关系维度的再造。同时,这一治理实践也呈现出以生产为基点的源头治理、以工会建设为核心的枢纽治理、以统筹兼顾与多法并举为特色的综合治理三种特质。
关键词: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劳资关系 中国共产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兆庆
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的必要性、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民收入分配 城乡二元结构 “三农”问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宪春
1994年税制改革已进入了第十个年头,2003年的税收收入也以全年增收3458亿元、增长20.3%、破2万亿元大关(20461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高位竖立了新的里程碑。为了全面分析中国税收收入突飞猛进的原因,把握今后税收制度改革走向,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邀请诸领域专家,于2004年1月3日联合举办了“税收形势专家分析会”。会上专家们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期特将专家发言刊出,以飨读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