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99)
2023(13707)
2022(11814)
2021(10924)
2020(9018)
2019(20585)
2018(20513)
2017(39129)
2016(20956)
2015(23734)
2014(23935)
2013(23785)
2012(22128)
2011(20345)
2010(20603)
2009(19012)
2008(18019)
2007(16161)
2006(14540)
2005(12505)
作者
(61112)
(50896)
(50360)
(48259)
(32227)
(24169)
(22874)
(19966)
(19335)
(18265)
(17261)
(17179)
(16135)
(15961)
(15518)
(15384)
(14844)
(14711)
(14505)
(14245)
(12706)
(12493)
(12223)
(11748)
(11494)
(11344)
(11179)
(11139)
(10320)
(9966)
学科
(104971)
经济(104870)
管理(59403)
(54703)
(42131)
企业(42131)
方法(38962)
数学(33722)
数学方法(33427)
(32805)
地方(26405)
中国(25958)
业经(23222)
(22018)
农业(21927)
(20710)
(16471)
地方经济(14837)
环境(14551)
(14499)
理论(14094)
(13484)
(13265)
贸易(13254)
(13121)
金融(13120)
(12806)
银行(12774)
(12737)
技术(12307)
机构
大学(305659)
学院(304676)
(128971)
经济(126145)
管理(121172)
研究(104969)
理学(104485)
理学院(103330)
管理学(101772)
管理学院(101197)
中国(76911)
(64786)
科学(62861)
(57631)
(51733)
(48602)
中心(47255)
研究所(46825)
财经(45384)
(44910)
业大(43749)
(41214)
(41168)
北京(41119)
师范(40918)
经济学(39197)
(37755)
农业(36552)
(36362)
经济学院(34908)
基金
项目(205514)
科学(161320)
研究(154638)
基金(148050)
(127201)
国家(126065)
科学基金(108361)
社会(98767)
社会科(93321)
社会科学(93296)
(80224)
基金项目(78913)
教育(69610)
自然(67492)
(66312)
自然科(65833)
自然科学(65823)
自然科学基金(64601)
编号(63889)
资助(60073)
成果(52683)
(45306)
重点(45294)
(44953)
课题(43946)
(41843)
国家社会(40411)
教育部(39240)
创新(38980)
人文(38650)
期刊
(153769)
经济(153769)
研究(95296)
中国(60104)
(48994)
学报(45608)
管理(44238)
科学(43126)
(42226)
大学(35448)
教育(33981)
学学(33172)
农业(33003)
技术(27094)
(26314)
金融(26314)
业经(24911)
经济研究(23995)
财经(22516)
问题(19479)
(19293)
图书(17572)
技术经济(16020)
理论(15072)
现代(14215)
科技(14128)
(14093)
(14072)
实践(13576)
(13576)
共检索到457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王芸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思想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以章元善、寿勉成为代表的合作改革派,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改良学派和以陈翰笙、千家驹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等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迪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和发展被迫偏离既定轨道,公债政策和实践也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内债进行分类研究,从内债用途的角度界定经济建设内债。重点考量战时经济建设内债规模,探讨战时经济建设内债呈现出不同于战前的新特点。经济建设内债用途由发展经济转向服务抗战,侧重于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运输。经济建设内债建设布局由沿海实业建设转向以工厂内迁运动为主的战时大后方建设和疏通以运输战略物资为主的西南国际交通通道。在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下,经济建设内债的使用方式从战前定向变为战时统筹。为提高认购率,内债推销也更具强制性。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深,国民政府转向使用外币作为内债发行本位币。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传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各界在进行乡村卫生建设时,适应现实采取了多种建设路径。如:综合化的路径,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路径,经济实用的路径,非慈善、非赢利化的路径,西医主导、不排斥中医的路径,渐进、稳妥、务实的工作路径,多方合作的路径。这些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它们也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殿君  
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统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殿君经济统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贯穿抗日战略始终,虽然在个别阶段不直接称为“统制”(如有时称为“管理”、“管制”等),但“实际上均带统制意味”。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丽智  
超然主计制度是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会计制度改革的产物,在联综组织中处于中心环节地位。文章阐释了超然主计思想提出的时代诱因,剖析了专家学者超然主计思想的产生情况,深入发掘了思想论争对于该制度深层次变迁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磊  
南京国民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内债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5月13日发行的3000万元的“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与1928年1月11日发行的4000万元的“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分别对“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的稳固与蒋介石下野后的复出起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27—1931年的短短5年间,国民政府发行的内债较之北洋政府16年的总额还多1倍左右。可以说,十年内战时期,公债政策是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及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的内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迄今为止,经济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债尚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进文  
国民政府时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改变了清朝末年以来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推进现代化的格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出于缓解财政危机的需要,对庞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出售国有股的方案,该方案引起了理论界及政界的争论。由于方案本身的缺陷及当时社会政治条件的局限,国民政府的国有股出售改革以失败告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兵  黄俊棚  
财政为百政之首,庶政之母。民国建立至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财政紊乱不堪,总体呈现困顿态势,却仍基本上保持对中央的相对独立。自1935年蒋介石将四川作为抗战后方加以建设,财政之整理成为川省统一于中央的关键。以此为背景,作为国民政府时期四川全方位变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产管理,成为解决财政困顿问题的重要方式。与系统进行公产清理之前相较,无论公产清理前后规章制度之变化抑或公产收入数额的增减,均表明四川公产清理所取业绩当属卓有成效。但受社会自身与阶级局限的影响,公产清理政策亦难以根本扭转这一时期的财政危机,四川财政困顿难题的破解仍举步维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晋文  杨卓英  
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国民政府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推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增加了经济制度的供给。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也不宜评价过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善玲  
全面抗战时期,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着既"居不易"又"行路难"的艰难处境。为救助海外留学生,国民政府专门制订了救济方案,使不少确有困难的留学生获得了政府救济。海外留学生的一般救济流程十分繁杂而且耗时较长,但在特殊情况下,国民政府也采用紧急处理办法。国民政府对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就客观效果而言,确实有不少留学生获得救济并归国服务,其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政府在救助海外留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使救济效果大打折扣。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善玲  
全面抗战时期,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着既"居不易"又"行路难"的艰难处境。为救助海外留学生,国民政府专门制订了救济方案,使不少确有困难的留学生获得了政府救济。海外留学生的一般救济流程十分繁杂而且耗时较长,但在特殊情况下,国民政府也采用紧急处理办法。国民政府对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就客观效果而言,确实有不少留学生获得救济并归国服务,其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政府在救助海外留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使救济效果大打折扣。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袁晓川  
公文制度的构建及改革活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受到全国政、学、商各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大批学术及实践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从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互动的研究视角,将"秩序重建"与"效率提升"定义为近代中国公文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以"社会变迁——政治鼎革——思想纷争——制度构建——行政实践"为逻辑主线,紧密围绕公文制度的构建与实践这一主题,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政治体制特点,围绕其政治秩序构建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蓉蓉  李飞  
为克服抗战前军事教育成效不彰的弊端,国民政府利用抗战初期战区高校内迁和教育政策调整之机,进行大学军事教育改革,通过严格军事教官的遴选与管理、增设军事教育课程、完善军事教育内容等方式,加大大学军事教育的实施力度。战时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的精神国防,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前受到重视阶段,抗战中持续发展阶段和抗战后受到挫折阶段。其特点是:一、统一水利行政,提升水利机构地位;二、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筹款渠道;三、中央、省、县结合,大、中、小并举。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粮民食;减轻了日伪破坏农田水利造成的损失;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德雅  
从历史演变的视角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学位制度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从中研究探讨了学位制度与高等教育近代化转型、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留学生和教会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