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2)
2023(12954)
2022(11064)
2021(10077)
2020(8594)
2019(19291)
2018(18981)
2017(36599)
2016(19380)
2015(21809)
2014(21571)
2013(21200)
2012(19366)
2011(17542)
2010(17604)
2009(16390)
2008(15462)
2007(13677)
2006(12103)
2005(11148)
作者
(53299)
(44767)
(44435)
(42643)
(28565)
(21211)
(20209)
(17226)
(17136)
(15711)
(15304)
(15069)
(14301)
(14107)
(13921)
(13839)
(13312)
(12918)
(12836)
(12643)
(11411)
(10655)
(10594)
(10365)
(10111)
(10103)
(9812)
(9512)
(8975)
(8585)
学科
(98935)
经济(98810)
管理(61557)
(53579)
(45368)
企业(45368)
方法(38970)
数学(34835)
数学方法(34420)
(23731)
中国(22380)
地方(21152)
(20423)
(19886)
业经(19286)
(18762)
(14420)
(14057)
财务(14000)
财务管理(13967)
(13963)
银行(13946)
环境(13758)
(13653)
金融(13650)
地方经济(13633)
农业(13501)
(13305)
企业财务(13293)
(13040)
机构
大学(278351)
学院(275832)
(127143)
经济(124821)
管理(108472)
理学(92978)
理学院(92066)
研究(91444)
管理学(90663)
管理学院(90108)
中国(70492)
(60080)
(56251)
科学(50404)
财经(47366)
(43405)
中心(43314)
(42941)
(42332)
经济学(41286)
研究所(38799)
(37314)
经济学院(36878)
业大(35737)
财经大学(35240)
北京(34778)
(34290)
师范(33965)
(33035)
(32315)
基金
项目(183083)
科学(146859)
基金(136548)
研究(136281)
(116925)
国家(116005)
科学基金(101844)
社会(91440)
社会科(86912)
社会科学(86896)
基金项目(71322)
(70053)
自然(63477)
教育(63450)
自然科(62021)
自然科学(62004)
自然科学基金(60906)
(58247)
资助(55825)
编号(53317)
成果(43395)
(42141)
重点(41057)
(39287)
国家社会(39103)
(38819)
(38351)
教育部(37471)
课题(36626)
人文(36505)
期刊
(143408)
经济(143408)
研究(87070)
中国(52874)
(48359)
管理(42984)
学报(37166)
科学(35532)
(33310)
大学(30204)
学学(28414)
(28062)
金融(28062)
技术(26442)
教育(26305)
财经(25018)
经济研究(23684)
农业(21793)
(21619)
业经(20335)
问题(18470)
技术经济(15215)
统计(14214)
(13683)
理论(13415)
(12657)
世界(12528)
现代(11834)
图书(11775)
(11748)
共检索到419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强  董志勇  
本文基于幸福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一种持续增长的经济中考察了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尤其是我国经济高增长背景下的国民储蓄率高企之谜。研究发现,经济长期高增长不足以解释其国民储蓄率偏高的特征事实,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居民在消费时受攀比效应、习惯形成等因素的影响较深,使得增大同期储蓄率更有利于提升整个生命周期的幸福水平。进一步对我国经济新常态期间的预测表明,国民储蓄率将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走低,需谨防由此带来的投资动力不足等相关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享光  
流行的消费和储蓄理论把消费和储蓄的决定因素仅仅归结为收入,然而,无论是绝对收入决定论,还是相对收入决定论和持久收入决定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消费同时还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由于没有考虑劳动力再生产,把消费、储蓄的决定看作与生产、再生产无关的事情,就会使这些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低估。与西方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不能脱离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来说明消费和储蓄的决定。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居民消费和储蓄与劳动力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对居民消费储蓄的决定和变动规律做出新的解释,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过快增长造成的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扭曲,探讨消除这种扭曲、合理引导消费和储蓄的政策选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林燕  
中国居民部门高储蓄率引人关注。基于历年《中国资金流量表》及Modigliani和Cao(2004)的方法构建了1953—2011年中国储蓄率的完整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了实际收入增长率和人口抚养比与中国居民部门储蓄率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证实了生命周期假说(LCH)对于中国居民部门储蓄率的解释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汪伟  吴坤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率—年龄曲线呈倒U型,但基于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对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研究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一些研究发现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PC分解中的共线性识别方法不一致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基于对四种不同的共线性识别方法的比较,本文认为城镇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正U型曲线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本文还发现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转变,由倒U型转为正U型。关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UHS1988—2009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城镇家庭中正在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人数能够解释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为什么偏低。本文推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家庭教育负担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发生转变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澄清了关于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形态的分歧,并揭示了解释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正U型之谜的新方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静  
对中国企业储蓄率的研究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本文主要利用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0~2007年中国企业储蓄率进行了测算并基于融资约束视角对企业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07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储蓄率(企业储蓄除以增加值)为28.36%。本文将融资约束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以及政府补贴3个方面。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给予的商业信用降低了自身储蓄率;银行信贷融资约束越宽松,企业储蓄率越低;政府补贴越多,企业储蓄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信贷融资约束放宽对降低国有企业的储蓄率有积极作用,但是提高了非出口企业的储蓄率。改革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万春  邱长溶  
本文通过两期叠代模型构造福利经济学个人效用函数,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推导个人最优自愿性储蓄率。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混合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变量纳入模型,并模拟测算最优储蓄率的解。文中选取了中国城镇居民1989~2003年的储蓄、工资样本数据分析中国的储蓄情况,发现城镇居民储蓄率偏高。除了失业担忧和购房等原因,文章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此提出一个有效的储蓄分流途径是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养老保险计划,增进个人一生的效用,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平  林洋  景光正  
基于1995—2014年全球8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一国政府干预对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干预显著提升了一国储蓄率,政府干预程度越大,储蓄率越高,在考虑政府干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一国储蓄率的影响强度随着储蓄率分位数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动态面板回归进一步发现,一国政府干预与储蓄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中,政府干预对储蓄率的影响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行健  刘鑫  杨碧云  
基于65个国家1980-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对城市化对于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国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市化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及通货膨胀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奉军  
经验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这无疑违背了传统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但是,引入相对收入理论将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变得毫无意义,而另一种理论试图将欲望集引入效用函数以此来解决收入与幸福的悖论。如果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研究怎样才能增进人们的幸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任碧云  
高储蓄率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影响了消费与投资的合理关系;高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诸多摩擦。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储蓄率,以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必须以制度建设为路径选择并着手进行相应改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金刚  张秋秋  
本文放松传统生命周期假说关于个体寿命与工作期时长固定不变的假设,将一般形式的生存函数加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与传统生命周期假说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系数为常数的结论不同,研究发现加入生命函数的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的系数是可变的,15岁开始的预期寿命延长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系数,而15-60岁工作期预期寿命延长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利用全球218个国家(地区)1981-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前述结论。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系数有提高的趋势,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系数提高幅度较大,这可能是这类国家(地区)国民储蓄率的变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马静燕  
以中国1992—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生命周期等理论,采用VAR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储蓄率的影响最大,影响效应先负后正;对政府储蓄率的影响次之,影响效应先正后负;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最小,影响效应先负后正。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各类储蓄率的不利影响,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建立老年金融体系;发展银发产业,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尧成  
本文分析了中国高储蓄率的动态表现,指出解释储蓄率不断上升的事实是理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关键。为了理解这个特征事实,我们建立一个扩展的缓冲存货模型,分析了存在信贷约束时,随机冲击导致人力财富比例变动从而引起储蓄率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指出该机制中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居民在面临随机冲击时通过增加储蓄会获得流动性溢价,而且流动性溢价与随机冲击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该效应会放大储蓄率的波动。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储蓄率动态进行的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其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