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85)
2023(3244)
2022(2727)
2021(2688)
2020(2260)
2019(4962)
2018(4739)
2017(8348)
2016(4712)
2015(5413)
2014(5298)
2013(4981)
2012(5024)
2011(4364)
2010(4946)
2009(4657)
2008(4711)
2007(4286)
2006(4144)
2005(4097)
作者
(13492)
(11170)
(10938)
(10736)
(7324)
(5520)
(5015)
(4213)
(4135)
(4092)
(3928)
(3731)
(3717)
(3672)
(3635)
(3438)
(3232)
(3219)
(3149)
(3145)
(2917)
(2721)
(2701)
(2628)
(2610)
(2578)
(2534)
(2506)
(2249)
(2245)
学科
(18685)
经济(18639)
管理(12397)
(12342)
(10087)
企业(10087)
中国(7079)
(6238)
(5248)
方法(5023)
(4815)
(4798)
(4648)
银行(4643)
(4502)
(4365)
金融(4362)
教育(4343)
业经(4166)
农业(4056)
数学(3929)
数学方法(3837)
地方(3731)
(3386)
理论(3347)
(3174)
贸易(3168)
(3085)
(3001)
制度(2831)
机构
大学(68204)
学院(65072)
(27061)
经济(26397)
研究(25793)
管理(22256)
中国(20344)
理学(17892)
理学院(17638)
管理学(17314)
管理学院(17179)
(15211)
(14849)
科学(13860)
中心(12638)
(12625)
(11878)
研究所(11132)
(10952)
财经(10921)
师范(10874)
北京(10253)
(9814)
(9748)
(9269)
(9044)
师范大学(8850)
经济学(8601)
(8267)
教育(8050)
基金
项目(39093)
研究(31025)
科学(30773)
基金(28437)
(25633)
国家(24888)
科学基金(20287)
社会(20144)
社会科(18876)
社会科学(18870)
教育(14827)
基金项目(13895)
(13753)
编号(12621)
成果(12583)
(12294)
资助(11858)
自然(11651)
自然科(11368)
自然科学(11365)
自然科学基金(11170)
课题(9278)
(9138)
(8974)
重点(8870)
国家社会(8635)
(8304)
教育部(8117)
项目编号(7961)
大学(7833)
期刊
(35912)
经济(35912)
研究(27261)
中国(17572)
教育(13298)
(11766)
学报(10600)
管理(9938)
(9676)
科学(9471)
(9446)
金融(9446)
大学(8570)
学学(7577)
农业(5966)
财经(5940)
经济研究(5551)
图书(5466)
(5206)
技术(5033)
问题(4765)
业经(4673)
书馆(4514)
图书馆(4514)
世界(4089)
(3974)
(3966)
国际(3814)
(3789)
论坛(3789)
共检索到118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亭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任勇  
国家认同建设不同路径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家认同建设而言,古典意义上国家认同更多基于文化层次,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体系的解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内容的展开,国家认同建设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并被赋予了新内容。此时的国家认同融合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不仅体现为国家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入影响,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有机团结,具有了规范性、传统型和现实性的等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侯力强  戴月明  
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崧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力东  
清末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既有明显的变化也有显著的连续性。虽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影响在不断增强,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乡村精英在这一变迁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乡村精英的"脱嵌"或"变通",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直接控制的努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重新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前景值得期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北江  
西方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早于且成熟于中国,中国在民族国家理论构建中,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相关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主要有两大体系:一种是崇尚个人意志的自由主义派提倡的政治民主主义,追求“民族”与“国家”合一的最高政治目标,即国家共同体民族,实现单一民族国家形态,自由成为共识;另一种是以文化血缘为纽带,以族群集体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主义,即民族共同体民族,实现多民族国家形态,文化属性成为共识。因中西方社会演进历程以及国家构建路径不同,民族理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盲目尊崇极端民族主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带来阻力,甚至造成民族分裂,引起政治动荡。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进一步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对比分析中西方民族理论逻辑,能够阐释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特殊性与内在合理性。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张燕军  
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东政治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在现代中东政治中,伊斯兰教构成了影响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两者间存在的不协调,使伊斯兰教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特性在沙特阿拉伯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伊斯兰教在塑造沙特国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沙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伊斯兰教的某些内生性特征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密切相关。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乐先莲  
比较教育研究与民族国家具有与生俱来的密切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民族国家的不同阶段得以生动体现。民族国家构建构成了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基础,比较教育研究对民族国家构建亦高度关注;民族国家发展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比较教育研究以促进民族国家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民族国家转型日渐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话语,比较教育研究为民族国家转型及其教育发展提供参照。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时序及存在方式会导致比较教育研究关注重心的变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泠一  
海外一些单一型的民族国家如日本、法国、波兰、韩国和以色列等国,在把文化产业作为丰富国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把它作为加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在近一个时期以来,文化产业又成为开展国际间合作及市场竞争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渗透、扶持和开放,已经频繁地成为政府间洽谈的争议性话题;而这些国家发展和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做法,值得同样面 临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国社会加以具体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饶耀平  
全球化是一个近乎被滥用的流行话语,本文拟对全球化从概念到内涵作较为全面的梳理,初步探讨民族国家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指出全球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国家教育的功能和形态,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依然指向国家的发展需求,当今各国教育间的相互交流更多地被赋予了“国际化”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