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9)
- 2023(3775)
- 2022(3176)
- 2021(2986)
- 2020(2539)
- 2019(5151)
- 2018(5147)
- 2017(8354)
- 2016(5279)
- 2015(5876)
- 2014(5173)
- 2013(4770)
- 2012(4284)
- 2011(3923)
- 2010(4165)
- 2009(3734)
- 2008(3722)
- 2007(3452)
- 2006(2893)
- 2005(2418)
- 学科
- 管理(15476)
- 业(15377)
- 企(14020)
- 企业(14020)
- 济(10959)
- 经济(10954)
- 技术(10473)
- 技术管理(8398)
- 理论(5173)
- 中国(4850)
- 教学(4767)
- 学(4751)
- 教育(4577)
- 业经(3735)
- 农(3694)
- 方法(3491)
- 学法(3420)
- 教学法(3420)
- 学理(3088)
- 学理论(3088)
- 制(3071)
- 银(3001)
- 银行(2937)
- 行(2854)
- 财(2854)
- 研究(2809)
- 数学(2537)
- 融(2517)
- 金融(2514)
- 数学方法(2461)
- 机构
- 学院(67035)
- 大学(64398)
- 研究(27178)
- 农(21045)
- 科学(20383)
- 济(19907)
- 管理(19659)
- 经济(19312)
- 农业(17010)
- 理学(16724)
- 中国(16707)
- 理学院(16459)
- 所(16013)
- 管理学(15929)
- 管理学院(15820)
- 业大(15803)
- 研究所(14948)
- 京(14136)
- 技术(12672)
- 省(11780)
- 江(11764)
- 中心(11174)
- 农业大学(10801)
- 业(9895)
- 院(9863)
- 室(9751)
- 州(9334)
- 科学院(9234)
- 实验(8720)
- 财(8638)
- 基金
- 项目(48937)
- 科学(36003)
- 研究(31960)
- 基金(31433)
- 家(30533)
- 国家(30247)
- 科学基金(23907)
- 省(23643)
- 划(18824)
- 社会(17368)
- 自然(16891)
- 自然科(16554)
- 自然科学(16542)
- 基金项目(16383)
- 社会科(16333)
- 社会科学(16325)
- 自然科学基金(16235)
- 教育(16041)
- 创(14293)
- 创新(13590)
- 科技(12464)
- 资助(12242)
- 重点(12074)
- 编号(12025)
- 计划(11934)
- 业(11401)
- 发(11022)
- 课题(10816)
- 新(10112)
- 成果(9782)
共检索到102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风珍 万勇善 薛其勤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风珍 万勇善 类承斌
试验对外源DNA导入花生变异体的D8株行进行了数量性状的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D4代同一株行的10个D8株行相比较,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等性状无显著差异,叶长、果长及果皮厚3个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单株生产力与其他性状的相关程度不同,与果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高呈显著负相关;将10个株行聚为3类,结果与系谱图并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
花生 数量性状 相关系数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华 李树华 韩国敏 马静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宁夏水稻栽培品种宁粳23号、宁粳16号中,获得163个变异后代,变异性状极其广泛,对其中22份材料在全生育期经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表现广谱抗性材料有4份,其中2005D3-136,2005D3-60无论在农艺性状还是在抗病性上变异都优于受体。
关键词:
野生稻DNA 花粉管通道导入 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芙蓉 张军 刘任重 刘勤红 张传云 刘国栋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导入陆地棉(G.hirsutumL.)栽培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优良的新种质系,并且在导入后代中发现了1个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可能受1个纯合致死的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对变异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外源DNA已经整合在陆地棉的基因组中,并推测某些DNA片段可能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机制整合到陆地棉染色体上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顺 付艳平 秦乐业 李勋远 向青锋 曾国柱 姜道宏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汉珍 郭坚华
20 0 0~ 2 0 0 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 ,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 2 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 (G +C) %等鉴定 ,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 (又称斑点病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永宝 施季森 赵洪亮
Ginkgo biloba is one of most famous officinal plant in China. In the past, many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and planted, but there is not still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these varieties. This paper studied DNA fingerprints of the main G. biloba varieties cultiva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using ISSR DNA ma...
关键词:
银杏 ISSR标记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洁 刘玉瑛 邵艳军 张玲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我国日趋严重 ,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生产上常用的 2 7个杂交种和 4 6个自交系进行抗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 ,弯孢菌各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但没有发现免疫的品种和自交系 ,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类型
关键词:
抗病性 生理分化 弯孢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穆晓雅 谭志琼 刘铜 彭正强 张荣意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藿香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威 叶云峰 蒋妮 胡凤云 刘丽辉 林伟
叶斑病是砂仁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给砂仁生产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砂仁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IT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关键词:
砂仁 叶斑病 病原鉴定 茄腐镰孢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杰 尹秀娟 钟双玉 陈锦 朱俊子 李晓刚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关键词:
富贵草 叶斑病 冬麦刺盘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杰 尹秀娟 钟双玉 陈锦 朱俊子 李晓刚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关键词:
富贵草 叶斑病 冬麦刺盘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