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5)
2023(16261)
2022(13701)
2021(12729)
2020(11058)
2019(25746)
2018(25395)
2017(48924)
2016(25862)
2015(29141)
2014(29180)
2013(28770)
2012(26459)
2011(23894)
2010(24021)
2009(22967)
2008(22319)
2007(19619)
2006(17306)
2005(15832)
作者
(74225)
(61903)
(61426)
(59015)
(39343)
(29946)
(28283)
(24005)
(23908)
(22268)
(21055)
(20993)
(19695)
(19624)
(19581)
(19555)
(18274)
(18247)
(18076)
(18007)
(15366)
(15350)
(15047)
(14362)
(14089)
(13977)
(13966)
(13555)
(12709)
(12154)
学科
(109049)
经济(108921)
管理(72855)
(70989)
(62050)
企业(62050)
方法(52424)
数学(45966)
数学方法(45404)
(35060)
银行(34913)
(33273)
中国(32736)
(32398)
金融(32395)
(31428)
(30371)
(26723)
业经(24789)
(21954)
地方(20994)
(19958)
财务(19900)
财务管理(19849)
(19366)
贸易(19350)
理论(18993)
企业财务(18968)
(18775)
(17767)
机构
大学(367514)
学院(363122)
(152793)
经济(149654)
管理(139972)
研究(122389)
理学(119664)
理学院(118428)
管理学(116329)
管理学院(115662)
中国(104037)
(77147)
(75661)
科学(72285)
(62042)
(61504)
中心(59782)
财经(59204)
(55704)
研究所(55500)
(53778)
业大(52604)
农业(48890)
北京(48711)
经济学(48603)
(46058)
师范(45507)
(44749)
财经大学(44317)
经济学院(43859)
基金
项目(238411)
科学(187970)
基金(174873)
研究(172683)
(152293)
国家(151048)
科学基金(129988)
社会(110276)
社会科(104674)
社会科学(104640)
(92547)
基金项目(91429)
自然(84443)
自然科(82540)
自然科学(82511)
教育(81203)
自然科学基金(81046)
(78371)
资助(73044)
编号(69142)
成果(57019)
重点(54534)
(53845)
(50717)
(50071)
课题(48093)
创新(46849)
教育部(46775)
科研(46577)
国家社会(46022)
期刊
(163874)
经济(163874)
研究(112631)
中国(74428)
(60942)
(57819)
金融(57819)
学报(57332)
(54513)
管理(51870)
科学(51856)
大学(44119)
学学(41347)
教育(39775)
农业(34285)
技术(31586)
财经(30691)
经济研究(27020)
(26292)
业经(25329)
问题(21366)
(18840)
理论(18775)
统计(18418)
(17963)
技术经济(17555)
(17116)
实践(16892)
(16892)
(16506)
共检索到559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华  尹苑生  
关于国有银行问题症结,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从金融稳定角度对国有银行脆弱性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没有支持银行治理观、市场结构观、增量改革观和外部冲击假说,也没有支持传统的经济基本面决定观。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可能更多来源于制度层面而不是市场因素、银行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层面。公有产权制度和政府行政金融控制是否是国有银行脆弱性根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诗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董金玲  
本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脆弱性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应从解决法人治理、不良资产处置及资本金补充等问题入手,作者同时认为,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还必须辅之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等相关政策改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华  伍志文  
进入2004年,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否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稳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郦锡文  
一、国有商业银行基础脆弱性 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开,国有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金融机构同台竞争,并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我们应从基础入手,找出差距,通过一系列改革,把基础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袁德磊  赵定涛  
本文对各种银行脆弱性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后,选择4个核心指标对1985~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判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2年的脆弱性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商业银行能否保持和巩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成功实现“战略转型”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蜕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一个良性互动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是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耿同劲  
银行脆弱性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前沿理论,学者们就其内涵、生成机理、判断与测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在阐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作出评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曦   王仁曾  
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分析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审视金融科技能否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这对于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2012—2020年银行、城市层面数据,基于内外双重视角分析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改善银行存贷款结构和信贷质量显著降低银行脆弱性,其对农村商业银行脆弱性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且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但边际作用逐渐减弱。在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无显著抑制作用,随着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并呈现边际作用增强态势。因此,银行要合理规划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引导金融科技良性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徐璐  钱雪松  
银行脆弱性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银行业信贷猛增的背景下,人们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更加关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提出了信贷热潮会增加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假说。同时,基于1990-2011年中国相关数据构造了银行脆弱性指标并界定了信贷热潮,实证考察了信贷热潮因素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热潮不仅自身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健性,而且倾向于加大金融体系结构性特征对银行脆弱性的负面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只有避免出现较长持续期的信贷热潮,同时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银行业集中度,才能有效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玉英  
以制度经济学范式为框架,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结合制度变迁中的目标函数导向和约束条件限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探讨市场化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问题。最后得出现阶段改革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措施。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范洪波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2)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有效控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本文旨在为人们解读国家通过注资方式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意图与绩效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主要命题与观点大致有 :第一 ,政府推动下的银行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一般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并追求短期见效的效果 ;第二 ,在微观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 ,单方面改变银行资本结构的行动注定会无功而返 ;第三 ,国有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且不乏有效运作的例证 ,通过人为方式降低国有银行比例以提高整体银行效率是一种逻辑误导 ;第四 ,中国国有银行低效率运行的根源不在出资人本身 ,而在于出资人获取回报的特殊经济流程 ;第五 ,若考虑到被巴塞尔协议剔除的一些无形资产可以在国有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于景莲  陈华  
基于国外关于银行脆弱性的最新研究,详述了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国际经验及研究进展,强调了在我国银行业调整和开放加快、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的紧迫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基本框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陶雄华  
金融动荡越来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严重,冲击后果往往殃及整个世界。如何面对这种新情况?伴随金融脆弱性概念的提出,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亦日趋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