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958)
2022(1706)
2021(1643)
2020(1457)
2019(3478)
2018(3381)
2017(7333)
2016(3932)
2015(4518)
2014(4626)
2013(4624)
2012(4559)
2011(4006)
2010(4075)
2009(3732)
2008(4273)
2007(4009)
2006(3712)
2005(3604)
2004(3243)
作者
(11940)
(9674)
(9477)
(9385)
(6349)
(4663)
(4528)
(3848)
(3667)
(3626)
(3421)
(3414)
(3348)
(3344)
(3145)
(3055)
(2974)
(2917)
(2898)
(2604)
(2593)
(2568)
(2362)
(2309)
(2281)
(2241)
(2234)
(2217)
(1985)
(1947)
学科
(16240)
经济(16224)
(15241)
银行(15096)
(13847)
(12407)
(11799)
企业(11799)
(10606)
管理(9970)
业务(9068)
(8354)
制度(8351)
(8026)
金融(8026)
银行制(7822)
方法(6930)
数学(5981)
数学方法(5935)
业经(5439)
(5332)
(4246)
企业经济(3913)
体制(3902)
(3765)
财务(3764)
财务管理(3757)
中国(3754)
企业财务(3649)
国有(3354)
机构
大学(56343)
学院(54044)
(24797)
经济(24226)
中国(23801)
管理(20632)
研究(19328)
(18034)
银行(17303)
(16083)
理学(16060)
理学院(15883)
管理学(15703)
管理学院(15595)
(15043)
(12654)
财经(11235)
(10432)
(10266)
中心(10175)
(10143)
(10028)
科学(10022)
金融(9823)
(9544)
研究所(9044)
财经大学(8629)
北京(8481)
农业(8413)
经济学(8405)
基金
项目(30091)
科学(23042)
基金(22110)
研究(21857)
(19252)
国家(19081)
科学基金(15843)
社会(13731)
社会科(13086)
社会科学(13082)
基金项目(11094)
(10466)
资助(10208)
自然(10069)
教育(9832)
自然科(9754)
自然科学(9753)
自然科学基金(9599)
(9402)
编号(8272)
成果(7597)
(7327)
重点(6924)
(6348)
教育部(6345)
(6111)
(6011)
人文(5990)
科研(5864)
大学(5855)
期刊
(27553)
经济(27553)
(24461)
金融(24461)
研究(22239)
(12852)
中国(11883)
(8595)
管理(7977)
学报(7804)
科学(7167)
财经(6362)
大学(5878)
学学(5595)
(5339)
理论(4289)
经济研究(4177)
国际(3933)
农村(3919)
(3919)
教育(3849)
实践(3846)
(3846)
农业(3840)
问题(3658)
业经(3373)
财会(3284)
(3258)
农村金融(3243)
技术(3127)
共检索到100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智  罗结  
本文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含性契约关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提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述军  刘玉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过度依赖、高负债以及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变迁引起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导致其不计后果的过度融资,形成高负债,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与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则鼓励银行的过度放贷,特定背景下的二者结合引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双方行为都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信贷活动发生时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存款人、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另一方面,在信贷活动中也存在着逆向选择,高利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分别在借款人和银行方面产生逆向选择。为了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必须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国栋  章仁俊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 ,已制约了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本文揭示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是体制问题 ,提出化解不良资产之关键是对金融制度和产权体制进行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仁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由于信贷资金财政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国有企业不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效率的制约。在借鉴马来西亚国家成功处理不良资产的基础上,提出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实行银行重组,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处置不良资产的自动调节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适处理巨额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深化国企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硬化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有关各方面通力协作.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济  
控制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主要有 :加强国家法制建设和政策支持 ;努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加强银行内部信贷管理 ,将贷款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小年  
脆弱的银行系统对于经济的潜在危害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暴露无遗。危机初起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银行和企业的债务负担陡增,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下降,从而使银行的资产质量急剧恶化,呆坏账数量上升。由于拿不出更多的资本金冲销坏账,银行很快陷入支付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邱招完  
中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在银行改革,而银行改革的成败却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却在于如何处置巨额不良资产和铲除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成因。要想避免“亡羊”,必须先从“补牢”做起,剖析成因,才能寻到良策,更好的防范与化解不良资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隆昌  
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和成因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王隆昌一、研究资产质量的意义由企业会计准则可知,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企业经营成果严格地说应该是企业经营各类资产所取得的净收益。企业要获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健  
国有商业银行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需要从其事实上履行的双重功能入手进行解析:国有商业银行在履行基本功能时,由于行业性风险产生的不良资产具有普遍性和内生性;但其在履行公共性功能时,由于承担的政策性风险和支付的履职成本无法分摊导致的超额不良资产,具有特殊性和外生性。因此,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既要控制行业性风险,更要建立对其履行特殊功能所支付成本的合理分摊机制,并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从体制上逐步淡化其特殊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外生性原因造成的超额不良资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隆昌  
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和成因王隆昌一、银行资产质量的鉴别标准及其分类(一)银行资产质量的鉴别标准现有银行经营管理研究成果表明,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经营方针是通常要求其资产具有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曾被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本文试图对既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由于国外文献总体上乏善可陈,因此进入本文视野的大部分有价值的观点都来自于国内文献。大致地说,国内偏重制度视角的经济学家在不良资产的特殊性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但对特殊性本身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根据本文的考察,经济金融改革启动不久,就有学者敏锐地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属于国家负债的"金融方式";一些文献由国家融资切入几乎触到了不良资产形成的真正源头;另有文献认为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为寻求财政补贴最大化过度提供信贷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啸  
基于一个国有银行选择贷款项目的博弈模型,本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以及股改上市———进行了分析,指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前提条件,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股改上市能否改变国有银行的项目选择行为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