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31)
2023(2718)
2022(2363)
2021(2281)
2020(1813)
2019(4108)
2018(3829)
2017(7678)
2016(4131)
2015(4562)
2014(4666)
2013(4704)
2012(4369)
2011(3991)
2010(3959)
2009(3775)
2008(4201)
2007(3918)
2006(3629)
2005(3639)
作者
(12230)
(9807)
(9741)
(9491)
(6314)
(4668)
(4577)
(3940)
(3745)
(3736)
(3477)
(3397)
(3378)
(3302)
(3139)
(3017)
(3001)
(3001)
(2949)
(2632)
(2569)
(2519)
(2488)
(2393)
(2339)
(2330)
(2296)
(2132)
(2022)
(1963)
学科
(16659)
经济(16639)
(15155)
银行(15010)
(13757)
(12885)
企业(12885)
(12384)
(11122)
管理(10961)
业务(8946)
(8190)
制度(8188)
银行制(7762)
(7740)
金融(7739)
方法(7160)
业经(5884)
数学(5882)
数学方法(5836)
(5385)
(4433)
企业经济(4240)
(4234)
财务(4231)
财务管理(4224)
中国(4218)
企业财务(4108)
体制(3997)
理论(3466)
机构
大学(59212)
学院(56336)
(24073)
中国(23850)
经济(23494)
管理(21121)
研究(19158)
(17566)
银行(16840)
理学(16539)
理学院(16343)
管理学(16134)
管理学院(16014)
(15624)
(14966)
(13156)
财经(11317)
(10275)
科学(10257)
中心(10096)
(10002)
(9875)
(9828)
(9826)
金融(9622)
研究所(8774)
财经大学(8669)
北京(8634)
(8409)
经济学(8204)
基金
项目(29895)
科学(23268)
基金(22492)
研究(21972)
(19292)
国家(19098)
科学基金(16341)
社会(13845)
社会科(13228)
社会科学(13224)
基金项目(11554)
自然(10502)
(10417)
自然科(10194)
自然科学(10192)
自然科学基金(10055)
教育(9928)
资助(9852)
(9222)
编号(8595)
成果(8063)
(7134)
重点(6733)
教育部(6381)
(6255)
人文(6086)
(6071)
大学(5922)
国家社会(5899)
科研(5882)
期刊
(27423)
经济(27423)
(23846)
金融(23846)
研究(23429)
(13551)
中国(12919)
管理(9455)
学报(8773)
(7800)
科学(7095)
财经(6652)
大学(6533)
学学(5726)
(5612)
教育(5127)
图书(5007)
理论(4667)
实践(4177)
(4177)
经济研究(4113)
书馆(3871)
图书馆(3871)
农村(3715)
(3715)
财会(3619)
国际(3547)
会计(3374)
问题(3328)
农业(3260)
共检索到105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曾被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本文试图对既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由于国外文献总体上乏善可陈,因此进入本文视野的大部分有价值的观点都来自于国内文献。大致地说,国内偏重制度视角的经济学家在不良资产的特殊性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但对特殊性本身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根据本文的考察,经济金融改革启动不久,就有学者敏锐地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属于国家负债的"金融方式";一些文献由国家融资切入几乎触到了不良资产形成的真正源头;另有文献认为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为寻求财政补贴最大化过度提供信贷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述军  刘玉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过度依赖、高负债以及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变迁引起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导致其不计后果的过度融资,形成高负债,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与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则鼓励银行的过度放贷,特定背景下的二者结合引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双方行为都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信贷活动发生时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存款人、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另一方面,在信贷活动中也存在着逆向选择,高利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分别在借款人和银行方面产生逆向选择。为了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必须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智  罗结  
本文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含性契约关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提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思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啸  
基于一个国有银行选择贷款项目的博弈模型,本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以及股改上市———进行了分析,指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前提条件,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股改上市能否改变国有银行的项目选择行为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乔  赵昌文  
本文通过建立一般性理论模型,解释了在政治控制条件下,政治家与经理人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过程。具体而言,本文说明了政治家的代理问题主导银行不良资产Ⅱ型产生,而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则是形成银行不良资产Ⅲ型的原因。在政治控制下,随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恶化,银行不良资产将不断累积,呈现发散的趋势。政府不得不对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进行财政补贴,而这一补贴最后将通过增加税收或通货膨胀的方式由社会公众承担,这是一种在经济和政治上具有高昂成本、长期而言不可持续的模式。该结论不仅对我国银行业的未来改革具有价值,而且对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向金融机构注资持股及银行国有化同样有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亚新  
不良贷款处置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作为一项全局性改革,如何实现低成本解决不良资产和建立高效率银行体系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在对第一次政策性处置制度与技术问题评估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国有银行作为一个制度群体,在经营模式与业绩上存在差别,因此不良贷款处置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第二,在制度上,要避免重复走第一次政策性剥离的老路,让国有银行与国家财政分担改革成本,在约束国有银行道德风险的同时,赋予国有银行选择权的激励,重点是合理设计财政注资率与次级债发行;第三,在技术上,国家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金融体系以信托受益合同方式,替代原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债券模式,从而强化资产处置中的激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民  曹建增  加里·韦斯  
转轨经济的金融改革脱胎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在进入80年代之后,前苏东诸国先后尝试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步改变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全国资本分配的运行框架,实行央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双轨制,匈牙利(1987)与波兰(1989)开始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二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洪江  
本文首先对不良资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的现状 ,并分析了不良资产的变化趋势以及制度成因。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的数量要大大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 ,资产质量被高估 ,且不良资产仍不断恶化。原因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不合理 ,银行内部管理不规范 ,造成银行分支机构不能如实地反应信贷资产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国栋  章仁俊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 ,已制约了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本文揭示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是体制问题 ,提出化解不良资产之关键是对金融制度和产权体制进行创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良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构成目前困扰我国经济、金融的最大难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等重大举措,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各出新招,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本文就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以下简称我行)实行不良贷款集中经营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仁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由于信贷资金财政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国有企业不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效率的制约。在借鉴马来西亚国家成功处理不良资产的基础上,提出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实行银行重组,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处置不良资产的自动调节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适处理巨额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深化国企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硬化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有关各方面通力协作.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