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7)
- 2023(7109)
- 2022(5618)
- 2021(4988)
- 2020(4319)
- 2019(9731)
- 2018(9423)
- 2017(18652)
- 2016(9821)
- 2015(10868)
- 2014(10550)
- 2013(10639)
- 2012(9552)
- 2011(8110)
- 2010(8437)
- 2009(8121)
- 2008(8521)
- 2007(7849)
- 2006(7010)
- 2005(6767)
- 学科
- 业(70984)
- 企(68269)
- 企业(68269)
- 济(51667)
- 经济(51608)
- 管理(49752)
- 业经(24381)
- 财(23218)
- 方法(23016)
- 农(19111)
- 务(18565)
- 财务(18561)
- 财务管理(18549)
- 企业财务(17592)
- 数学(15738)
- 数学方法(15700)
- 技术(14757)
- 农业(14734)
- 贸(12860)
- 贸易(12855)
- 易(12640)
- 企业经济(12101)
- 策(12064)
- 制(11516)
- 划(11442)
- 出(11426)
- 经营(10857)
- 和(10418)
- 中国(10155)
- 技术管理(10140)
- 机构
- 学院(149412)
- 大学(142154)
- 济(72140)
- 经济(71194)
- 管理(66900)
- 理学(57221)
- 理学院(56843)
- 管理学(56499)
- 管理学院(56231)
- 研究(40106)
- 中国(36239)
- 财(35268)
- 京(28464)
- 财经(27755)
- 经(25212)
- 江(23434)
- 农(22893)
- 经济学(22055)
- 商学(20916)
- 商学院(20760)
- 财经大学(20299)
- 经济学院(20169)
- 科学(20134)
- 经济管理(19035)
- 所(18878)
- 业大(18793)
- 中心(18528)
- 州(17883)
- 农业(17804)
- 北京(17543)
- 基金
- 项目(91411)
- 科学(75324)
- 研究(70159)
- 基金(69567)
- 家(57834)
- 国家(57242)
- 科学基金(52606)
- 社会(48749)
- 社会科(46438)
- 社会科学(46427)
- 基金项目(36858)
- 省(36351)
- 自然(32278)
- 自然科(31601)
- 自然科学(31596)
- 自然科学基金(31153)
- 教育(30548)
- 业(28094)
- 划(27965)
- 资助(27875)
- 编号(27256)
- 创(23167)
- 部(20855)
- 国家社会(20731)
- 创新(20559)
- 制(20305)
- 成果(19978)
- 发(19669)
- 重点(19408)
- 人文(19367)
共检索到226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爱玲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使国有资本实现战略性退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需要。但国有资本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具体来说,一是依靠国有企业再造;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关键词:
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退出 国有企业再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谷汉文 聂正安
经验研究表明 ,国有企业自产生之日起 ,就成为给工人阶级提供“福利保障”和“终身雇用”就业关系的工具或载体。随后 ,“终身雇用”演变成“铁饭碗”劳动就业体制。在“铁饭碗”体制中 ,工人可以凭借“铁饭碗”吃社会主义的“大锅饭” ,使谋求“非常福利”的意识既有产生基础 ,又有存在空间。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的“非常福利”行为既阻碍国有资本寻利 ,又侵害国有资本本身 ,并构成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正反馈机制”。而随着经济转型、非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国有企业 (职工 )谋取“非常福利”的行为倾向也越来越受限制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合法代表 ,其理性选择是行使退出权 ,职工对促使国有企业...
关键词:
铁饭碗 非常福利 退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蕙馨 王军
准确把握企业进入退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位置,分析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并将其与中国的制度因素相结合,考察进入退出壁垒的失效,从而可以看出进入退出理论在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对策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进入 进入壁垒 退出 退出壁垒 国有企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景兰
债转股是我国为化解金融风险、盘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在对目前债转股给国企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和国有企业重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债权转股权 国有企业 重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许荣宗 唐跃军 张楚皙
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将退出成本引入对经理行为的分析。分析表明,退出成本的存在会使经理采取积极行动以避免退出,经理的努力水平会随着退出成本的增加而提高;通过提高经理的退出成本,所有者以较少的剩余索取权激励使经理提供相同的努力水平。本文认为,退出成本过低是导致当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多管齐下,在当前推行产权改革、治理结构优化和剥离政策性负担、引入竞争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时,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以提高国有企业经理的退出成本,以避免其他改革措施事倍功半。
关键词:
退出成本 经理行为 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晓凤 蔡铁夫 朱海燕
市场退出障碍的存在使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的困境之中而不能实现市场退出 ,这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市场退出问题的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 ,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市场退出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 ,长期低效运转的企业不能顺利退出市场。
关键词:
市场退出 企业并购 退出壁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白永秀
论国有企业的退出○白永秀本文认为,“抓大放小”的提法要求小企业从国有领域退出,“抓重放轻”则进一步要求竞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退出,只保留垄断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国有性质。国有企业退出是由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格局所决定的,不会导致私有化。作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国胜
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本的战略重组●吕国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从根本上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以至整个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其仔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国有企业的退出并不总是顺序选择的 ,政府在选择退出的国有企业时 ,会选择部分好的企业先于部分差的企业退出 ,即采取逆退出策略。既有的讨论国有企业退出的文献以及把企业退出与激励相联系的理论很难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国有企业退出与激励机制设计约束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其结论是 ,国有企业的逆退出现象可以从预算约束的硬化条件下棘轮效应的角度加以理解。政企不分格局的改变会对政府采取逆退出策略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政府采取逆退出策略有利于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方明 陈敬贵
本文认为 ,在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组织再造。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看 ,要将作为政府机构附属物 ,承担过多社会职能的行政组织改造为真正的市场组织 ;从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看 ,要将所有者直接控制经营的企业组织改造为所有者只行使终极所有权 ,企业法人财产由职业经理 (企业家 )直接控制经营的组织 ;从企业治理结构看 ,要由党委、行政、职代会、工会分工协作的治理结构 ,改造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分工协作和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新龙
长期以来,从国有资本收益的范围、比例、使用等途径寻找解决国有资本收益问题的办法,常常陷入就事论事的困境,让一些问题反复求证而无解。而如果将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企业改革联系起来,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迎刃而解。一、国有资本收益范围比例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资本收益范围上,国有资本收益制度必须符合市场化要求,具备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征缴范围。在社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涓
中国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困境问题可以在“能力过剩”——“退出障碍”——“退出援助政策”的思路下进行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力过剩”(Excess Capacity)或“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J.M.Cassels,1937)。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许成安
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 ,然而 ,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有必要对“进”与“退”的先后次序、“进”与“退”或“为”与“不为”的主体 ,“进”与“退”的范围或领域 ,“退出”的具体方式以及“退出”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
国企改革 有进有退 所有制结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