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2)
2023(10087)
2022(8450)
2021(7555)
2020(6127)
2019(14005)
2018(13789)
2017(26636)
2016(13779)
2015(15142)
2014(15344)
2013(15486)
2012(15144)
2011(14174)
2010(14648)
2009(13599)
2008(13154)
2007(11969)
2006(11257)
2005(10758)
作者
(42466)
(35628)
(35449)
(33710)
(22625)
(16939)
(16006)
(13735)
(13515)
(12799)
(12271)
(11720)
(11539)
(11510)
(11088)
(11025)
(10609)
(10298)
(10290)
(9850)
(9514)
(8796)
(8631)
(8218)
(8073)
(8014)
(7830)
(7712)
(7286)
(6961)
学科
(91712)
经济(91654)
(37751)
管理(37547)
(31459)
企业(31459)
地方(27720)
方法(25473)
中国(23290)
业经(22356)
数学(21452)
数学方法(21319)
(19706)
地方经济(17444)
(15741)
(13924)
农业(13894)
产业(13695)
(12639)
(12503)
金融(12501)
(12462)
贸易(12450)
(12407)
技术(12261)
(11933)
银行(11918)
(11875)
(11686)
环境(11217)
机构
学院(214942)
大学(213577)
(104212)
经济(102303)
研究(82717)
管理(80461)
理学(67475)
理学院(66623)
管理学(65772)
管理学院(65345)
中国(62228)
科学(47275)
(46515)
(43676)
(42158)
研究所(37839)
中心(35840)
财经(34009)
(33835)
经济学(33109)
(31955)
(30567)
北京(30359)
(30097)
师范(29829)
经济学院(29365)
(29158)
(27400)
业大(27105)
科学院(25241)
基金
项目(134235)
科学(107022)
研究(101005)
基金(97027)
(83740)
国家(83095)
科学基金(71234)
社会(67498)
社会科(64285)
社会科学(64274)
(52730)
基金项目(51049)
教育(43824)
(43412)
自然(42090)
自然科(41091)
自然科学(41083)
自然科学基金(40393)
编号(40159)
资助(38907)
(36603)
成果(33330)
重点(30641)
发展(30253)
(29774)
(29160)
国家社会(28767)
(28231)
课题(28111)
创新(26474)
期刊
(131552)
经济(131552)
研究(72925)
中国(47448)
管理(33287)
(31374)
(30679)
科学(29419)
学报(28652)
(22887)
金融(22887)
经济研究(22112)
大学(22038)
教育(21354)
业经(21136)
农业(20839)
学学(20682)
技术(19989)
财经(18203)
问题(16865)
(16096)
技术经济(13546)
(12640)
世界(12252)
商业(11679)
国际(11305)
图书(11114)
经济问题(10941)
(10748)
经济管理(10720)
共检索到350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琦梁   刘亦婷  
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中国地级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对本地新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从知识网络中心势角度识别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对本地新产业发展具有负向作用,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不利于当地新产业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这种影响与其对知识网络结构的塑造作用有关。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往往会形成较高中心势的知识网络,而高度的知识网络中心势不利于新产业的孕育与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制约新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给予各个企业以平等的市场地位,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活力是重要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林柄全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永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海洋经济韧性是积极应对内外部冲击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探究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抵抗性发展较快,鲁棒性发展较慢,生态风险仍然较高;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关联不断增强,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空间结构,分别辐射或控制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地理空间邻近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投入等差异对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文嫮  吕惠燕  
本文选取2004—2013年中国120部优秀电视剧,以其参与企业关系数据为样本,使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优秀电视剧企业的空间分布和整体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规模、连通度、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网络结构指标,深入分析了六个电视剧企业集聚区的子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优秀电视剧产业整体网络拓扑结构呈现"轴辐"形态,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从空间角度分析,北京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整体网络权力的核心;从企业所有制性质分析,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占据核心地位;从价值链环节分析,"出品"和"拍摄"环节的企业占据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权力中心。2六大集聚区域的电视剧产业子网络结构中,北京子网络规模最大、连通度最高,其核心企业在整体网络的中心度要高于其在区域子网络内的中心度。这表明相对于区内分工,北京企业在区际分工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子网络规模、连通度居中,区域内核心企业在区际、区域内分工中的重要程度大致相当;湖南子网络规模最小、连通度较高,为单核心的中心式网络,其核心企业只在区域内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本文就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区域产业发展展开了讨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金丹  黄晓  
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省际文化产业发展间关联关系,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样本考察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2省际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密切,整体网络结构较为稳定;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的网络控制力。3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传导路径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中西部地区是动能传递的"主要桥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金丹  黄晓  
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省际文化产业发展间关联关系,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样本考察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2省际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密切,整体网络结构较为稳定;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的网络控制力。3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传导路径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中西部地区是动能传递的"主要桥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平新乔  
本文讨论了生产成本函数形状、企业生产目标函数的变化对于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在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的影响。本文贡献了一个关于社会福利极大化目标在企业产量决策中的权数θ与产量水平q的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 ,分析了在等边际成本与线性的市场需求反函数条件下 ,国有企业目标函数的变化与私有企业进入对于国有经济相对地位的效应 ,论证了在上述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会趋于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华军  张耀  孙亚男  
全面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中国新时期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省域之间存在普遍的溢出效应,不存在孤立发展的地区。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其中,东部省份处于主导地位,中部省份扮演"桥梁"与"中介"角色,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相关,而民生状况的协同改善对空间网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茂清  
战后 ,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促进其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步暴露出许多弊端。因此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 ,并取得很大成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辛树人   彭江波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与非国有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分析 ,得出了金融机构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自身效益 ,目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受到金融约束 ,优化金融结构 ,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是提高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当务之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初显,催生出很多新产业和新业态,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亮点。下一步,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培育新业态,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钢  王罗汉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实证分析了不同所有制对省际经济收敛的影响。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研究得出第二产业对省际间经济差距影响最大的结论,直到2010年仍占到80%以上。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经济重心方法同时,对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对中国经济区域差距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国有经济正在推动中国工业经济重心向西部移动,为解决中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研究发现,整体上讲,地区间经济差距已呈收敛态势。通过所有制结构分解表明,尽管国有经济在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差距,但没有非国有经济明显;非国有经济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2011年不同省份工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薛有志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萎缩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薛有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趋势引人注目,一是国有经济的逐步萎缩趋势,一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1978年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73%,非国有经济仅占19.27%.随后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洁方  
基于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和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级别的划分,文章提出构建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方法。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置指标刻划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反映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特征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状况。用pajek软件生成了江苏省苏南和苏中地区的经济联系网络,并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