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8)
2023(16829)
2022(13919)
2021(12976)
2020(10620)
2019(24309)
2018(23756)
2017(46466)
2016(24538)
2015(27293)
2014(27043)
2013(26524)
2012(24467)
2011(21846)
2010(22150)
2009(20463)
2008(20314)
2007(18109)
2006(16243)
2005(14945)
作者
(67412)
(56287)
(55903)
(53048)
(35991)
(26695)
(25331)
(21680)
(21530)
(20142)
(19093)
(18804)
(17812)
(17749)
(17461)
(17335)
(16715)
(16245)
(16161)
(16039)
(13864)
(13695)
(13693)
(13091)
(12599)
(12550)
(12473)
(12363)
(11074)
(10985)
学科
(113172)
经济(113058)
(95748)
(85763)
企业(85763)
管理(84825)
方法(46051)
数学(36647)
数学方法(36205)
业经(34218)
(33662)
(33068)
中国(30091)
(25693)
地方(24587)
农业(23691)
(23373)
财务(23319)
财务管理(23288)
(22664)
银行(22653)
企业财务(22117)
(21549)
技术(20824)
(20239)
理论(19691)
(19327)
贸易(19309)
(18844)
(18716)
机构
学院(349016)
大学(342177)
(153288)
经济(150376)
管理(142911)
理学(121711)
理学院(120563)
管理学(118943)
管理学院(118270)
研究(111418)
中国(92648)
(73808)
(71283)
科学(61891)
财经(57553)
(54349)
(53464)
中心(53038)
(52290)
(52060)
研究所(47597)
经济学(46581)
业大(45184)
北京(44793)
(43222)
(42897)
财经大学(42568)
师范(42542)
经济学院(41915)
(40485)
基金
项目(223315)
科学(180042)
研究(169916)
基金(163998)
(139343)
国家(138036)
科学基金(122449)
社会(110957)
社会科(105432)
社会科学(105408)
(87943)
基金项目(85846)
教育(77833)
自然(76771)
自然科(75083)
自然科学(75069)
自然科学基金(73776)
(72374)
编号(69033)
资助(66693)
成果(54966)
(52095)
(50054)
重点(49568)
(49405)
课题(47238)
国家社会(45898)
创新(45389)
教育部(44102)
人文(43912)
期刊
(176997)
经济(176997)
研究(107462)
中国(69186)
(60245)
管理(59447)
(48939)
(44972)
金融(44972)
科学(43832)
学报(41483)
教育(36128)
技术(34306)
大学(34169)
农业(32868)
学学(32410)
业经(31033)
财经(29411)
经济研究(27460)
(25408)
问题(22832)
技术经济(19617)
(19014)
(18075)
现代(17554)
商业(16974)
理论(16674)
世界(16671)
财会(16221)
国际(15860)
共检索到540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浩萍  陈欣  陈超  
IPO发行折价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融资成本。我们发现2002~2005年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折价比非国有企业平均高出29.95%。已有文献大多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则从政策信号理论出发探讨其原因。政策信号理论认为,国有企业较高的IPO折价是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主动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维护长期股权价值的政策主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中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IPO折价较高;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长度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皆不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特别是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发行后长期股权回报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这些证据都与政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峥  欧阳珊  
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对新股发行的影响,探讨了发行制度与新股定价等相关问题。本文发现改革后新股发行价上升使得首日折价水平显著下降,同时新股发行价与反映公司质量的财务特征变量相关度增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09年的发行制度改革对于IPO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具有贡献,进一步揭示了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一级市场价格发现制度的欠缺是IPO高折价以及IPO价格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欣  夏芸  李春涛  
本文基于中国创业板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从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对IPO折价给予了新的解释。本文发现,自主研发对于IPO折价有深远影响,技术研发的特性造成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价值不确定性,进而导致IPO折价,研发投资越多,IPO折价越大。代表创新能力的专利和技术机密具有积极的信号效应,能够显著降低IPO折价,专利和技术机密数量越多,IPO折价越小。因此,公开披露创新能力的信息有助于发行人降低上市成本。此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和高科技企业中,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于IPO折价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结论对于深刻认识新兴资本市场中创新型企业IPO折价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完善首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工孟  俞欣  寇祥河  
本文考察中资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时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研究发现,在大陆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在美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折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业时间短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时的历史也较短;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水平也越高。这两个检验都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O折价提早退出投资项目,进一步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勇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建立了一个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实证表明基金上市时间、基金规模、基金业绩增长及红利政策等因素对折价率的波动有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丽梅  
定价能反映定向增发的真实动因及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定向增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其折价可能是对禁售期、未来监控、挖掘企业价值信息、消极认购人放弃对企业监控或对管理层的私利的补偿,也可能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抑或是投资者对企业真实价值的估计,具体依各国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乐芬  熊发礼  
大股东侵占是否是我国定向增发高折价现象的主要原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定向增发价格政策为基础,将样本首先按照定价方式分成两类,然后以创新后的大股东净效应理论为依据,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全认购、零认购和混合认购三种类型,分别探讨大股东在不同类型下的行为模式对发行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虽然存在显著的侵占行为,但对发行折价并不具有主导作用,甚至在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格时,更可能承受溢价认购的风险。基于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1)加强投资者保护以抑制大股东侵占行为;(2)完善价格政策定价机制,以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田明圣   胡雅梅  
本文由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结构的调查分析入手,引入“理性投机者”概念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结论是:在投机气氛浓重、存在市场操纵行为、封闭式基金整体管理水平一般且存在道德风险的市场环境下,理性投机者的有限理性、受整个市场情绪影响的特点,是造成我国目前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傅智辉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理论,采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指导下限"作为市场成员事前对企业类债券发行利率的预期,建立了描述发行利率波动的模型。根据对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发行数据的分析,该预期能有效解释债券发行利率。本文同时发现债券种类和结构会影响债券发行利率,但债券回售和赎回条款未被有效定价。此外,准备金上调和负面信用事件冲击会导致债券发行利率升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精明  唐霞  
已有理论尚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现象。基于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研究表明: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办社会的成本,因此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补贴,其方式是政府无偿或低成本地给其进行资源划拨或转让,从而导致其低资本成本,这必然增强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激励,进而导致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和社会福利损失。因此,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基本路径在于:彻底剥离国有企业承担的办社会的成本→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补贴→恢复资本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与作用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聃  王亚平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应千伟  刘劲松  
本文以非国有上市公司为参照,估算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市场价值。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存在更大的市场折价效应,而且其应收账款质量显著更低。本文基于代理冲突视角,从监督和激励两个主要方面为解释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高折价之谜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在监督层面,来自审计师、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机构投资者和媒体的监督力量越弱时,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价值显著更低。在激励层面,相对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激励程度越低时,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价值也显著更低。本文从应收账款折价的角度,提供了中国国有上市公司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新证据,并为国有企业反腐和监管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曾庆生  陈信元  
采用法人配售的公司的IPO折价显著高于其他公司。本文的分析检验表明,配售股份的持股锁定及其期限的长短与折价无显著关系。法人配售的高折价产生于配售中的代理问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哲  何佳  
本文考察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模式与发行效率的关系以及整体上市的意义与可行性。通过对1998 ̄2002年间上市的360家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发行效率较高,而分拆上市的国有企业发行效率较低。本文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案例阐明了促进分拆上市的公司进行整体上市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有效方式。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高波  
某集团财务公司A于2019年3月购入某银行折价发行同业存单,其中票面金额为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零,实际认购价格为970万元。A公司购入该存单后,由于资金需求,于2019年9月将该存单转让给另一集团财务公司B,实际收款986万元(未考虑相关税费),A公司取得的986万元收益是否属于免征增值税的收入?目前,税收法规尚未明确这一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