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9)
- 2023(10717)
- 2022(8452)
- 2021(7580)
- 2020(6406)
- 2019(14097)
- 2018(13988)
- 2017(27791)
- 2016(14467)
- 2015(16373)
- 2014(16356)
- 2013(16631)
- 2012(15651)
- 2011(14058)
- 2010(14619)
- 2009(14437)
- 2008(14415)
- 2007(13198)
- 2006(12323)
- 2005(11704)
- 学科
- 济(94961)
- 经济(94871)
- 业(75539)
- 企(69923)
- 企业(69923)
- 管理(62356)
- 方法(32749)
- 业经(29757)
- 财(25017)
- 数学(24894)
- 数学方法(24804)
- 农(24568)
- 中国(20827)
- 地方(18593)
- 务(18479)
- 财务(18462)
- 财务管理(18445)
- 制(18152)
- 农业(17957)
- 企业财务(17447)
- 技术(16190)
- 策(15481)
- 体(14716)
- 和(14580)
- 划(14398)
- 贸(12644)
- 贸易(12635)
- 理论(12477)
- 银(12297)
- 银行(12295)
- 机构
- 学院(234696)
- 大学(228575)
- 济(117308)
- 经济(115449)
- 管理(95039)
- 理学(80196)
- 理学院(79528)
- 管理学(78849)
- 管理学院(78414)
- 研究(74904)
- 中国(62529)
- 财(55249)
- 京(46753)
- 财经(43446)
- 经(39166)
- 科学(38576)
- 经济学(37031)
- 所(36815)
- 江(36248)
- 经济学院(33174)
- 中心(33135)
- 农(32611)
- 研究所(32291)
- 财经大学(31699)
- 北京(29970)
- 商学(28420)
- 州(28316)
- 商学院(28159)
- 业大(27519)
- 经济管理(26813)
- 基金
- 项目(136077)
- 科学(109488)
- 研究(105233)
- 基金(100664)
- 家(84196)
- 国家(83389)
- 科学基金(73702)
- 社会(72061)
- 社会科(68497)
- 社会科学(68479)
- 省(52834)
- 基金项目(52317)
- 教育(46014)
- 自然(42925)
- 自然科(41914)
- 自然科学(41901)
- 编号(41822)
- 划(41807)
- 自然科学基金(41225)
- 资助(40454)
- 成果(33425)
- 业(32339)
- 创(31244)
- 发(31105)
- 部(30836)
- 国家社会(30666)
- 重点(29771)
- 制(28570)
- 创新(28315)
- 课题(28070)
- 期刊
- 济(145186)
- 经济(145186)
- 研究(76978)
- 财(45677)
- 管理(43266)
- 中国(40891)
- 农(31730)
- 科学(26966)
- 融(25746)
- 金融(25746)
- 学报(24330)
- 业经(23986)
- 经济研究(23887)
- 财经(23728)
- 技术(23276)
- 农业(21796)
- 经(20679)
- 大学(20351)
- 学学(19729)
- 问题(19147)
- 技术经济(16784)
- 贸(15161)
- 教育(14702)
- 世界(13843)
- 商业(13503)
- 业(13253)
- 现代(13225)
- 经济管理(12975)
- 国际(12836)
- 经济问题(12155)
共检索到369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梁永坚
经济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最重要载体和最关键支柱,我国国有企业在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基础性、导向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生成逻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国有企业为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与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并在后续发展中通过捍卫独立自主经济发展道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主导国民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经济安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国有企业要积极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稳定经济运行、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关键词:
经济安全 国有企业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送钦 吴利华 陈冉
以2008-2011年中国沪市A股制造业为样本,把在职消费与政府补贴间的关系引入政企关系维护行为,并对其效率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维护政企关系成本越高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且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该现象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为明显。在区分维护成本强度后发现,仅在维护强度高且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其经济绩效在获得政府补贴后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即政企关系维护行为是有效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还是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政企关系维护行为均存在,但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之后,对其维护成本强度进行区分,发现具有效率的政企关系维护行为仅在维护成本高且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的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立人 曹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世锦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同时起步的。十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是反复强调的改革主题。但是从结果看,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最为缓慢。对此,人们可以有许多理由提出批评或抱怨。然而,经济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出“要改革”的问题,而且应对为什么“改不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可能“改得动”的问题作出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深刻,因而更具有挑战性。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努力”与“结果”的不对称现象本身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这种分析不仅对真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缺少,而且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更为切合实际的了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冰
指出了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的现状及"行政代议制"的缺陷,分析了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的理论逻辑,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对现有理论逻辑的修正思路,提出了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领导人 企业家 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建钢 肖小勇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三十年国企改革的逻辑包括:从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从享受保护到"泯为众企"、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从中可以得到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垄断企业推向市场以及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启示。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逻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万晓琼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自己的逻辑和特点:从形式特征上说,它是公有制“外加”市场经济;从理论逻辑上说,它是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落实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目标上说,它是以改组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功能为中心,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以全面建立包括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样一种格局,鲜明地反映了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自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培林
企业的人员过密化,或者说隐性失业的存在,按照奥肯定律的解释,是由于厂商在雇佣成本方面的考虑,在产量减少时保留一定富余人员的成本可能低于在产量扩大时再重新雇佣和培训新工人所需的成本;科尔内虽然考虑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基本上也是认为囤积劳动是针对劳动短缺的选择。本文提出,在赋予国有企业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的情况下,企业就具有了利润最大化和职工福利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人员过密化是其逻辑结果。由于福利的刚性特征,要改变这种逻辑并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建立更有效率并能提供同样保障水平的替代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仲兵
企业本质界定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的过程,从价值角度可以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就是回归企业本质的过程。在对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历史起点差异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略。
关键词:
企业本质 国有企业绩效 总体方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兴光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理事会于1994年5月正式通过《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rinciples of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这是各国合同法统一化进程中的重大步骤,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统一合同法的最新成果。《通则》由代表世界主要法系在合同法、国际贸易法领域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律师起草,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在充分汲纳各国合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钦
新中国7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1949~1978年,为新中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为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全面国有化阶段;1978~2012年,以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阶段;2012年至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有企业全面"做强做优做大"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发展要求的诠释和践行,是应对每个时期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关切人民的主要需求,在"强""优"和"大"之间各有侧重,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正是新中国70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潘英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海明 杨万铭
本文从主流的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对企业所有权在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配置提出了一个超越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反思了现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笔者坚持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产权改革方向,也指出已有产权改革的误区在于过多地倾向于将人力资本产权赋予企业高层经营者,而忽视了企业中普通职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塑造,需要推进改革,摸索普通职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增加对普通人力资本产权的扶持。
关键词:
企业所有权配置 人力资本产权 产权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