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96)
- 2023(9497)
- 2022(7850)
- 2021(7150)
- 2020(6214)
- 2019(13535)
- 2018(13521)
- 2017(26312)
- 2016(14280)
- 2015(16017)
- 2014(16050)
- 2013(15953)
- 2012(14521)
- 2011(12680)
- 2010(13238)
- 2009(12994)
- 2008(13525)
- 2007(12489)
- 2006(11436)
- 2005(11098)
- 学科
- 业(80453)
- 企(75894)
- 企业(75894)
- 管理(67880)
- 济(63378)
- 经济(63244)
- 财(28421)
- 业经(27225)
- 农(23670)
- 方法(23509)
- 务(21431)
- 财务(21400)
- 财务管理(21372)
- 制(21199)
- 企业财务(20254)
- 农业(16921)
- 技术(16210)
- 数学(15580)
- 体(15510)
- 数学方法(15394)
- 中国(14901)
- 策(14687)
- 划(14412)
- 体制(13753)
- 理论(12671)
- 和(12613)
- 企业经济(12472)
- 经营(11942)
- 银(11446)
- 银行(11441)
- 机构
- 学院(213833)
- 大学(207558)
- 济(93002)
- 经济(91166)
- 管理(88188)
- 理学(73997)
- 理学院(73354)
- 管理学(72605)
- 管理学院(72190)
- 研究(64321)
- 中国(56256)
- 财(50908)
- 京(43342)
- 财经(38322)
- 江(35529)
- 经(34414)
- 科学(34216)
- 农(33182)
- 所(31870)
- 中心(30395)
- 财经大学(27811)
- 州(27683)
- 北京(27588)
- 经济学(27469)
- 研究所(27382)
- 业大(27087)
- 商学(25769)
- 商学院(25542)
- 农业(25461)
- 经济学院(24600)
- 基金
- 项目(126292)
- 科学(101924)
- 研究(97920)
- 基金(93007)
- 家(77814)
- 国家(77027)
- 科学基金(68903)
- 社会(64377)
- 社会科(60944)
- 社会科学(60929)
- 省(50343)
- 基金项目(48823)
- 教育(44052)
- 自然(42692)
- 自然科(41724)
- 自然科学(41714)
- 自然科学基金(41050)
- 划(40137)
- 编号(39585)
- 资助(37496)
- 成果(32758)
- 业(31862)
- 制(31452)
- 创(29877)
- 部(28649)
- 重点(27688)
- 课题(27148)
- 创新(26958)
- 性(26628)
- 发(26591)
- 期刊
- 济(117338)
- 经济(117338)
- 研究(68135)
- 财(46255)
- 中国(45238)
- 管理(40522)
- 农(33717)
- 融(25695)
- 金融(25695)
- 科学(25585)
- 学报(24007)
- 农业(22482)
- 业经(21641)
- 技术(20614)
- 财经(20533)
- 大学(20179)
- 学学(19232)
- 教育(18829)
- 经(17709)
- 经济研究(16851)
- 问题(15223)
- 财会(13940)
- 业(13633)
- 技术经济(12866)
- 会计(12331)
- 现代(11826)
- 贸(11642)
- 世界(11231)
- 经济管理(10623)
- 商业(10387)
共检索到343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禹来
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大家都注意到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是 ,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世界各国现代企业都可能出现 ,在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都时有发生 ,而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与外部人控制问题紧密相关。对于大家没有集中注意到或没有明确提出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外部人控制问题 ,本文试从理论基础、概念要点和案例说明等方面进行论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裴红卫
国有企业的公共物品性导致国有企业蜕变为一个多重寻租网络。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外部控制人,借助政企不分、个人权力的无约束和责任体系弱化、多层委托与多重代理等体制性弊病的掩饰,与国有企业代理人合谋寻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应运而生。可以说,国有企业若不存在"外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几乎不可能产生;国有企业若存在"外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便几乎一定会产生。"外部人控制"产生的必要前提是国有企业泛化为公共物品,而国有企业泛化为公共物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包括存在可供寻租的租金、存在制度性的寻租通道、存在租金和信息的传递系统。国有企业外部人控制具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降低企业家的生产性努力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斌
:由于国有企业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产权主体缺位以及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必要的股权约束机制和经营者自我约束机制的缺乏,形成了国有企业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而治理这一问题,必须依据成因,对症下药。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人控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中建 柳新元
一、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相关界定 1.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是谁?钱颖一(1995)认为,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就是指企业的经理人员以及企业的职工,因为在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经理人员要想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需经过职工公开的支持和默许,他们更易与职工结成联盟。其直接证据是经理经常屈从于职工增加工资的压力(在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垚浩,席酉民,汪应洛
为了探讨国有企业的代理控制机制,本文主要讨论(1)代理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思路;(2)国有企业中的代理关系及严重的代理问题;(3)国有企业代理控制机制应具有的特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定华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兼论内部人控制问题杨定华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它用于调整在公司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关系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现代企业理论中所研究的治理结构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希俊 许哲明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引用的思路是 :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引入多级代理关系 ,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企业 ,但这一思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其中 ,“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尤为突出。其主要成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 ,而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 道德风险 工资侵蚀利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梅军 原梅生
“内部人控制”是我国国有股份公司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激励不足等。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主要对策是保证业主在位 ,改善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 ,调整董事会结构 ,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等。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 “内部人控制” 股份公司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有昌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吴有昌所谓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是指由于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如厂长、经理和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内部人控制有可能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率,但是一般说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小喆
在我国政府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经营者同时也掌握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形成了转型国家特有的内部人控制。由于我国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人控制往往会转化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背景、表现及特点入手,探讨治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完善控制权激励机制的有效对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秀山 吴建辉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成因与对策探析陈秀山吴建辉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control)是指企业经理人员通过与工人共谋,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的合法权益。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则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平阳 秦瑞齐
本文依据现代企业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企业"内部人"的监控模式,以指导当前我国的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内部人控制 制度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逯东 黄丹 杨丹
基于当前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本文深入考察了非实际控制人的董事会权力对国有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非实际控制人具有董事会权力时,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做得更少但做得更好",即发起并购的可能性较低但所选项目的并购绩效较高,呈现出较高的并购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当非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或者国有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时,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会更加显著;并且,具有董事会权力的非实际控制人主要是通过减少无效并购(源头控制)和提高并购整合能力(过程控制)这两条路径来为国有企业并购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的;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的正式推出放大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在属于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的治理效应。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并购视角拓展了有关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的研究领域,为市场化力量能否有效制衡政府股东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解答,还为国有企业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连福 王元芳 沈小秀
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公司治理最大的特点,并且是制约内部人控制的重要的平衡力量。本文以2008—2010年A股披露了党委会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层人员重合与任职信息的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这一领导体制为研究对象检验其对公司治理、董事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党委会"双向进入"程度与公司治理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董事会效率正相关,而"交叉任职"可以显著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但董事长担任党委书记不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研究结果为我国优化政企关系、党企关系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党委会 公司治理 内部人控制 董事会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