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5)
- 2023(8963)
- 2022(7239)
- 2021(6768)
- 2020(5960)
- 2019(13326)
- 2018(13517)
- 2017(25252)
- 2016(14013)
- 2015(15758)
- 2014(15774)
- 2013(15600)
- 2012(14008)
- 2011(12005)
- 2010(12664)
- 2009(12457)
- 2008(13207)
- 2007(12294)
- 2006(11303)
- 2005(10634)
- 学科
- 业(80200)
- 企(77334)
- 企业(77334)
- 管理(68247)
- 济(57770)
- 经济(57677)
- 财(27474)
- 业经(25881)
- 方法(23666)
- 务(21173)
- 财务(21139)
- 财务管理(21104)
- 农(20867)
- 制(20296)
- 企业财务(19993)
- 技术(15725)
- 体(15613)
- 数学(15404)
- 数学方法(15198)
- 农业(15074)
- 策(14916)
- 体制(14079)
- 理论(13787)
- 划(13691)
- 中国(13072)
- 经营(12814)
- 和(12644)
- 企业经济(12571)
- 银(10543)
- 银行(10537)
- 机构
- 学院(199860)
- 大学(194543)
- 管理(85343)
- 济(82597)
- 经济(80836)
- 理学(70479)
- 理学院(69848)
- 管理学(69061)
- 管理学院(68640)
- 研究(59586)
- 中国(53896)
- 财(45551)
- 京(41926)
- 江(34574)
- 科学(33394)
- 财经(33257)
- 农(32285)
- 所(30086)
- 经(30058)
- 中心(28888)
- 州(26791)
- 北京(26784)
- 研究所(26086)
- 业大(26058)
- 农业(24919)
- 商学(24437)
- 商学院(24209)
- 财经大学(24158)
- 经济学(22909)
- 范(22123)
- 基金
- 项目(115751)
- 科学(92449)
- 研究(88771)
- 基金(83624)
- 家(70490)
- 国家(69720)
- 科学基金(62481)
- 社会(56264)
- 社会科(53192)
- 社会科学(53175)
- 省(46678)
- 基金项目(43839)
- 教育(40626)
- 自然(39776)
- 自然科(38911)
- 自然科学(38902)
- 自然科学基金(38302)
- 划(36955)
- 编号(36664)
- 资助(33966)
- 业(30854)
- 成果(29721)
- 创(27484)
- 部(25459)
- 重点(25118)
- 课题(24859)
- 创新(24646)
- 制(24539)
- 发(23936)
- 性(23535)
- 期刊
- 济(107842)
- 经济(107842)
- 研究(63324)
- 中国(47317)
- 财(43601)
- 管理(41488)
- 农(31116)
- 科学(25110)
- 学报(24042)
- 融(23667)
- 金融(23667)
- 教育(22533)
- 技术(21347)
- 农业(20682)
- 大学(19991)
- 业经(19547)
- 学学(18620)
- 财经(17915)
- 经(15625)
- 经济研究(15413)
- 业(14929)
- 财会(13870)
- 问题(12827)
- 技术经济(12703)
- 会计(12555)
- 现代(11442)
- 世界(10417)
- 经济管理(10371)
- 商业(10263)
- 贸(10005)
共检索到331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李佳 安峰 徐法
管理层收购在本质上是一种杠杆收购行为,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它在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中有着多种模式,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法律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障碍。本文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方案设计与模式,重点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杠杆收购 代理成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朝晖
管理层收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管理层收购最后成为了英国对公营部门私有化最常见的形式。在我国管理层收购现象也层出不穷,本文从各种风险角度对规范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桢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就业效应 结构偏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宝莉
管理层收购(MBO)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企业并购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我国的MBO过程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但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因此,《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将保证我国MBO过程向着规范、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产权 管理层收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洪帖 王兵
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者收购(MBO)的具体含义;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理者收购(MBO)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最后,简要指出了管理者收购(MBO)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者收购 MBO 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谭志坚 覃家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少华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问题比私有企业要严重得多,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比私有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有更深远的意义。本文分别从非现金利益消费的分析视觉、金融合同理论分析视觉、所有权结构、激励与效率的分析视觉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视觉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进行经济学分析。当然,这些分析(或理论假说)是否成立还有待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闫泓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而如何定价以及定价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事关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既要解决管理层以何种方式拿回自己过去在企业创造的历史性价值问题,也就是其剩余索取权的补偿问题;又要解决其效率和公平性问题。因此,在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中引入更多的社会性约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实施环境,将有利于管理层收购行为主体的规范,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性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的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明春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问题朱明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制度创新阶段,加快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培育较为发达的产权组织和产权市场已势在必行。这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元元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简称MBO。我国国有企业自1994年试点以来,由于理论模糊、政策不清、操作不规范,一直争议颇多。2003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发文肯定了“管理层收购”这一做法,并于2005年4月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限定在中小企业范围内。本文就管理层收购引起的所有者决策权变化、股权结构、所有者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华靓
MBO作为激励管理层的一种手段 ,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权结构调整 ,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 ,而且还可以达到降低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效果 ,对深化国企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实施MBO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国企改革 融资障碍 资本市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花俊仁 王国俊 鲁墨凯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是重要的研究问题,该文从金字塔层级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2009年至2013年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该文发现显示,控制层级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企业研发费用的显著正相关;相比集团企业的样本,这一效应,在非集团企业中更加显著;相比中央企业的样本,这一效应,在地方国企中更加显著。该文的研究结论说明,政府放权、管理层持股,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其作用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存在异质性。该文不仅丰富了股权结构与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文献,还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