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5)
2023(8433)
2022(6934)
2021(6352)
2020(5365)
2019(12051)
2018(12023)
2017(23076)
2016(12654)
2015(14465)
2014(14596)
2013(14302)
2012(13073)
2011(11201)
2010(11892)
2009(11376)
2008(11902)
2007(11204)
2006(10141)
2005(9727)
作者
(36169)
(30031)
(29783)
(28282)
(19439)
(14384)
(13524)
(11448)
(11290)
(11213)
(10107)
(10103)
(9821)
(9569)
(9339)
(8943)
(8905)
(8839)
(8838)
(8516)
(7551)
(7527)
(7284)
(7125)
(7040)
(6818)
(6598)
(6430)
(6040)
(6002)
学科
(76079)
(72373)
企业(72373)
管理(59503)
(55476)
经济(55384)
业经(25904)
(24596)
(21822)
方法(21711)
(19994)
财务(19970)
财务管理(19937)
企业财务(18868)
农业(16032)
(15825)
技术(15771)
(13928)
数学(13790)
数学方法(13572)
理论(13391)
中国(13016)
(12846)
企业经济(12328)
(11981)
(11878)
经营(11704)
体制(10439)
技术管理(10334)
决策(9407)
机构
学院(188953)
大学(179612)
(78152)
管理(77338)
经济(76497)
理学(64607)
理学院(64056)
管理学(63226)
管理学院(62883)
研究(53850)
中国(48153)
(41256)
(37813)
(32916)
财经(31238)
科学(29970)
(29623)
(27945)
(27081)
中心(26304)
(26094)
业大(24235)
北京(24125)
研究所(23254)
商学(22763)
农业(22748)
商学院(22574)
财经大学(22420)
经济学(22008)
(21021)
基金
项目(108132)
科学(86411)
研究(84993)
基金(77105)
(64180)
国家(63450)
科学基金(57022)
社会(53410)
社会科(50431)
社会科学(50413)
(45066)
基金项目(40406)
教育(38987)
编号(36101)
自然(35829)
自然科(35029)
自然科学(35023)
(34986)
自然科学基金(34486)
资助(31290)
(29555)
成果(29118)
(26130)
课题(24781)
重点(23663)
(23359)
(23316)
创新(23297)
(23195)
(22880)
期刊
(101666)
经济(101666)
研究(58578)
中国(40321)
(39077)
管理(36225)
(29725)
科学(21922)
教育(21275)
(21169)
金融(21169)
学报(20816)
技术(20509)
业经(20236)
农业(19968)
大学(17188)
财经(16467)
学学(16158)
(14322)
经济研究(14281)
财会(13506)
问题(12845)
(12588)
技术经济(12156)
会计(11044)
现代(10835)
商业(10045)
(10000)
世界(9427)
通讯(9316)
共检索到304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群慧  张艳丽  
国有企业代理阶层是指国有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指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关于代理阶层激励问题的研究,现在最为活跃的是西方企业理论,尤其是代理理论。不过,西方代理理论虽然非常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分析认识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阶层的激励问题,但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从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阶层“激励空缺”问题,提出填补“激励空缺”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再胜  
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根本原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黄再胜  
本文认为 ,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进而指出 ,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 ,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的“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的根本原因。最后 ,文章给出了简要总结和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于伟佳  王振安  吴畛  张亚楠  
论国有商业银行行长阶层的“激励破缺”问题于伟佳王振安吴畛张亚楠【关键词】商业银行“激励破缺”行长阶层激励机制一、“激励破缺”的含义及表现形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专业银行正经历着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历史性变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变中,...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迎新  刘绍东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总激励成本及总激励绩效关系的探索,提出了国有企业全员系统激励机制,并说明了在国有企业占有主体性、决定性的企业系统激励资源的条件下,全员系统激励将使国有企业系统激励成本极小化及激励绩效极大化,进而给出了对国有企业总激励资源进行系统优化配置的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丹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或过度不是简单的"是"与"非"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解决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或激励过度难题:一是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促使国有企业高管身份完全职业化;二是参照非垄断性行业高管薪酬标准制定垄断性行业高管薪酬标准;三是合理确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凌文  
我国国有企业在运行实践中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缺乏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剩余索取权制度的安排不利于激发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总资本构成序列+团队内绩效考核”的方式从理论上是有效的,从操作上是可行的,不失为解决激励机制问题、提高企业效益的一种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晶  
如何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国有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莉  
一、导言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企业的所有者授权给专门的经营者负责全面的生产经营管理,这样,所有者成为委托人,而经营者则成为代理人。委托代理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企业的所有者投资创造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为自己谋求最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骆正清  杨玲  
文章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了简要的概述,探讨了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内容,分析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利益相关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构建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思路。认为应更多考虑包括国有资产出资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活力和凝聚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肖婷婷  
对于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中长期激励的手段各有利弊,需要因人而异。企业是否实行股票期权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激励职业经理人搞出好的业绩,特别是中长期的业绩,或者生产经营情况得到明显改善;(2)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是否可以使企业所有者——全体人民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3)企业负责人是否可以完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负责,即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具有完全的决定权,人财物具有完全的处置和支配权,对企业运营效果、盈利或者亏损即经营业绩承担完全责任;(4)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防止关键岗位人员流失。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萧延高  唐小我  
文章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是以效率为目标,以产权为基础,以民商事契约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所形成的高效激励约束机制。其制度支持是国有企业的多元、开放式产权结构和企业产权运营“民营化”。其内在结构和运作的原动力是企业中投资者、管理者、职工三大产权主体在产权投入基础上对企业产权的分割和享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分权和相互制衡格局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邹照菊  
合理的激励约束机1制能有效降低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成本和风险,但目前对我国国有企中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存在着激励不足、激励过度、约束不足和约束过度等不对等、不均衡问题。本文分析了激励约束不对等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动态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