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4)
- 2023(8711)
- 2022(7065)
- 2021(6369)
- 2020(5619)
- 2019(12394)
- 2018(12100)
- 2017(24173)
- 2016(13048)
- 2015(14122)
- 2014(14094)
- 2013(14022)
- 2012(12806)
- 2011(11080)
- 2010(11335)
- 2009(10773)
- 2008(11170)
- 2007(10221)
- 2006(8910)
- 2005(8349)
- 学科
- 业(75832)
- 企(72852)
- 企业(72852)
- 济(61755)
- 经济(61679)
- 管理(59903)
- 方法(27957)
- 财(25873)
- 业经(25487)
- 数学(20231)
- 数学方法(20113)
- 农(20054)
- 务(19647)
- 财务(19639)
- 财务管理(19619)
- 企业财务(18698)
- 技术(16231)
- 农业(15305)
- 制(13964)
- 策(13342)
- 划(12994)
- 企业经济(12350)
- 中国(12320)
- 理论(11626)
- 和(11594)
- 经营(11502)
- 体(11331)
- 技术管理(10763)
- 体制(10201)
- 决策(9271)
- 机构
- 学院(193803)
- 大学(187651)
- 济(84195)
- 经济(82786)
- 管理(81745)
- 理学(70536)
- 理学院(69865)
- 管理学(69093)
- 管理学院(68725)
- 研究(57614)
- 中国(46996)
- 财(43036)
- 京(38072)
- 财经(33759)
- 科学(33554)
- 农(33478)
- 经(30723)
- 江(29879)
- 所(29091)
- 业大(27411)
- 农业(26428)
- 中心(26060)
- 研究所(25932)
- 经济学(25324)
- 财经大学(24882)
- 商学(24733)
- 商学院(24519)
- 州(23419)
- 北京(23368)
- 经济学院(22990)
- 基金
- 项目(123739)
- 科学(100288)
- 基金(93143)
- 研究(90246)
- 家(80110)
- 国家(79348)
- 科学基金(70616)
- 社会(60428)
- 社会科(57450)
- 社会科学(57436)
- 基金项目(49337)
- 省(49091)
- 自然(45779)
- 自然科(44831)
- 自然科学(44821)
- 自然科学基金(44133)
- 教育(40165)
- 划(39415)
- 资助(37329)
- 编号(34465)
- 业(32639)
- 创(29492)
- 部(27813)
- 重点(27104)
- 成果(26788)
- 创新(26542)
- 发(25885)
- 国家社会(25354)
- 制(25092)
- 性(25002)
共检索到286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微波
我国理论界对"谁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雇主"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政府具有"隐性雇主"角色。政府的"隐性雇主"角色源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结构。作为一个"隐性雇主",政府融"雇主"身份与"非雇主"身份为一体,这会导致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二者的冲突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合理地规制政府的"隐性雇主"角色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劳动关系 雇主 政府 劳资冲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腊生 陈洋洋 李军帅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运用KMV模型估计了2010年以前上市的所有企业的违约概率的基础上,通过PSM模型对国企与民企进行匹配分析,考察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政府隐性担保会通过信用增级的形式增加国有企业信用;(2)财政能力、辖级国有企业数量和行政层级都是影响国有企业政府隐性担保转化为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的因素;(3)政府隐性担保通过国有企业信用增级形式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倾斜分布,对社会资源配置所产生的非对称影响,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兆阳
国有企业隐性亏损问题由来已久,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颇为复杂,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隐性亏损 会计法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卫高 文元伦
本文认为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应从两个层次上处理与区分,即政府与所有企业间的基本关系和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特殊关系.只有先处理好基本关系,才可能建立公平竞争的基础和处理特别关系的基础.政府和国有企业间的特别利益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明明 李善民 史欣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进行反腐败"持久战"。十八大之后持续的重拳反腐给中国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以"八项规定"出台作为标志性的外生冲击事件,采用DID模型检验了国有企业在职消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反腐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明显下降;反腐败会降低国有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但却有利于国有企业价值的提升;反腐败对国有企业绩效和价值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国有企业高管的隐性激励效果来实现的。本研究为十八大之后反腐败的政策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为以后研究反腐败提供了基础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沛华 惠国安
四十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表明,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制度就是探讨合理的政府与企业之间边界的过程。现阶段在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得以增强,这对企业经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国企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建设为切入点,探讨声誉对经理人的激励效应。声誉机制有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一,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以外部竞争压力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其二,明确的政府与企业的职能边界,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声誉机制的激励效应能够促使经理人更为重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减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以声誉机制的视角能够对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为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改善国有企业的长期绩效提供了理论分析视角。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再胜
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根本原因。
关键词:
隐性激励 双重缺位 经理行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黄再胜
本文认为 ,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进而指出 ,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 ,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的“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的根本原因。最后 ,文章给出了简要总结和建议
关键词:
隐性激励 双重缺位 经理行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刘儒昞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理应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起带头和表率作用。从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环境审计制度开始,再逐步向其他企业推开,是我国当前促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现实选择。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运用博弈论理论,构建政府和国有企业责任履行的博弈模型,从隐性契约视角,分析了国有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隐性契约 国有企业 环境审计 博弈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瑞明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应当如何解释市场分割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本文试图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所发展的观点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分割扮演了对国有企业进行隐性补贴的角色,一个地区的国有比重决定了隐性补贴程度,进而决定了市场分割程度。这一发现很好地吻合了市场分割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差异性。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地区国有比重对于市场分割程度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文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市场分割和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理解。从这一角度看,所有制结构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起到削弱市场分割的作用,从而...
关键词:
市场分割 国有企业 隐性补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德明 赵璨
本文以超额在职消费作为量化高管隐性腐败的代理变量,利用中国国有上市公司2006—2012年相关财务数据,研究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的原因。实证研究发现,权力过大、信息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国有企业高管滋生隐性腐败的主要成因,而激励机制对高管隐性腐败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抑制利用权力的腐败行为,还能强化监督机制对腐败的抑制作用。因此,要抑制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就应当限制高管权力,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为重要的是,应强化国有企业高管个人信息披露,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透明度,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
关键词:
隐性腐败 权利 监督 激励 阳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