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78)
- 2023(7233)
- 2022(5791)
- 2021(5136)
- 2020(4489)
- 2019(9824)
- 2018(9654)
- 2017(18749)
- 2016(9976)
- 2015(10995)
- 2014(10718)
- 2013(10992)
- 2012(9871)
- 2011(8392)
- 2010(8659)
- 2009(8582)
- 2008(8940)
- 2007(8018)
- 2006(7237)
- 2005(6989)
- 学科
- 业(72144)
- 企(69611)
- 企业(69611)
- 管理(52017)
- 济(50954)
- 经济(50887)
- 业经(24783)
- 财(22571)
- 方法(21047)
- 务(19443)
- 财务(19439)
- 财务管理(19425)
- 农(19167)
- 企业财务(18475)
- 农业(14698)
- 技术(14687)
- 数学(13712)
- 数学方法(13616)
- 策(12761)
- 制(12455)
- 企业经济(12131)
- 划(11801)
- 经营(11175)
- 和(10501)
- 理论(10162)
- 体(10043)
- 技术管理(10033)
- 中国(9864)
- 体制(9128)
- 决策(8889)
- 机构
- 学院(150952)
- 大学(143862)
- 济(67893)
- 经济(66830)
- 管理(66562)
- 理学(56714)
- 理学院(56272)
- 管理学(55795)
- 管理学院(55513)
- 研究(43656)
- 中国(38459)
- 财(33345)
- 京(29482)
- 财经(25921)
- 农(25720)
- 江(25196)
- 科学(23649)
- 经(23452)
- 所(21391)
- 中心(20556)
- 商学(20448)
- 业大(20370)
- 商学院(20288)
- 农业(20030)
- 经济学(19496)
- 州(19050)
- 财经大学(18841)
- 研究所(18815)
- 经济管理(18434)
- 北京(18150)
- 基金
- 项目(93265)
- 科学(76180)
- 研究(70550)
- 基金(69761)
- 家(59159)
- 国家(58529)
- 科学基金(53092)
- 社会(47374)
- 社会科(45021)
- 社会科学(45007)
- 省(37773)
- 基金项目(37163)
- 自然(33713)
- 自然科(33014)
- 自然科学(33006)
- 自然科学基金(32520)
- 教育(30818)
- 划(29627)
- 业(28479)
- 编号(27558)
- 资助(27342)
- 创(23555)
- 创新(20915)
- 部(20772)
- 成果(20625)
- 重点(20332)
- 制(20279)
- 发(20254)
- 国家社会(19671)
- 人文(18642)
共检索到234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复初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有三个层次郭复初国有企业能否自负盈亏,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历来有不同看法。对此问题取得共识,关系着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构建,笔者愿就此问题呈一孔之见。一、对"自负盈亏"的不同见解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作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德中
郭复初教授的《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有三个层次》一文发表于《财经科学》杂志1996年第1期。文章认为:“国有企业盈亏应由法人所有者(企业层次)、终极所有者(国家层次)和债权所有者(债权人层次)三方面共同负责。三者对企业盈利均享有利益,对企业亏损均负有责任,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于是提出了按三个层次分权管理模式设计的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模式(或体制)。笔者对于该文的观点持有若干不同看法,本着“争鸣”精神,特提出来与郭复初教授商榷。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春勤
企业能否自负盈亏刘春勤前时,《经济日报》组织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就企业能不能“自负盈亏”问题展开了讨论。从参加讨论者的发言来看,有相当多的人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主要理由是;企业不是企业的,只有所有者才能承担企业的盈亏责任。我认为,在企业从业主直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跃进
国有企业能否自负盈亏是一个在理论界尚存在争论,在实践中仍在探讨的重大问题。而一个真正的自负盈亏机制的存在又是形成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不可少的前提。笔者认为,构建切实有效的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必须突破传统的业主制企业那样的自负盈亏模式,要按照契约企业论的分析构建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风险共担的机制
关键词: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工乐
作者认为:企业是一个载体,载体无法负盈亏,“企业自负盈亏”的实质是所有者负盈亏,但只应以出资额为限有限责任负亏。作为载体,企业无所谓积极性,积极性实质上是指员工或所有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益的积极性是员工应具有的,而扩张资产的积极性应是所有者的。对一般企业,国有资产可退出,其出售的钱由国家用于重点行业投入;对重点行业,国家应采取出售部分产权、改革价格消除政策性亏损、调动员工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和坚持对亏损企业只负以国有资产为限的有限责任等措施来甩掉国家无限负亏的包袱。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工乐
“企业自负盈亏”是一个传统的提法,这个提法至今已沿用40多年了。40年来,虽然从未实现过“企业自负盈亏”(特别是“企业负亏”,下同),但谁也没有怀疑过“企业自负盈亏”提法的正确性。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对“企业自负盈亏”的提法进行一些探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德云
探讨如何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有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更好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走向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一、历史演变我国外贸长期运行统负盈亏机制,从分析和考察不同的历史背景发现,它与下列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严志深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外贸企业亏损挂帐现象较严重,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因此,要建立效益型的经营机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办好外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使之具备负亏的经济实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元晞
资金,是商品经济运行中的核心。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是如此。我国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了,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这里我们所要阐述的,是在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对国有资金和企业自留资金实行的分帐管理。所谓分帐制,就是在不改变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不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不改变现行财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振镛
《财贸经济》1993年11期,黄工乐同志的《“企业自负盈亏”提法的再思考》,(下称《黄文》)。以企业“应该由所有者负盈亏”,否以“企业自负盈亏”。我认为,这种思路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相一致。我也谈几点粗浅的思考,与黄工乐同志商榷。 一、“企业自负盈亏”究竟是如何提出来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惕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大步跨入国际市场,企业的外向发展,正成为众多企业的奋斗目标。在此形势下,逐步建立起产品出口企业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无论是对于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还是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洪峰
一、承包制的自我完善倾向和帕金森定律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国营企业就开始了承包制试点,八七年在全国大面积普及,目前已成为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经营形式。承包制的核心是包死上交利润基数,稳定国家和企业的既定分配格局,用收入增量分配比例的变化刺激承包企业的积极性。其改革初衷是企业在保证完成上交利润任务的前提下,让企业拥有更大的生产经营权和更多的自我发展能力。然而,承包制在实践中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完善倾向,这种自我完善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承包制的一般规则总是通过更加具体的规定来补充;另一方面,一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章关春
农村集体所有制卫生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项改革以来,它对于社会效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议论较多,颇受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联系浙江省富阳县的改革实践,就此略陈管见。 一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博亮 武常岐
当前国有企业盈亏不是判断企业效率的标准[美]方博亮[香港]武常岐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对着许多问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资料,现有近半数的国有企业正处于亏损状态之中。今年第一季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高达15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小勇
深挖客户的文化需求,不但要捕捉到客户具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更要找出其文化需求形成的源头、揭示其演化过程的规律。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行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有效防范"员工机会主义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