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4)
2023(6900)
2022(5844)
2021(5442)
2020(4544)
2019(10164)
2018(9861)
2017(19207)
2016(10799)
2015(12156)
2014(11994)
2013(11570)
2012(10797)
2011(9580)
2010(9921)
2009(9492)
2008(10040)
2007(9130)
2006(8338)
2005(7917)
作者
(30702)
(25862)
(25713)
(24503)
(16572)
(12180)
(11598)
(9804)
(9627)
(9460)
(8924)
(8728)
(8449)
(8429)
(8415)
(7743)
(7714)
(7587)
(7548)
(7386)
(6561)
(6391)
(6305)
(6112)
(6032)
(5790)
(5635)
(5622)
(5180)
(5032)
学科
管理(45650)
(41725)
经济(41628)
(41073)
(40082)
企业(40082)
(21043)
方法(16696)
(16247)
(15735)
财务(15716)
财务管理(15687)
企业财务(15126)
数学(13818)
数学方法(13666)
业经(12717)
(11757)
体制(10309)
(9911)
中国(9572)
(8413)
银行(8396)
(8024)
(7850)
(7844)
(7624)
金融(7621)
环境(7013)
技术(6570)
理论(6506)
机构
大学(159993)
学院(157581)
(64649)
经济(63330)
管理(61146)
研究(52393)
理学(52108)
理学院(51545)
管理学(50824)
管理学院(50520)
中国(42159)
(37844)
(33506)
科学(29357)
财经(28747)
(26369)
(25992)
(24884)
中心(23376)
研究所(23275)
(22982)
财经大学(21547)
北京(21037)
业大(20485)
经济学(20143)
(18998)
(18912)
(18889)
师范(18706)
经济学院(18013)
基金
项目(99484)
科学(79817)
基金(74841)
研究(73462)
(64802)
国家(64297)
科学基金(55773)
社会(48730)
社会科(46159)
社会科学(46144)
基金项目(39404)
(37238)
自然(35578)
自然科(34734)
自然科学(34721)
教育(34343)
自然科学基金(34153)
(31941)
资助(30018)
编号(28417)
成果(25264)
(25152)
(23697)
重点(22932)
(20973)
教育部(20878)
国家社会(20540)
(20277)
课题(20211)
人文(19858)
期刊
(76326)
经济(76326)
研究(49234)
(34552)
中国(32828)
管理(25861)
学报(23978)
科学(22815)
(21533)
大学(19034)
学学(18107)
(18003)
金融(18003)
财经(15709)
教育(14768)
农业(13866)
(13286)
技术(11756)
经济研究(11226)
业经(10968)
财会(10166)
会计(9807)
问题(9709)
(8539)
(7827)
现代(7422)
理论(7364)
世界(7297)
国际(7265)
(7262)
共检索到245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兴强  
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但从其控制特点看 ,却存在与生俱来的制度缺陷。在政府作为国有股的代表和管理者的现行体制下 ,政府转变职能和退出市场产生的新现象是公司的集团控制。集团控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内部人控制” ,它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的重要根源。解决集团控制问题 ,要从调整国有股的持股方式 ,对公司控制制度进行规范调整和改变上市公司的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锦文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团控制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特定的转轨型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然而,其存在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都极其不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制度根源,进而指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缺陷,最后提出了改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基本思路。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秋生  独正元  段锐芃  
国有上市公司普遍由集团控制的现状根植于国有企业部分上市模式,而整体上市模式下国有上市公司的非集团控制体现着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新思路。以2013—2017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集团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并基于多种可能发生利益侵占和利益输送的情景,考察集团控制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集团控制(整体上市),集团控制损害了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靠性,并且国企集团会通过利益转移行为(主要是利益侵占行为)影响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改革、国资监管以"管资本"为主提供证据支持,并对优化国企会计信息生成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公明明  魏琪  马涛  丁丽  张俊兰  
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应注重从内部控制环境业务层面的内控管理、内部控制架构等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武立东  张云  何力武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针对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集团治理现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集团治理的各因素对终极控制人行为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在集团治理条件下,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的增加,终极控制人采取具有侵占效应的行为的激励越强。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这一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其中,股权结构中的内部股东集团比例增加会强化侵占效应的激励;董事会结构中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抑制终极控制人的侵占效应行为。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在对民营上市公司集团治理结构加强监管的同时,正确认识外部董事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完善内部机制能够取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贤环  王瑶  
区别于已有文献将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研究其金融化行为,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和政府部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将上市公司纳入集团整体的分析框架,选用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集团控制、控制链层级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对上市公司金融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独立的上市公司,集团控制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金融化水平;同时,上市公司所处的控制链层级越长,其金融化水平越高;相比于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上市公司金融化水平更高;且以上效应在重资产模式的上市公司以及外部审计监督机制较弱时更加明显。进一步地,集团控制、控制链层级越长和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持有长期金融资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宽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研究视角,并丰富集团财务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能够为完善我国集团公司治理和防范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必要的着力点。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郑国坚  林东杰  谭伟强  
近十年,"系族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量涌现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本文归纳和比较了系族企业、非系族模式的集团控制企业以及独立(整体上市)企业这三类组织形式在公司治理、资本运作和集团管控等方面的重要差异,然后以2003-2013年274个系族集团(包括770个A股上市公司成员)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类组织形式的绩效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系族企业的表现最差,其次是非系族模式的集团控制企业,独立企业表现最好。并且,上述组织形式在民营样本中均表现更差。最后,借助系族集团独特的内部结构数据,我们首次实证考察了系族集团内部结构特征与成员企业绩效的关系,对了解企业集团经济后果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恒  何文盛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进入"全流通"时代,控制股份的资本属性和控制权属性得以显现,由此,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的治理模式将发生改变。本文借助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讨论了控制权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了控制权市场的演进及公司治理效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键  杨忠智  
本文以浙江国有上市公司为例,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入手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状况进行研究,并在分析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力军  
本文以2002~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控制上市公司与民营控制上市公司公司价值并无显著差异;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U形关系,民营控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则呈倒U形关系;国有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民营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价值则正相关。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监管部门应该关注持股比例较高的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资金来源及其行为特征,防止其对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行为;银行贷款应对国有及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银行需要加强对国有控...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朱彩婕  刘长翠  
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主体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缺陷的修复。本文样本选取了20102014年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国有上市公司,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修复,验证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国有上市公司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公司的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负相关,显著水平为5%;高管薪酬与内部控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朱彩婕  刘长翠  
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主体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缺陷的修复。本文样本选取了2010~2014年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国有上市公司,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修复,验证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国有上市公司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公司的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负相关,显著水平为5%;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正相关。另外,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需要更多具有治理专长的专家。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刘宇  
一、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内涵(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作为企业的一种自律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范风险、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志娟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的改善。文章首先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涵义及相关规定,然后指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紧接着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奕彤  
文章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分析了破产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最后阐述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的方法,保证现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