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
2023(163)
2022(115)
2021(73)
2020(47)
2019(120)
2018(89)
2017(186)
2016(96)
2015(103)
2014(110)
2013(97)
2012(105)
2011(105)
2010(99)
2009(102)
2008(87)
2007(60)
2006(63)
2005(76)
作者
(320)
(263)
(253)
(239)
(146)
(145)
(114)
(104)
(100)
(96)
(95)
(86)
(82)
(81)
(80)
(78)
(77)
(73)
(72)
(70)
(69)
(65)
(65)
(64)
(60)
(56)
(55)
(55)
(53)
(52)
学科
(1318)
经济(1318)
地方(946)
地方经济(823)
环境(304)
管理(276)
(266)
中国(222)
资源(204)
发展(187)
(187)
方法(178)
数学(175)
数学方法(175)
业经(170)
(131)
(123)
区域(117)
(117)
产业(113)
总论(105)
开发(101)
(100)
信息(100)
信息产业(100)
(95)
金融(95)
农业(93)
生态(93)
利用(86)
机构
学院(1687)
大学(1592)
(928)
经济(916)
管理(712)
理学(630)
理学院(625)
管理学(612)
管理学院(609)
研究(604)
中国(384)
科学(333)
(308)
(304)
经济学(275)
(273)
师范(272)
中心(262)
(253)
经济学院(253)
(250)
财经(250)
(237)
发展(233)
(232)
(228)
(226)
经济管理(226)
研究所(221)
师范大学(212)
基金
项目(1263)
科学(1041)
研究(934)
基金(899)
(739)
社会(738)
国家(735)
社会科(708)
社会科学(708)
科学基金(661)
(588)
基金项目(486)
(471)
发展(437)
(432)
(429)
教育(379)
(348)
经济(348)
自然(348)
自然科(339)
自然科学(339)
自然科学基金(330)
编号(327)
资助(324)
重点(323)
国家社会(305)
课题(275)
人文(270)
(258)
期刊
(1079)
经济(1079)
研究(553)
中国(289)
管理(281)
业经(189)
经济研究(184)
(163)
(161)
科学(159)
技术(153)
统计(141)
资源(137)
(134)
问题(131)
农业(130)
商业(127)
学报(127)
决策(124)
生态(116)
大学(113)
经济管理(113)
学学(112)
财经(112)
(111)
(105)
改革(104)
(104)
地理(102)
技术经济(102)
共检索到2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正>本刊讯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亮点纷呈。以下为发布会主要内容。
关键词: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顾巧静   陈芙  
本文利用2017年—2021年辽宁14个地级市宏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财政、金融以及二者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的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财政金融在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存在协同效应,二者协同支持效率高于财政或金融单独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剔除环境变量及随机噪声影响后,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地级市之间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呈现非均衡性,“一圈一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可以缩小区域间财政金融协同效率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构建辽宁经济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双维”支持体系,加大对环保节能、低碳转型等绿色技术的投入,发挥“一圈一带两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势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田敏  刘宁  杨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把握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构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说是从调整供给结构角度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让与区域圈层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产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福新  
为了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提供统计信息,1988年1月25日上午,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和省记协首次联合举办“湖北省1987年国民经济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湖北分社、光明日报社、经济信息报社、湖北日报社、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省计委、省经委、省委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小丽  
区域协同物流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对区域协同物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发展协同物流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制约中原经济区协同物流发展的四大因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协同物流发展的五大策略,即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构建综合运输网络协同体系、构建物流信息服务协同体系、打造区域物流龙头企业和构建供应链协同物流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邬彩霞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张桂境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琳  左玉辉  
本文首先重点阐述了“五律协同”这一新理念中的环境规律 ,继而由规律与规则的相互关系 ,指出只有同时符合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五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并辅以五律协同图加以说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瑞峰  牟春梅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整个院校的物质层面这个大系统,而且和研究生本身及研究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很多院校在编制和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时,往往只注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我们认为,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学校这个大环境、大系统,还应关注研究生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章主要以协同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红霞  李家琦  李育哲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湖斌  齐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合系统理论和耦合度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2001-2016年的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内协同度、区域间协同度进行了具体计算。最后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演化规律和空间协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升1. 051个百分点。同时两个子系统对协同发展的贡献机制并不一样,上海市、浙江省的情况正好和江苏省相反。在空间协同发展特征上,整体协同度伴随着区域内地区之间协同度的趋同性而逐步提升,体现出良好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强  赵琴琴  辜穗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在多个不同类型区域的非均衡状态下展开的,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跨区域之间协同的有效性。基于协同学理论,认为目标、沟通、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协同是我国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实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碳足迹制度、增加碳汇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并从监测管理、设立奖惩机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杜运周   孙宁   刘秋辰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但是创新对就业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实现就业优先战略,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问题,需要发展新的方法论。巴伦和肯尼(1986)提出中介效应模型,为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然而,传统线性中介模型难以解释多个变量相互依赖导致的多重并发因果和等效性等因果复杂性问题。通过将组态视角和复杂性关系引入中介模型,混合QCA与回归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复杂中介模型,提出了复杂中介分析流程。复杂中介模型拓展了传统线性中介效应模型,为细粒度地分析复杂中介问题、悖论问题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论,也为开发其他复杂模型、分析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本文以“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促进创新活力,协同新质生产力和就业优先”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这种模型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研究发现5种营商环境生态可以促进创新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其中,法治或政务环境较好、市场和创新环境良好的城市营商环境生态,驱动了创新,进而促进就业。但其它2种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中,由于法治或政务环境不良,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挤出了就业。这说明,需要着力优化法治或政务环境,发挥市场和创新的组合作用驱动新质生产力,进而带动就业增长。研究发现对中国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在发展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改善就业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刘邦凡  徐淼淼  
作为政府转型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电子政务的终极目标,协同政务极大地推动了基于共赢思维的政府管理创新。本文首先从信息经济视角出发,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论证了协同政务与传统政务的信息垄断相比,信息共享条件下政府信息资源的成本更低,而收益更大,管理效率更高;然后,构建了政府部门间的行为博弈模型并分析得出,政府各部门都采取协作策略可提高整个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共赢;最后,从法律机制、监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多个维度提出推动协同政务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