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7)
- 2023(10575)
- 2022(9374)
- 2021(8812)
- 2020(7303)
- 2019(17020)
- 2018(16908)
- 2017(32812)
- 2016(17493)
- 2015(19838)
- 2014(19500)
- 2013(19297)
- 2012(17589)
- 2011(15709)
- 2010(15517)
- 2009(13965)
- 2008(13433)
- 2007(11481)
- 2006(9885)
- 2005(8401)
- 学科
- 济(69297)
- 经济(69215)
- 管理(50344)
- 业(49613)
- 企(41723)
- 企业(41723)
- 方法(33923)
- 数学(29451)
- 数学方法(29131)
- 农(18264)
- 中国(17499)
- 财(16704)
- 学(15423)
- 业经(15299)
- 地方(13796)
- 技术(12451)
- 农业(12295)
- 贸(12231)
- 贸易(12226)
- 易(11857)
- 理论(11704)
- 和(11442)
- 环境(11107)
- 制(10897)
- 务(10548)
- 财务(10490)
- 财务管理(10469)
- 划(10043)
- 企业财务(9933)
- 教育(9529)
- 机构
- 大学(249353)
- 学院(246154)
- 管理(103037)
- 济(96384)
- 经济(94317)
- 理学(90577)
- 理学院(89589)
- 管理学(88095)
- 管理学院(87660)
- 研究(80031)
- 中国(56816)
- 京(52657)
- 科学(50890)
- 财(42386)
- 所(39274)
- 业大(37797)
- 农(37680)
- 研究所(36280)
- 中心(35819)
- 财经(35152)
- 江(33431)
- 北京(33057)
- 范(32783)
- 师范(32498)
- 经(32134)
- 农业(29510)
- 院(29352)
- 经济学(28439)
- 州(27479)
- 商学(26662)
- 基金
- 项目(178043)
- 科学(140459)
- 基金(130240)
- 研究(129970)
- 家(113942)
- 国家(112702)
- 科学基金(97168)
- 社会(81461)
- 社会科(77204)
- 社会科学(77182)
- 基金项目(70149)
- 省(68783)
- 自然(64111)
- 自然科(62633)
- 自然科学(62621)
- 自然科学基金(61488)
- 教育(59073)
- 划(58124)
- 资助(53203)
- 编号(52901)
- 成果(42080)
- 部(39156)
- 重点(39116)
- 创(37224)
- 发(37164)
- 课题(35414)
- 创新(34589)
- 科研(34018)
- 教育部(33743)
- 大学(33315)
- 期刊
- 济(100010)
- 经济(100010)
- 研究(71183)
- 中国(41331)
- 学报(39892)
- 科学(37116)
- 管理(36643)
- 农(33877)
- 财(30199)
- 大学(30084)
- 学学(28238)
- 教育(27088)
- 农业(24268)
- 技术(20681)
- 融(16944)
- 金融(16944)
- 业经(16451)
- 财经(16322)
- 经济研究(15865)
- 图书(14444)
- 经(13825)
- 科技(13174)
- 问题(13002)
- 理论(12694)
- 业(12333)
- 技术经济(11845)
- 实践(11834)
- 践(11834)
- 现代(11180)
- 版(11111)
共检索到342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荣
本文以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构建国家高新区集散效应测度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国家高新区集聚与扩散效应的转换过程。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增长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具有较强关联性。国家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维度均呈现U型转换特征,创新扩散U型拐点低于规模集聚U型拐点。国家高新区集散效应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逐渐增强,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区域创新扩散效应增强。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U型转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荣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极化与扩散叠加溢出效应指数。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为参照样本,运用凯尼尔斯空间溢出模型,测算了2008—2013年国家高新区相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从整体、空间和维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省域空间溢出效应呈N型波动特征,金融危机后其扩散效应增强;溢出效应在区域上沿内陆-沿海、北方-南方、西部-中部-东北-东部方向延长,在维度上向经济带动-社会贡献-创新驱动方向延长;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溢出效应呈倒U型转换特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冀新 胡维丽 程慧平 解佳龙
本文从创新资金、创新人员、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四个维度,构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转换效应模型。以获利能力为目标,分析得出国家高新区创新资金与技术正向协同、创新人员与市场反向协同的结论。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协同性较强,创新产出协同性较弱。以出口创汇为创新绩效,以技术收入为创新转化绩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可知,国家高新区年均创新效率高于创新转化效率,但均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协同转换能力有待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凌捷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途径和重要内容。国家高新区的历史定位和发展优势决定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突出体现在创新发展引擎、优势产业支撑、科技体制保障等方面。国家高新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高新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内核力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国家高新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产业支持;构建国家高新区共同体联盟,增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空间支撑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政 张克俊
本文认为,中国国家高新区正处于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转换阶段,在推进高新区阶段转换中,存在体制惯性、原有发展路径依赖、价值链低端锁定、企业“扎堆”、边界“阴影”等界面障碍,必须采取一系列思路破解这些界面障碍,国家高新区才能顺利实现阶段转换。
关键词:
高新区 界面障碍 破解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伟奇 王兴平
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建立一套空间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高新区和城市空间效益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新区拉动城市空间效益的对策,为正确评价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本文按照生命周期阶段对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不同阶段高新区的功能定位。运用PAEI模型和隶属度函数分析表明,在初创阶段政府的功能相对较强,在成长期企业的功能较强,在成熟期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需共同发挥功能,在衰退期,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功能更需加强。最后提出主体功能转换的路径对策,即从资源型优势向功能型优势转变,从空间聚集向交互型集聚转变,从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彩楼 查颖
文章以52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样本,基于Malqmquist指数对中国高新区技术赶超进行分解测度,并采用后向逐步回归方法提炼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高新区技术赶超主要是由技术前沿面上移和管理效率提升推动的;资本推进战略对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起到了抑制作用,而资本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专业化集聚和母城科技投入未促进高新区技术赶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高新区应该进一步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增进创新孵化功能及优化空间资源。
关键词:
高新区 技术赶超 分解测度 逐步回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松 胡树华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马太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沙德春
硅谷指数是一种反映硅谷地区发展状况,分析硅谷经济成长与社区发展情况,突出挑战,从而为领导层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基础的年度报告。本文基于对硅谷指数与中国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设计理念、指标内容、体系结构、制定主体以及指标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硅谷指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灵活应变"的结构体系、"社会组织"为主的制定主体等对中国国家高新区评级指标体系建构乃至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硅谷 硅谷指数 国家高新区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树海 闫耀民
毋庸置疑,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新的所得税法的实施,国家高新区的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本文对2008年以前的国家高新区历史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和现状,分析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指出国家高新区今后需按照产业集群的导向,从硬环境优势转向软环境优势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高新区 集群 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本文依据创新系统的多层级属性与共性特征,界定了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总结出该系统的战略先导、整体关联、多元动态、自我调节4大典型特征,提炼出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并按照结构模型的流程指向,逐一分析了系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阐释了系统运行的反向牵引、要素协同、循环反馈、功能转换4大机理,以期为创新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关联政策制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冀新
高新区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创新的内容(功能要素)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在创新主体与创新内容之间进行转化,由此构成"双四"网络结构模型。依托主体的市场导向与竞争效应、创新联结与技术倾向、价值网络与协调效应的运行机理,建立主体间产学研合作的点对点、点对链和网络创新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