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76)
- 2023(11217)
- 2022(9102)
- 2021(8251)
- 2020(6563)
- 2019(14836)
- 2018(14671)
- 2017(26453)
- 2016(14634)
- 2015(16399)
- 2014(16873)
- 2013(16065)
- 2012(15316)
- 2011(13854)
- 2010(14345)
- 2009(13123)
- 2008(13013)
- 2007(11994)
- 2006(10807)
- 2005(10102)
- 学科
- 济(62097)
- 经济(62022)
- 管理(37045)
- 业(36044)
- 企(27922)
- 企业(27922)
- 中国(22294)
- 地方(20485)
- 农(18679)
- 方法(17590)
- 业经(16070)
- 数学(14487)
- 数学方法(14156)
- 学(13738)
- 制(12933)
- 农业(12671)
- 银(12462)
- 银行(12432)
- 融(12105)
- 金融(12098)
- 财(12086)
- 行(12079)
- 发(11337)
- 地方经济(11256)
- 理论(10964)
- 技术(10554)
- 环境(10086)
- 和(9686)
- 贸(9529)
- 贸易(9517)
- 机构
- 学院(208145)
- 大学(204406)
- 研究(80335)
- 济(79104)
- 经济(77018)
- 管理(72263)
- 中国(60818)
- 理学(59582)
- 理学院(58764)
- 管理学(57450)
- 管理学院(57059)
- 科学(50610)
- 京(47186)
- 所(42287)
- 农(39852)
- 研究所(38124)
- 财(37541)
- 中心(36297)
- 江(34848)
- 业大(31878)
- 范(31239)
- 农业(30898)
- 北京(30825)
- 师范(30823)
- 院(29901)
- 州(28232)
- 财经(27926)
- 技术(27183)
- 省(27085)
- 经(25046)
- 基金
- 项目(133249)
- 科学(102260)
- 研究(99569)
- 基金(90037)
- 家(80305)
- 国家(79139)
- 科学基金(65550)
- 社会(59565)
- 社会科(56200)
- 社会科学(56182)
- 省(55781)
- 划(46247)
- 基金项目(46167)
- 教育(45655)
- 编号(41530)
- 自然(40602)
- 自然科(39604)
- 自然科学(39585)
- 自然科学基金(38772)
- 资助(37054)
- 成果(35216)
- 发(34901)
- 课题(31526)
- 重点(30742)
- 发展(27717)
- 创(27446)
- 部(27367)
- 展(27241)
- 创新(25639)
- 年(25589)
共检索到343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我国创建的高新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70%左右的高新区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本文构建了"状态-过程"测评体系、成熟度指标框架及其评价模型、两阶段效率测度模型,并选取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实证评价,分析其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表现,结合聚类阐释了各类高新区的典型特征。其中,中关村和深圳高新区在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均拥有优越的转型条件,在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
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战略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国家高新区是发展众创空间的核心载体,在众创空间发展背景下,其应打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突破制度壁垒,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对接;加快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构建以完备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链条,形成国家高新区持续优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沙德春
硅谷指数是一种反映硅谷地区发展状况,分析硅谷经济成长与社区发展情况,突出挑战,从而为领导层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基础的年度报告。本文基于对硅谷指数与中国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设计理念、指标内容、体系结构、制定主体以及指标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硅谷指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灵活应变"的结构体系、"社会组织"为主的制定主体等对中国国家高新区评级指标体系建构乃至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硅谷 硅谷指数 国家高新区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琴 胡先杰 苏思骐 陆红姝
为系统研究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采用单案例研究法,结合南京高新区1991—2021年发展历程的分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从创新效率视角对个体国家高新区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进行测度评估。研究表明,(1)高质量发展评价要以统计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建立统计监测制度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首要环节;(2)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要有延续性,兼顾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阶段性的实施周期;(3)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引导高新区聚焦“质”的提升全方位推进工作,以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耕
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双重统一。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困难在于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创新合作联动机制不完善、创新发展模式相对僵化等方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生态环境体系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广雄
随着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苏锡常高新区发展环境中暴露出一些共性的、深层次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新区的持续发展。文章在对三个高新区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权进民 姚兰 史本山
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中,并根据DEA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对应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选取的9个国家级高新区6年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成都高新区由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差。
关键词:
高新区 可持续发展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树海 闫耀民
毋庸置疑,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新的所得税法的实施,国家高新区的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本文对2008年以前的国家高新区历史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和现状,分析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指出国家高新区今后需按照产业集群的导向,从硬环境优势转向软环境优势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高新区 集群 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锡辉 魏谷
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全社会关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形势下,本文探讨其定位问题和历史使命。对事关高新区发展面临的五大战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以期对这些问题引起关注、思考和研究,并对进一步加快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潘锡辉 徐东岳 施祖麟
国家高新区当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推动着科技与经济的成功结合。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保障。本文依托战略学的战略要素,通过对当前人才战略国内外环境以及国家高新区人才情况的详细分析,提出国家高新区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人才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才战略重点和人才战略对策,以期服务于国家高新区人才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高新区 人才战略 战略要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行健 杜宽亮
源于1988年“火炬计划”的高新区,是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聚集区,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更是城市经济创新驱动的主要引擎。近年来受国际经济持续走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迟缓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城市高新区陷入了踟蹰徘徊的处境。在国家倡导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新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平台,应利用城市更新这一重要手段,尽快转型升级,实现从单一地区向带动跨区域整合转变。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天津华苑环外片区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产业、生活、公共空间发展需求与现状用地的不适配情况。在系统评估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以低成本产业空间和高标准配套服务为空间供给重点、以工业用地红线的底线约束和规划布局的弹性要素为长远利益保障、以配套政策设计为手段建立管理维护机制等策略,以求提供一定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甘春华 张炳申
桂林国家高新区要在二次创业中奋起直追,必须调整过去的发展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桂林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特点,认为以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模式是适合其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高新区 智力资源 工业基础 政策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高新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高新区发展需以城市的基础条件为依托。文章认为,高新区应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高新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优化高新区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城市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高新区 城市 互动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党兴华 李全升
陕西国家级高新区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着明显的"陕西现象"陷阱,雄厚的科技资源投入与滞后的经济产出效益之间存在发展的悖论。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组织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4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陕西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经过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陕西省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在陕西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发展中,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组织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环境支撑能力的相对值分布较为均衡,并不起决定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冠华
2006年6月2日,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阐述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摘编了报告的部分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