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00)
- 2023(15576)
- 2022(13139)
- 2021(12176)
- 2020(10305)
- 2019(23057)
- 2018(22471)
- 2017(43129)
- 2016(22665)
- 2015(24576)
- 2014(23440)
- 2013(22471)
- 2012(20142)
- 2011(17675)
- 2010(17475)
- 2009(15532)
- 2008(14665)
- 2007(12356)
- 2006(10233)
- 2005(8317)
- 学科
- 济(87381)
- 经济(87286)
- 管理(66291)
- 业(65760)
- 企(55516)
- 企业(55516)
- 方法(40968)
- 数学(36349)
- 数学方法(35879)
- 中国(25742)
- 财(22779)
- 农(22514)
- 技术(19767)
- 业经(19496)
- 地方(18038)
- 学(16664)
- 贸(16368)
- 贸易(16358)
- 易(15877)
- 制(15247)
- 农业(15173)
- 务(14483)
- 财务(14446)
- 财务管理(14417)
- 企业财务(13729)
- 环境(13425)
- 技术管理(13311)
- 理论(13262)
- 划(12662)
- 融(12639)
- 机构
- 大学(300565)
- 学院(300198)
- 济(123887)
- 管理(121802)
- 经济(121556)
- 理学(107424)
- 理学院(106212)
- 管理学(104393)
- 管理学院(103822)
- 研究(97282)
- 中国(70857)
- 京(61067)
- 科学(60736)
- 财(53596)
- 农(49394)
- 业大(47117)
- 所(46026)
- 中心(45998)
- 财经(44338)
- 研究所(42557)
- 江(42327)
- 经(40736)
- 农业(39065)
- 经济学(38628)
- 范(38060)
- 师范(37542)
- 北京(36668)
- 院(36375)
- 经济学院(35106)
- 财经大学(33495)
- 基金
- 项目(222144)
- 科学(178100)
- 基金(165541)
- 研究(156354)
- 家(147135)
- 国家(145667)
- 科学基金(126840)
- 社会(103699)
- 社会科(98638)
- 社会科学(98616)
- 基金项目(89135)
- 省(86901)
- 自然(84146)
- 自然科(82407)
- 自然科学(82383)
- 自然科学基金(80937)
- 划(73760)
- 教育(71927)
- 资助(64873)
- 编号(59416)
- 创(51469)
- 重点(50245)
- 部(48511)
- 创新(47418)
- 发(47389)
- 成果(44855)
- 国家社会(44381)
- 科研(43255)
- 教育部(42037)
- 计划(41683)
- 期刊
- 济(122724)
- 经济(122724)
- 研究(80520)
- 中国(53632)
- 学报(48940)
- 科学(46197)
- 管理(45308)
- 农(42592)
- 财(40839)
- 大学(37596)
- 学学(35990)
- 农业(29026)
- 教育(27202)
- 技术(25844)
- 融(22532)
- 金融(22532)
- 财经(21104)
- 经济研究(20839)
- 业经(20705)
- 经(18260)
- 问题(17602)
- 科技(16743)
- 业(16709)
- 版(14673)
- 技术经济(14585)
- 策(13999)
- 商业(13939)
- 统计(13620)
- 现代(13470)
- 资源(12966)
共检索到415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高安刚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13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城市群 创新空间结构 多中心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华杰媛 李琬 张婷麟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导致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联合国数据对结果进行佐证。以已有文献采用客观标准界定的13个城市群为样本,使用规模-位序法则测度城市群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程度,探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淑燕 赵祚翔 许欣 王丽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彩艳 刘修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和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乡村振兴,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扩散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2)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19个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5个子系统的影响发现,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提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指数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型城市群通过抑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制约了乡村振兴,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城市群多中心化空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群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出行 单中心 多中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大春 曾志彪
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发展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力.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项的干扰,难以精准把握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提升切入点.因此,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5年—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较低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高共同导致,且规模效率影响更大;上海国家高新区和江苏的多数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降低,浙江和安徽的多数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由促进转变成降低,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潜力促进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在提高规模效率基础上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之间交流合作,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资源配置,减少冗余,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提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陈浩
对于实践中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新经济地理学给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地价等集聚不经济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假说。多中心结构对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作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尤其如此,对于地价高的城市作用更是明显。此外,反映需求的人均储蓄和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地价具有较为稳健的拉高效应;当年的土地供给对于降低综合地价尤其是工业地价具有显著效应;较好的城市设施质量能够提高综合地价尤其是中等地价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因此,在城市空间政策中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抑制过高的地价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绩效。
关键词:
城市地价 空间结构 多中心 集聚不经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为彪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创新资源在空间上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基于2003-2020年DMSP-OLS与NPP-VIIRS连续校正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实证分析了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工具变量的检验下,结果依然保持稳健。异质性结果表明,拥有双中心的省域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更能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提升效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要低于其对非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缓解资源的错配程度、加速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250公里以内的城市空间距离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均能有效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宏伟 杨宏昌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京雷 赵静 陈升
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是观测我国创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和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 index),对我国国家高新区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探索影响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主要城市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规模效率均值高于纯技术效率均值;虽然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正,但由于技术进步的迟滞效应,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对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城市科技财政水平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了扩大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与优化城市科技财政支出等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